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
提起劉邦,他的人生經歷既威風又勵志。劉邦,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
然而,他一沒文化,二沒雄才,流氓地痞出身的他,為何能打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
豪取江山,劉邦靠的從來不是硬闖,而是這三招奇謀。
1、用人之妙,存乎一心
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破咸陽,駐軍霸上,曾有一部很火的小說叫《白鹿原》,講的就是在陝西省西安市發生的故事,而當年的霸上就在此地。
趙高殺死了秦二世,太子子嬰繼位,子嬰眼看大勢已去,主動投降。
攻破秦王朝的宮牆,「好酒及色」的劉邦想到數之不盡的好酒,後宮中的三千粉黛,劉邦兩眼放光,當即決定今晚就住這了。
身邊的手下樊噲,連忙制止,好言相勸:「主子,這裡可萬萬住不得啊,軍營才是我們該住的地方啊」
這會兒的劉邦哪聽得住勸,意志堅定地說:「大丈夫當如是也」。
當年,劉邦在咸陽服徭役,看見秦始皇出行時的霸氣場面,長嘆道:「作為男人,就該像秦始皇一般」。
這時,身邊的張良看不下去了,言語曉諭利害,動之以情:
「沛公啊,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是暴君,而天下苦秦久矣,這裡就是暴君住的地方,你想住在這裡,難道你也想成為像他一樣的暴君嗎?」
張良的一番話,雖然不中聽,但一瞬間就把劉邦從自甘墮落的泥潭裡拉了出來,劉邦幡然醒悟,當下退出秦宮,還軍霸上。
再有定力的人,都容易被眼前的勝利所誘惑,況且劉邦本就不是什麼聖賢之人。
劉邦之所以能一路保持清醒,最終還當上了皇帝,取決於他用人的智慧。
相較於對手項羽的手下儘是溜須拍馬之人,而劉邦的人才儲備精良,大都是敢說真話之人,劉邦的也能做到用人不疑,接受忠言逆耳。
蕭何月下追韓信,建議劉邦取天下,先要留下韓信,劉邦聽進去了,最後韓信成為開國的第一大功臣。
在楚漢相持階段,張良又提出聯合英布、彭越,共同對抗項羽,劉邦採納取得全勝。
連劉邦都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要說在營帳之中謀劃策略,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負,這點我比不上子房(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供應糧餉,保證運糧道路暢通無阻,這點我比不上蕭何;
統帥百萬大軍,每戰必勝,每攻必克,這點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而我能夠任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啊。
而這些人缺一不可,便是劉邦取得勝利的主心骨。
2、學會低頭,轉危為安
劉邦攻下咸陽後,有一個謀士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說:「沛公,當務之急,要把守函谷關。函谷關威中原地區進軍秦地的要塞,只要你把守住函谷關,秦這塊地方就是你的了」。
劉邦一聽,很有道理,馬上派兵駐守函谷關,而這時剛攻下北方的項羽一路打到函谷關,卻發現劉邦軍隊在此,項羽根本進不去。
劉邦軍隊根本不敵項羽,函谷關三兩下就被打開,而項羽的軍隊一路達到了鴻門。
這樣的形勢本就對劉邦不利,偏偏劉邦軍隊里還出了個叛徒曹無傷,他跑去向項羽稟報,說劉邦這個人太壞了,跑到秦王宮中,奪取金銀財寶,在關中稱王。
項羽這個西楚霸王,哪受得了這個,當場勃然大怒,二話不說,就準備拿下劉邦。
劉邦的兵力1萬人,項羽40萬人,這哪是項羽的對手啊。
好在項羽派了姦細曹無傷,劉邦這也有一個通風報信之人,他便是項羽的叔叔項伯,張良與項羽叔叔是故交。
最終,項伯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在自己侄子面前解釋了好一番,又是對劉邦極盡美言。
項羽這才消了出兵的心,但項伯還是提議劉邦要親自上鴻門給項羽請罪。
就這樣,第二天,劉邦帶着100多騎兵趕到鴻門,史上最驚心動魄的飯局就此誕生。
剛進門,劉邦隔着老遠,就開始給項羽行禮,委屈地說道,我與大王一同干秦朝,昔日里我們曾是統一戰線的隊友,您河北,我在河南,我是想都不敢想,竟然先一步破秦。
項羽見劉邦將姿態放得如此卑微,便也放鬆了警惕。
接着,劉邦又說,我們兩個人的誤會,全是因為有小人在你面前進獻讒言,惡意想破壞我們之間的關係。我的心裏可委屈了。
這話一說,項羽念在舊情,還有些感動。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來自《史記》)
而項羽一旁的范增看着主子完全被軟化,只得在一旁干著急,於是,他找來了項莊,席座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這時,張良拚命給項伯使眼色,項伯馬上起身,同步舞劍,用身體護着劉邦,張良趁機走出帳篷,找到樊噲。
五大三粗的樊噲走進大帳,打斷了這場潛藏殺機的舞劍,最後用「彘肩斗酒」解救了劉邦。
劉邦能在這場已是死路的局面,脫身而出。後人常常歸咎於劉邦的運氣和項羽的大意。
但最重要的一點,劉邦能抓住項羽的弱點,沒有選擇與他正面硬剛,保存實力,審時度勢和以退為進,才是劉邦勝出的又一大奇招。
3、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公元前206年,范增對項羽提議,把劉邦封到漢中去,因為范增有着男人的直覺,他始終認為劉邦這個人不簡單。
而關中也就是原來秦國的地方,一分為三,分給了三個秦朝投降的將士,目的是讓這三個王將劉邦團團包圍,堵住他的去路,這樣劉邦想插翅也難飛。
一年後,張良要回到自己的諸侯國韓國,臨走時向劉邦告別,發自肺腑地提出了一個建議:「沛公,建議你燒掉棧道」。
劉邦一聽,馬上氣得臉都紅了,本來被項羽軟禁在關中,劉邦已是百般委屈,每天都好思想工作,才能又咽下這口氣,這下你竟然讓我把唯一出去的棧道都燒了,究竟居心何在?
張良不管劉邦臉上的土灰色,繼續說:「這樣你就可以讓項羽放心,表示你非常高興、樂意、滿足地接受了他的封賜」。
劉邦一聽,原來是迂迴之術,難怪項羽會小看劉邦這個敵人,劉邦是有演戲天分的,他燒了棧道,表現出一副卸甲歸田,毫無野心的樣子。
可是棧道一燒,劉邦手下從家鄉楚國追隨的士兵,便覺得跟着劉邦毫無前途,軍心不穩,要麼自立山頭,要麼投奔項羽。
劉邦一看變成了這般模樣,也只能幹着急。這時韓信站了出來,對劉邦說了這麼一番話:「大王,你想一輩子呆在這個鬼地方嗎?」
劉邦:「當然不願意啊,可是目前不是沒辦法嘛」。
韓信:「如今天下未定,戰亂紛飛,現在就是打仗的最好時機,如果天下一定,所有人都追求安定,當下要立即出關」。
劉邦一聽,恨不得把張良打一頓,他無奈地說:「出關,談何容易,我連棧道都燒了。」
韓信望着遠方,緩緩說出八個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劉邦一想是啊,我的軍隊哪裡打得過項羽啊,但自己的雄圖偉業,怎可輕易認輸。
於是,劉邦便開始在漢中屯糧練兵、養精蓄銳,只等待時機進軍關中。
由此,一場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拉開了帷幕。
韓信和彭越、劉邦以及項羽的一支叛軍將項目團團包圍在垓下。
這時,劉邦讓士兵們唱起來楚國的國歌,使項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楚歌,最終項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烏江。
自此,劉邦正式成為漢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相比項羽的「匹夫之勇」,劉邦的忍耐並不是軟弱,機遇來臨前,低谷只是暫時的,能沉住氣,是劉邦取得勝利的第三個奇招。
「亂世英雄出草莽,斬蛇起義古今聞。」
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崛起,最終成為西漢的開國皇帝,他走的每一步,背後不乏運籌帷幄的謀略。
正是劉邦善於用人,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敏銳的彎道超車能力,他的霸業征途才能順利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