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杜撰新鄭皇帝故里,這是大錯特錯,這是強取豪奪分裂祖庭文化的盜賊產物,說起新鄭就必須研究鄭國的歷史,鄭國起源於西周,《左傳》里子產說「鄭商皆出於周」!
講起周朝的故事,總是帶着點神秘感,尤其是鄭國的起源。
你聽說過鄭國嗎?那個在西周末期才崛起的小諸侯國,不僅成了歷史的重要節點,還留下了一連串解不開的謎團。
最讓人意外的是,鄭國的創始人鄭桓公"姬友",他的封地早在商朝時期就有百姓生活,更妙的是,鄭國的起源遷徙地,似乎還不止一個。
為什麼會這樣呢?
鄭國的故事,要從西周說起。
那時候,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把自己的弟弟姬友封到了一個地方,叫「鄭地」。
這個封地的名字聽起來平平無奇,可你知道它在哪嗎?有的人說,它在今天陝西渭南的華州區;還有人說,它在陝西寶雞的周原渭水一帶。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也互不矛盾。
你以為這只是地理位置的爭論嗎?其實這背後藏着更大的玄機。
鄭國的起源地之謎,最早是從《左傳》和出土的青銅器中露出端倪的。
比如《左傳》記載,鄭國國都"新鄭"是鄭桓公建設的,而新鄭這個地方,後來也成了河南鄭州省會名字的來源。
但問題是,河南新鄭是鄭國東遷後的事情。最初的「鄭地」在哪?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上,銘文提到了「鄭七伯」「鄭宮」「鄭師氏」等等,甚至還有「王在鄭」。
這些「鄭地」看起來四處分佈,更奇怪的是,這些銘文中有些甚至早於鄭桓公受封的時間。
比如說,有一件名叫「寰盤」的青銅器,上面提到的「鄭姬」並不是姬友的家族成員,而是更早的周朝貴族姬姓女子。
還有一件叫「鄭姜伯鼎」的器物,銘文中提到的「鄭姜伯」也和姬友沒什麼關係。
這說明,在姬友被封之前,「鄭地」這個地方在西周早期就已經存在了,而且似乎還和周朝早期的貴族有關係。
這些青銅器,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關於鄭國起源的新大門。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為什麼「鄭」這個地方在西周時期會有這麼多分佈?答案可能藏在甲骨文里。
甲骨文中,「鄭」這個字原本寫作「奠」。它的本義是祭祀用的地方,但在商朝時期,它被用來指代那些被安置的俘虜部落。
商王把被征服的部族安置在各個「奠地」,這些地方因此被命名為「鄭」。後來,周人繼承了這一傳統,在自己的控制區域內設立了多個「鄭地」管理百姓。
所以說,西周鄭地的名字是源於商朝,不是從鄭桓公開始的,而是周宣王以鄭地封邑賜姓鄭桓公的「鄭地」,根據考古和歷史記載,當周宣王把姬友封為「鄭桓公」時,他的封地里有大量商朝百姓生活。姬友作為新領地的主人,自然以封地為姓,把「鄭」作為國號。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左傳》里會有子產說「鄭商皆出於周」的記載,這句話的意思是,鄭國起源於周朝,而鄭國的居民中有大量商朝百姓。
這種混合的血脈和文化背景,讓鄭國在後來成為中原地區一個獨特的存在。
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鄭國初封的「鄭地」到底在周原還是渭南?這問題得從西周早期的都城布局說起。
過去一直認為,西周的都城宗周就是今天西安附近的鎬京。
但近年來,考古發現逐漸推翻了這種觀點,實質上西安附近的鎬京是史書里講的成周。陝西寶雞的周原遺址,出土了大量西周時期的貴族青銅器,說明這裡才是西周早期宗周的所在地。
周原不僅是周族的發源地,還是西周早期最重要的政治中心。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周原一帶是最早的「鄭地」,甚至是周朝早期貴族生活的區域。
有人可能會問,那渭南的「鄭地」又是怎麼回事?根據歷史記載,鄭國東遷的過程中,在渭南一帶停留過一段時間。
這塊封地因為靠近西周晚期的都城鎬京,被後人誤認為是鄭國的起源地。
但實際上,它只是鄭國遷徙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點。最早的「鄭地」,是在周原到渭水流域一帶。
鄭國的遷徙過程,也讓人不禁感嘆那個時代的複雜性。
鄭國初期的封地,至少有三四塊:一塊是周原的「鄭地」,一塊是靠近鎬京成周的「留地」,還有一塊是用於祭祀泰山的「祊地」,到後來立國的新鄭。
鄭國從西周的核心地帶一路東遷,最終在河南新鄭這個地方定居下來,起名"新鄭"。這一路走來,鄭國不僅沒有被歷史淘汰,反而在春秋時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諸侯國。
寫到這裡,不得不佩服鄭國的命運韌性。它從西周的一個小小封國起步,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頑強生存下來。
鄭國的起源,既有周朝對商朝部分文化的一種繼承,也是那個時代封建分封制度的縮影。
有人說,歷史從來不是單線條的,它總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留下線索。
而鄭國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西周末期的王朝興衰和文化融合。
最後我們再來講河南省杜撰的新鄭皇帝故里,本身就是一個特大的錯誤,是盜搶歷史文化的謀術,想發展旅遊經濟沒問題,但把真武大帝廟捏造成皇帝故里搞祖根文化是對祖宗的忤逆,而且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誕辰,非要說是皇帝的誕辰,這些齷蹉忤逆祖宗的事會讓後世人不恥。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內容源於網絡結合本人敘述,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