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井岡山時期,毛主席就主張要進行土地革命,電視劇《問蒼茫》中,青年毛澤東曾主張要先解決農民的問題,但是遭到陳獨秀等人的反對,歷史證明,毛主席的土地革命是具有前瞻性的。
1946年6月,蔣介石罔顧廣大人民對和平的殷切嚮往,憑藉自身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公然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
在解放戰爭進程中,大量國軍士兵投身解放軍陣營。除了戰場上國民黨軍隊接連失利這一因素外,解放區開展的土地改革,對於增強我軍力量、瓦解敵方勢力,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土改,就難以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後的快速發展也將成為無本之木。
1946年6月,解放戰爭正式爆發。彼時,儘管經歷了抗戰勝利後的短暫裁軍與整軍,國民黨軍隊依舊擁有多達430萬的龐大兵力。
反觀人民軍隊,雖號稱有127萬人,但實際上,能夠與國民黨一線部隊正面抗衡的野戰部隊僅有61萬,其餘66萬為地方部隊以及非戰鬥人員。面對空前強大的敵人,毛主席領導下的中央軍委一方面積極調兵遣將。
另一方面竭盡全力挖掘解放區的潛在力量,力求改變敵強我弱的被動局勢。然而,解放區大多地處極為偏僻的山區與農村,解放軍在短期內難以獲得外部援助。
毛主席明確指出,解放區擁有一億五千萬人口,蔣管區有三億多人口,但蔣管區的農民因未翻身而反對蔣介石,解放區的農民翻了身,這使得我軍和蔣介石在力量對比上逐漸發生變化,一億五千萬群眾參軍參戰,所蘊含的人力和財力是無窮無盡的。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佈了《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1947年,我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後,在解放區全面開展「土改」工作。1946年8月,黨中央正式頒佈中國土地法大綱,解放區隨即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
按照現代人的思維,農民祖祖輩輩飽受地主剝削,對土地的渴望程度絲毫不遜於貪婪的地主。但在土改執行過程中,由於農民長期遭受愚民教育,出現了完全不理解土改主張的情況。對於廣大農民,除了耐心講解道理,最重要的是用事實說話。
例如,山東濟陽縣土改工作隊發現部分農民不支持甚至不理解土改時,在安子坡村動員了十幾位70多歲的老長工,讓他們回憶自清朝滅亡以來當地的變化。老長工們講述後,在場的人無不義憤填膺。據老長工們描述,該村原本有90多戶人家,在30多年間,竟有27戶絕戶。這些人家,要麼因長期遭受地主剝削而家破人亡,要麼因無力娶妻而年老後無人送終。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在與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的同時,不忘組織力量以武力積極維護土改的順利推進。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民逐漸意識到,只有擁有槍杆子才能保住自己的勝利果實,只有解放軍徹底打敗國民黨軍,他們才能真正翻身。
在人民解放軍發展壯大的歷程中,東北野戰軍從1946年出關時的11萬人,到1948年底入關時已達百萬之眾,這一顯著變化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
其背後的關鍵因素,是以林彪為首的東北軍政當局在東北推行土改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此後,隨着我軍接連取得勝利,俘虜的國民黨軍和獲得解放的農民數量不斷增加,這也是東北野戰軍能在短短三年內發展成為百萬雄師的重要原因。
東北的情況並非個例。1947年,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時,我黨積極發動土改。為了守護來之不易的土地,許多農民提出「傾家蕩產支援前線」和「參軍保田」的口號。大批翻身農民如洶湧潮水般加入人民軍隊,還自發組成了規模龐大的支前大軍。
據統計,僅山東解放區,先後就有59萬青年參軍,另有700萬民工隨軍出征。很快,國軍陣營中的許多基層士兵陸續收到家中來信,得知家裡進行了土改,雖然自己身為國軍士兵,但因家庭成分是貧農也分到了土地。於是,「跟着解放軍能分地,跟着國軍只能受氣」的想法在國軍官兵中迅速蔓延。
原本在戰場上,由於國民黨統帥部昏聵無能,軍官貪生怕死,即便國軍在數量和裝備上佔據優勢,也常常被解放軍擊敗。再加上土地的巨大誘惑,許多原本頑固的國軍官兵甚至產生了希望打敗仗以便早日加入解放軍的念頭。
據統計,解放戰爭中,我軍共消滅國民黨正規軍554萬人,非正規軍253萬人,其中生俘459萬人,約280萬人成為我軍戰士。
許多被俘的國軍將領起初並不服氣,認為共產黨的勝利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但後來在參觀眾多工業建設項目時,他們不得不承認,共產黨實現了他們當年想做卻未能做成的心愿。
而這一切,皆源於土地改革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使得最廣大的中國人民都願意為了個人生活的改善和國家的強大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