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風的地方」,洱海水清背後還有段「老人與海」的故事

2025年03月24日07:30:19 歷史 7235

「名字裡帶個『海』字,大半輩子就註定要和水打交道了。守護水是我的使命,我熱愛這項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師生中,流傳着一個「老人與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數年如一日紮根一線,守護洱海水清月明。

他就是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洱海項目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孔海南。

在「有風的地方」,洱海水清背後還有段「老人與海」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孔海南 本文圖片除單獨署名外 均為 上海交大供圖

田園治癒劇《去有風的地方》90%的外景在雲南大理拍攝,洱海也多次入鏡,產生了「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現象級效應。曾被過度開發不堪重負的洱海,重現昔日大理「母親湖」的風采的背後,是孔海南帶領團隊用10年積累、5年實踐、3年攻堅換來的。曾因洱海污染一度「滅絕」的「海菜花」,近幾年來因洱海水質持續向好,這種植物又開始大量盛開。

十餘年來,團隊共計派出師生1000餘人次駐守一線,共完成野外樣品採集30000餘次,分析水質指標160000餘次。他們把課堂從教室搬到了洱海邊,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

值得一提的是,孔海南還捐出了200萬元積蓄,聯合中國水環境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了「洱海保護人才教育基金」。如今已白髮蒼蒼,但他相信一代代的治水人會守好這片綠水青山。

年過半百投身洱海項目,隨身帶着袖珍心電圖機

上大學前的孔海南在武漢的一家軍工廠做機修工人,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同濟醫科大學環境醫學系創始人蔡宏道教授,蔡老先生低調踏實的治學態度與科學進取的精神,給孔海南樹立了終生為人為學的榜樣,從此他立志求學環境專業,並投身環境保護事業奮鬥至今。

1988年,孔海南作為中國政府交流學者,赴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在那裡從事湖泊與河流技術研究,成為了國際湖泊富營養化研究治理領域的資深專家。而他的「洱海」情結,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的。

當時,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與日本環境省之間啟動了中國太湖與日本霞浦湖以及大理洱海與北海道洞爺湖間的比較研究國際合作課題,孔海南參加了研究工作。1996年,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孔海南第一次到洱海考察,他乘考察船到了湖心,看到洱海的沉水植物群落從湖底一直長到湖面,呈現了十幾平方公里的「水下森林」景象,感到深深的震撼:「我到過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著名湖泊,洱海的那幅景象讓我終生難忘。或許這次的考察經歷將我的畢生科學研究與洱海保護聯繫在了一起。」

洱海曾經以其豐富的物產和清潔的水源,哺育着大理一代又一代人,但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其遭受湖水富營養化侵襲,兩次大規模藍藻暴發,使得湖水水質急劇惡化,這令孔海南憂心忡忡。

2000年,正當中國的七大重點流域面臨大規模污染,水環境日益惡化之際,年過半百的孔海南坐不住了,他回國到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成為新成立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引進的第一位 「海歸」教授。此後的數年裡,孔海南與國內一批專家一道,提議設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水專項,並多次走訪調研、建言獻策。與此同時,洱海水質惡化也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關注,洱海保護被納入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事實上,洱海項目啟動時,孔海南已年滿56歲,且患有房顫型心臟病、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曾兩次在交大校園和項目現場暈倒搶救。無論是他的身體還是年齡,都不允許他長期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現場工作。但考慮到國家批准並實施「國家水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如此大的決心和投入,洱海又有他一生難以割捨的「恢復原生態湖泊」的情結,孔海南還是毅然選擇承擔起了該專項首席科學家的職責。

在「有風的地方」,洱海水清背後還有段「老人與海」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孔海南(前排左二)在洱海邊 

在洱海項目實施的十多年裡,洱海水質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着孔海南的心。他每年累計在上海家中的時間不到一個月,日均三萬步,走遍洱海周邊每個村落、每條河流。為減少高血壓發病概率,他自製低鹽清淡的三餐飲食,隨身帶着心臟節律監視器與袖珍心電圖機,以防萬一。2012年5月,洱海項目進入驗收階段,他的心臟病幾乎每周發作,但仍一直堅持到當年9月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才緊急回到上海連續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心臟手術。

在「有風的地方」,洱海水清背後還有段「老人與海」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如今的洱海風光。澎湃新聞資料圖

經過不懈努力,孔海南帶領團隊用10年積累、5年實踐、3年攻堅,讓曾被過度開發不堪重負的洱海,逐步重現昔日大理「母親湖」的風采。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稱為「全國湖泊治理的生態樣本」,被列為國家水專項重大標誌性成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表彰為「洱海保護模式」。2014年「世界環境日」,孔海南作為代表受邀出席了總理座談會。

值得一提的是,「海菜花」曾因洱海污染一度「滅絕」,近幾年來因洱海水質持續向好,這種植物又開始在湖面大量盛開,成為洱海成功生態治理過程的「見證生物」。近五年來,海菜花人工栽培成功普及到3000畝規模,又成為洱源農戶重要的「致富蔬菜」,是洱海流域「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案例。

把學生課堂搬到洱海邊,交大人接力治水

孔海南深知,洱海的綜合保護治理是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需要持續的人才培養。

2000年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工作時,孔海南最先講授的是《水體富營養化控制》課程,將一線治理中最鮮活的案例融入教學中,深受學生的喜愛。當時正值洱海項目剛剛啟動,為了不影響授課,孔海南從上海到洱海項目駐地,每周往返5000多公里,清早六點從上海家中出門,乘飛機到昆明,轉三趟汽車,晚上11點半才能到項目駐地。

在「有風的地方」,洱海水清背後還有段「老人與海」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孔海南在上海交大給學生做分享。

孔海南的課堂既在教室,更在治理現場。在學生培養中,他注重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工程研究為手段,以現場示範為驗證,將學生培養與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緊密聯繫起來,全面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

十餘年來,團隊共計派出師生1000餘人次駐守一線,共完成野外樣品採集30000餘次,分析水質指標160000餘次。他們把課堂從教室搬到了洱海邊,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團隊早上八點半出海,到下午四點半34個採樣點全部走完,用自己實測得來的第一手數據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在這場生態環境保衛戰中,孔海南不是一個人,他的身後始終站着一支年富力強的隊伍。2018年1月,孔海南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如今,洱海保護的接力棒已交到第二代治水人王欣澤的手上,洱海保護的事業平台也從最初的重大科技專項,拓展到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洱海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在「有風的地方」,洱海水清背後還有段「老人與海」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孔海南

而退休後的孔海南,還在致力於走進每一年的新生課堂、新進教師講堂等,拿親身經歷作分享,激勵交大學子和青年教師。因為在新生入學時聽到孔海南教授治理洱海的故事,劉智卓同學在專業分流時毅然選擇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而後創立了學生「綠格公益團」,奔赴騰格里沙漠做治沙工作,團隊提出的一種基於肉蓯蓉嫁接的循環治沙方案,防風固沙的同時創造了更大的經濟收益;大學畢業後,劉智卓選擇成為大理洱源的一名西部計劃支教團成員,並於2020年獲評「全國最美大學生」。

而為了讓社會、民眾更多關注、投入到洱海流域的保護事業中,孔海南還萌生了成立「教育基金」的想法。經過多方奔走,老人與中國水環境集團共同發起設立了「洱海保護人才教育基金」,孔海南個人慷慨捐資200萬元,中國水環境集團捐資200萬元,為「洱海保護人才教育基金」注入第一筆資金。孔海南希望以獎學金、勵學金的方式,鼓勵上海交通大學師生持續開展洱海保護等水生態治理的教學科研、實踐公益等活動,他還希望基金能夠覆蓋到大理大學和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為大理州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培訓更多的環境管理及技術幹部,更專業有效地為洱海保護及當地民生提供科學服務。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漳州薌城:抗戰老兵後人捐贈紅色傳家寶 - 天天要聞

漳州薌城:抗戰老兵後人捐贈紅色傳家寶

閩南網5月9日訊(通訊員 沈思虹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在抗戰老兵許俊科家中,陳列着金光閃閃的徽章及牌匾,一枚「長江支隊南下福建60周年紀念章」鐫刻太行太岳精神在八閩綻放的鐵血征程,一副「優秀共產黨員」牌匾輝映使命榮光。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 天天要聞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5月9日,莫斯科紅場上的勝利日大閱兵,舉世關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軍事表演。當鐵甲洪流碾過克里姆林宮牆下的方石,當軍靴鏗鏘聲,震蕩着聖瓦西里大教堂的穹頂,這場跨越時空的軍事儀式,總在....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 天天要聞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雙江口水電站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高大壩。據相關媒體報道,該水電站已於5月1日開始蓄水,其開發商稱,這距離正式投入運行又近了一步。這座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資36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已耗時近十年,主要用於發電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 天天要聞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曹魏後期,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控曹魏大權,從此時起,司馬氏開始奪政專權,此舉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他們分別是王凌之叛,毌丘儉文欽之叛,諸葛誕之叛。這三次叛亂都是被司馬氏平定的,同時也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 天天要聞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前段時間,我們在文物普查時遇到了沙塵暴,後來安全撤到了塔中鎮。」新疆和田地區文旅局文博科科長、普查隊長買提卡斯木·吐米爾說。當時全隊的給養只剩下兩箱礦泉水,在普查隊距離塔中加油站還有50公里時,汽車指示燈亮起,提示燃油即將耗盡。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 天天要聞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今天,我們說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其行為和決策引發了後世無盡的爭論。欣賞他的人尊他為拯救漢族於水火的民族英雄,討厭他的人斥其為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惡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閔!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於公元 3
魯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魯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聯魯慕迅同志治喪小組5月9日發佈訃告,湖北省文聯離休幹部、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美術師魯慕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8日凌晨2時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歲。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 天天要聞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文 | 極耳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不過儂曉得伐,伊原來還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舉辦「DIVA演唱會」的阿姐,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而這也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當天的演唱會,阿姐誠意十足,除了換造型,全程沒有下場。她唱了《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