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一天,在河南安陽的火車站,一名衣衫襤褸的年輕男子在人群中低聲叫賣着香煙。一開始,人們並未在意,畢竟火車站人來人往,商販叫賣本是常見之事。
但這個年輕人看起來瘦弱不堪,衣着破舊,甚至帶着外地口音,而他手中的香煙卻都是高檔的進口貨。
人們紛紛感到詫異,一個連基本溫飽都難以維持的人,怎麼會有錢進進口香煙來售賣?一些人開始懷疑這批香煙的來源,便悄悄報警。接到舉報後,警察很快趕到火車站,通過一番搜尋,終於將這位「乞丐」帶到公安局。
在審訊中,年輕人無奈地吐露了真相,然而這一結果卻引起了全軍區的關注。那麼為什麼這個賣煙的年輕人究竟是誰?
圖片來自網絡
在揭示這位年輕人身份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
當時我國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自然災害,即便放眼近代史,這樣大規模的災難也十分罕見。
這場災害導致了糧食的大幅減產,幾乎每家每戶都陷入了饑荒。但部隊的情況則有所不同,雖然部隊的伙食標準並不高,但至少能確保每個士兵都有飯吃,免於飢餓。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向部隊投奔,希望能通過親屬關係在部隊得到幫助。一開始,投奔的人數相對較少,部隊還能勉強養活這些來者。但隨着不斷有更多的家庭帶着妻兒老小前來,問題逐漸加劇。部隊原本有限的資源,漸漸無法應對這些增加的人口。
更為重要的是,百姓們正在飽受饑荒的折磨,而部隊中的軍人不光能吃飽,還能讓他們的家人一起享受這些資源,這顯然不合適。所以各大部隊開始下達命令,嚴禁此類情況發生,要求所有家屬要麼離開,要麼限制停留時間。
許光達
在這方面,裝甲兵部隊做出了表率,作為新中國裝甲兵部隊的司令,許光達(開國大將)嚴格要求部隊做好家屬管理工作。他明確規定,機關幹部的家屬不得隨意前往北京,已經到京的家屬必須儘快返鄉。對於以後再來部隊探親的家屬,停留時間最多不能超過三天。
讓許光達卻沒料到,這一命令剛剛下達沒多久,自己的四哥許德富和六弟許德強就來到了部隊。
從湖南老家出發,兄弟兩人歷經艱辛,終於抵達了北京,來到了許光達所在的部隊。當時他們已經餓得頭昏眼花,心中想着,既然許光達已是司令,自己作為司令的親屬,應該能吃上一頓豐盛的飯菜。
可當他們找到許光達時,許光達並沒有如他們所預期的那樣,安排一桌豐盛的美食,而是端上了一盤簡單的炒白菜和一碗煮黃豆,連一片肉都沒有。可兄弟倆已經餓得不行,只好囫圇吞棗地將就着吃了起來。
許光達與妻子、兒子合影
吃過飯後,許光達沒有多作停留,而是安排兄弟倆去休息,畢竟從湖南到北京一路奔波,確實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兄弟兩人被安排到了休息的房間,許光達也便去找了妻子鄒靖華,向她簡要說明了兄弟倆的情況後,便外出了。
鄒靖華則端着一壺熱茶來到兄弟倆的房間,熱情地招待他們。看見鄒靖華進來,許德富忍不住開口問道:「許光達去哪裡了?」鄒靖華回答說,許光達外出有事去了。
可能是沒有吃到預期中的美味,許德富心中的不滿依然沒有消散,他忍不住暗諷起許光達:「當官的果然忙,一年到頭都不在家,總是操心一堆事。」鄒靖華聽出了他話中的意味,便輕聲附和道許光達確實挺忙的。
鄒靖華在房間里坐了一會兒,突然想到許光達之前已經下達了明確的規定,軍人家屬來探訪最多只能住三天。她心裏有些猶豫,但還是小心翼翼地向許德富和許德強提起了這項規定。
許光達
聽到這話,兄弟倆心裏頓時生出不快,覺得弟媳似乎在暗示他們該離開了。氣憤之下,他們大聲對鄒靖華喊了起來。即使鄒靖華耐心地解釋,試圖讓他們理解部隊的規定,但許德富和許德強仍舊不願接受。他們無法理解許光達作為司令的難處,覺得自己只是來探親,理應得到更多的照顧。看着他們堅持的態度,鄒靖華無奈地嘆了口氣,決定等許光達回來後再和他好好商量。
當天晚上,許光達忙完工作回到家,四哥和六弟便開始向他訴說鄒靖華的「不是」。聽完後,許光達耐心地解釋道:「部隊有政策,作為司令,我更應該嚴格遵守這些規定,以身作則。」
對於兄弟倆來說,許光達作為司令,理應能夠讓自己住幾天,這樣的要求不應當被拒絕。畢竟誰敢在司令家門前多說什麼?但如今,許光達卻堅持只能住三天,這讓他們感到失望和憤怒,心裏滿是不平。兩人帶着不滿,默默轉身回房,心情沉重,準備入睡。
許光達和鄒靜華
可生着悶氣的兄弟倆翻來覆去,直到很晚才終於進入夢鄉。第二天一早,他們決定去廚房查看許光達家裡的伙食到底如何。走進廚房後,兄弟倆才發現櫥櫃里並沒有什麼多餘的食物,許光達並沒有對他們怠慢。炊事員告訴他們,司令家的糧食也是按定量供應的,若不夠時,也只能食用代用食品,這一番話讓兄弟倆心中湧起了陣陣愧疚。
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抱怨顯得多麼不合理,他們走到許光達夫婦面前,語氣溫和地說道:「我們明天就離開,不給你們添麻煩了。」
第二天,許光達決定為哥哥和弟弟送行,特意讓廚房多炒了幾個菜。飯桌上,許光達夫婦還將家裡的一些生活必需品送給了他們,包括衣物、糧票等,甚至還包括了之前提到的進口香煙——這些香煙是許光達出國訪問時帶回來的珍貴物品。
60年代的安陽火車站
吃過飯後,哥哥和弟弟整理好行李,前往火車站,踏上了回鄉的路。然而回到家鄉之後,他們卻面臨著新的難題,許光達給的物資雖然能暫時解決問題,但時間一長,還是無法維持長期的生活。
於是許德強提出了一個建議:「這些香煙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用處,倒不如把這幾盒珍貴的香煙賣掉,換些錢和糧食,勉強度日。」
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在安陽火車站下車,將香煙賣掉換取一些現金和糧食。可他們面容憔悴,瘦弱不堪,帶着濃重的湖南口音低聲叫賣香煙。
當時全國正面臨著嚴重的饑荒,糧食短缺,百姓吃不飽飯,香煙更是稀缺的奢侈品,普通人根本無力購買,可眼前的這兩個瘦弱的農民,卻手中握着二十多盒進口香煙,這讓周圍的人產生了疑慮。很快火車站的安保人員注意到他們的異常舉動,並迅速將他們帶到了安保部門。
許光達與家人合影
在安保部門,面對警察的詢問,許德富如實交代了自己的身份。當得知他們的兄弟是許光達後,所有在場的人都感到震驚。他們無法相信,作為司令員的兄弟竟然如此貧困、衣衫襤褸,身體虛弱。難道他們在撒謊?還是騙子?
儘管如此,工作人員依然帶着懷疑,打電話向裝甲部隊核實。確認了他們的身份後,工作人員才放心,重新安排二人乘上了前往長沙的火車。
此時許德強的身體已經到了極限,再也支撐不住了。突然間,一聲沉重的「砰」響,許德強倒在了地上,無法再站起來。車站的工作人員見狀,立刻慌亂地將他送往醫院。醫生經過檢查後診斷出,許德強因為長期飢餓,導致胃部嚴重萎縮,必須立即治療。由於安陽的醫療條件有限,醫生建議最好將他送往北京的醫院進行搶救。
60年代的安陽醫院
消息傳到許光達耳中時,他立刻感到十分焦慮,迅速安排人員將弟弟接到北京解放軍總醫院治療。可是當許德強剛到醫院不久,醫生便發佈了病危通知。
在臨終時,許德強緊緊握住許光達的手,滿是愧疚地說道:「五哥,我對不起你,又給你添了麻煩。」話音未落,他便閉上了眼睛。
許光達聽到這些話後,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他緊握着弟弟的手,心中充滿了無盡的痛苦和悔惱。這是自己的親弟弟,父母臨終前無數次叮囑要好好照顧他,然而如今弟弟卻因為自己的一次決定,永遠離開了人世。
在弟弟去世後,許光達為他舉辦了簡單而莊重的葬禮,並將弟弟的骨灰帶回湖南老家,與父母合葬。
季羨林
對許光達而言,失去弟弟是無法忍受的巨大悲痛。可作為一名軍人和將領,他始終堅持原則,嚴格要求自己。雖然這種行為看似冷漠、不近人情,但實際上,他通過自己的行為起到了表率作用,盡職盡責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忠孝不能兩全,正是這份痛苦的抉擇,深深印刻在了他的心中。
季羨林曾在許光達故居題詞:「光被四表,譽達三江,清白傳家。」這句話無疑是對許光達一生最真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