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云: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代表了俠風道骨的最高理想。可惜他終生未能在政治和戰事上展示才能,完成「為君談笑靜胡沙,強胡逆虜一掃光」的宏偉功業。實踐這個理想的人是有着「白衣丞相」之稱的隱士李泌。
李泌寫過一首意氣昂揚的《長歌行》。
張九齡看到後,既為李泌的豪情才思讚歎,又為他的鋒芒畢露擔心,勸誡說:
早得美名,必有所折。
宜自韜晦,斯盡善矣。
李泌聽了,恭恭敬敬起身而拜,從此韜光養晦,再不肯狂言傲世。且看原詩:
《長歌行》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
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游帝都。
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
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這首詩的意思是:天地生我,必有用意。我的人生,兩種選擇:要麼不食人間煙火,遠離紅塵飛升成仙;要麼紫綬金印,遨遊帝都擔任高官。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怎麼可能藉藉無聞碌碌無為,既不建功又不飛仙就枉為男兒,白活一世。大丈夫當有大志,請看我百年所為,必當成一番大業,而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
重要的是,李泌可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身體力行,成功實踐。後來四仕四隱,終生流轉於「鳴珂游帝都」與「扁舟泛江湖」之間,贏得了一個「白衣丞相」的美名之後,便「絕粒升天衢」了。
之所以稱之為「白衣丞相」,是因為李泌雖然深得歷代皇上寵重,卻辭官不仕,連宰相之位都不肯接受,而甘為布衣,與皇上師友相交。他博聞強識,喜歡研究《易經》,精通黃老之術。長年修道,遊歷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
唐玄宗天寶年間,就曾召他入朝講授《老子》,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但是因為聽信楊國忠讒言,不久疏離李泌,將他遣往湖北。李泌就此脫離官府,「潛遁名山,習隱自適」,這是他的第一次辭官。
唐肅宗登基後急需良才,遂請李泌出山。李泌念着少時交情,欣然前往,臨危受命,為平定叛亂運籌帷幄,出謀劃策,盡心竭慮,無論在政治權謀還是軍事策略上,都立下汗馬功勞。唐肅宗對他十分信任,並幾次想任他為相,李泌堅辭不受。大宦官李輔國和權臣元載因為嫉恨李泌,在肅宗面前說壞話,李泌立刻主動請辭,歸山修道去也。這是他的第二次歸隱。
唐代宗登基後,因感謝當年李泌勸說父皇任命自己為兵馬大元帥的恩情遠見,再次懇請李泌出山。李泌第三次入宮輔佐。代宗專門為他在蓬萊殿側修建書院,並想任他為宰相,而李泌再次拒絕。不久歷史重演,因為與權相元載不和,第三次歸隱。
唐德宗執政期間涇陽叛亂,德宗出逃奉天,而輔佐德宗平叛的,還是是李泌。這是李泌的第四次出山,出謀劃策,借兵吐蕃,迅速撲滅了叛亂,從而避免了德宗成為第二個玄宗。晚年的德宗越來越剛愎自用,李泌自知朝廷已經不適合自己滯留,遂第四次請求歸山。
李泌一生輔佐唐朝四代君王,對於大唐朝政是功不可沒的。
正如宋代詩人徐鈞所贊:
衣白山人再造唐,謀家議國慮深長。
功成拂袖還歸去,高節依稀漢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