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清峰說,原本在新疆烏魯木齊衛生學校上學,在上了半截後,隨學校到了新疆伊寧市。此前據說,新疆烏魯木齊衛生學校,本身就是1952年從新疆伊寧搬到烏魯木齊的。它和烏魯木齊市衛生學校所不同的是,面向全國招生,培養的學生在全疆範圍內進行分配。
董清峰沒有想到的是,1961年2月,新疆烏魯木齊衛生學校搬遷至新疆伊寧市,董清峰就隨同學們到了新疆伊寧市衛生學校上學。
雖然在伊寧市衛生學校上學才一年的時間,但董清峰老人卻記憶猶新。
他說,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新疆伊寧和老家河南一樣,雨水多的很。在那裡生活身邊要具備三大件東西,那就是防雨的靴子、雨傘和手電筒。否則,學習完以後,出門下雨,就沒辦法。
為實現自給自足,當地給伊寧衛校分了1400畝地。開春了,衛生學校的師生假日或星期日都要過去種地。所種的作物有哈密瓜、西瓜、黃蛋子、南瓜,西紅柿、辣子,馬鈴薯、豌豆,平時能吃的都種。因為那個地方莊稼不需要灌溉,都是靠雨水澆。
當時,那個地方種麥子粗放的很,前面撒上種子,後面就把它埋到地底下去,長出來以後就都不管了。吃的時候把麥穗弄到那個地方擱上,打成糧食就行了。
因為伊寧天好,地多、地也好,黑土地,因此莊稼種進去以後不用過多的維護管理,就長成了。
參加生產勞動沒有機械,沒有牛馬,主要農具就是坎土曼。剛到伊寧市的時候,他說學校師生們天天吃列巴、喝甜菜湯,基本上能吃飽,但對於有些人飯量大的還是吃不飽。
當時伊寧盛產甜菜,市場上的東西便宜,西紅柿賣四分錢一公斤,羊肉是八毛錢一公斤。
他說,那時候人的工資也低,他衛校畢業到和田參加工作轉正的時候,跟他一塊去的同學每月工資才46塊錢。
董清峰從1961年2月28日到伊寧,1962年2月28日學習畢業,離開伊寧被分配到和田縣人民醫院工作,在和田縣人民醫院一干就是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