1901年2月22日,在甘肅蘭州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死刑,大清王朝前任山西巡撫被推上了斷頭台。在人頭落下之後,此人的一生卻未能蓋棺定論,後世對他的評價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有人說他是「支持義和團,反對帝國主義」的「開明人士和愛國者」,也有人說他是盲目排外的誤國之臣。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一、酷吏與清官
此人名叫毓賢,字佐臣,姓葉赫顏扎氏,出自內務府漢軍正黃旗。原是國子監的監生,後在1879年,以選用同知的身份,通過捐納成為山東的候補知府。1889年,曹州知府出缺,毓賢得以署理知府之職。在任期間,毓賢敢於殺戮,以高壓手段對付當地猖獗的盜匪,「不上三月,已殺賊一千五百多名」。
同時,毓賢還使用了不少酷刑,比如跪練子、砸腳骨、上籤子等。他還命人在府衙前放置12隻木籠,將抓來的所謂「盜賊」關在裏面,頭露於籠外。毓賢的舉措得到了上級的認可,因此不斷得到升遷,「累遷按察使,權布政使」。毓賢雖然殘暴,但卻是個清官,在署理江寧將軍期間,「裁革陋規萬餘兩」,因此受到了光緒帝的嘉獎。
二、扶持義和團
之後,毓賢又回到了山東做官,出任山東巡撫之職。當時,山東地區的形勢動蕩不安,義和拳與教民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毓賢對義和拳採取了扶持的政策,為其更名曰「義和團團」,並且在他們的旗幟上都署上「毓」字。在毓賢的大力扶持下,山東義和團運動的規模越來越大,這引起了洋人們的不滿。
後來,洋人不斷到總理衙門告狀,清政府這才將毓賢免職。毓賢來到北京後,在拜見端王載漪、庄王載勛、大學士剛毅時,「盛言拳民忠勇得神助」,因此義和團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視。不久,毓賢改任山西巡撫,在他的影響下,山西也開始有了義和團。毓賢還「命制鋼刀數百,賜拳童令演習」,將其首領迎入巡撫衙門,奉若上賓。
三、身首異處
之後,毓賢設計將山西各地的七十餘名傳教士及其家屬誘騙到了太原,將他們聚集在一處。1900年7月9日,毓賢在巡撫衙門西轅門前,將這些人全部處決,「婦孺就死,呼號聲不忍聞」。與此同時,山西境內的近二百名傳教士以及數千中國教民也遭到了殺害。得知慈禧太后西逃後,毓賢立即前去迎接,並且隨駕而行。
接着,清政府與八國聯軍議和時,對方提出了懲辦「首禍諸臣」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毓賢。最初,慈禧太后還想保毓賢,將其發配新疆,但在洋人的壓力之下,只得將毓賢處死。同時,清政府還為毓賢在山西的所作所為,付出了四百餘萬兩白銀賠償。那麼在您看來,毓賢是「地主階級中的開明人士和愛國者」,還是盲目排外的誤國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