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心飛揚
編輯|t
引言
淮海戰役的戰略決策,就像吃一鍋夾生飯:明知道不容易吃,但毛主席一聲令下,硬是吃了下去。
毛澤東不僅有足夠的戰略眼光,也有足夠的決斷力,這場戰役從一開始並不是輕鬆的「打幾仗」,在各種變化與調整後,演繹成了壯烈的大淮海。
最終,正是毛主席那種「萬對萬,也要吃下去」的霸氣決策,將一場難以預料的困境,演繹成了革命勝利的序曲。
這一鍋夾生飯,怎麼吃下去?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用一形象比喻,形容淮海戰役的艱難。說它像夾生飯,意思就是說,這場戰鬥並不簡單,根本不是那種一氣呵成的輕鬆任務。
尤其是在最初階段,毛主席可沒有像我們後人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地部署戰略,反而是戰局複雜,變數不斷,甚至一度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想當初,淮海戰役的發起,實際上是毛澤東根據形勢的變化,經過多次思考才作出的決定。1948年秋,解放戰爭已經進入了關鍵的第三年,雙方力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那時候,我軍的兵力已經突破了280萬,而國民黨軍雖有365萬兵力,但其中不少已經在各戰場上被分散。你說,這不就是一場「大好形勢」下的戰鬥嗎?
毛主席看準了機會,決定在濟南戰役勝利之後,快速展開淮海戰役。但這場戰役,不僅是打擊敵人,更是改變戰略布局的一場大棋局。
剛開始,毛主席對淮海戰役的要求並沒有設定太高的目標,最初的計劃是殲滅黃百韜兵團的大約10餘萬兵力,差不多就「十幾個旅」的規模。
但誰料,隨着戰爭的推進,形勢愈發複雜。敵軍的防守如同一道道「關卡」,一旦攻破,新的障礙又層出不窮。
毛主席的一句話,透露出戰爭的艱辛:「打得好,你們可以殲敵十幾個旅。」當時,誰也無法預見到,這場局部戰役竟然會變成一場大規模的戰略決戰!
從9月24日,粟裕向中央軍委報告,提出打淮海戰役的建議,經過毛主席批准,此戰的規劃才逐漸有了明確的方向。
不過,戰局並非一路順風,戰鬥形勢瞬息萬變。敵人的反撲,尤其是在10月,劉峙集團的兵力集結,以及黃百韜兵團的頑強抵抗,都讓毛主席的部署時刻面臨調整。
而毛澤東的決策速度之快、準確性之高,正是決定淮海戰役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您想,敵人劉峙集團的兵力足有25個軍,約60萬人,分佈在徐州一帶。
可毛主席就是這樣果斷地指示,要求一方面牽制敵人的增援,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殲滅黃百韜兵團。難道這不正是我們常說的「將兵如棋,布陣如風」嗎?
接下來,戰役形勢變得更加複雜。敵人的援軍不斷湧入,局勢的複雜程度遠超預期。即便如此,毛主席依然堅持戰略決策不動搖。
他的這一「霸氣」決策,不僅凝聚了我軍的力量,還打破了敵人的防線。正如他所言:再難吃,也要把它吃下去!
淮海戰役開始了!毛主席不僅要對黃百韜兵團發起攻擊,還要求迅速展開第二階段戰鬥,調整戰術方向,逐步擴大戰役規模。
那時的我軍,兵力雖然不及敵方多,但優勢卻在各方面不斷積累。毛澤東領導下的指揮層,成功將這場原本不確定的戰役,逐步變成了決定性勝利的總決戰。
毛主席給這場戰鬥定下的初步目標,早已遠遠超出了預期。接下來的情形,就是一場「讓敵人吃不下去」的精密博弈。隨着敵人的支援兵力不斷湧現,毛主席的決策更顯得「一步棋定乾坤」。
敵人突圍,我們包圍!
淮海戰役最精彩的地方,莫過於包圍與突圍。那時,蔣介石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絕望中的絕望」,他的一些決策簡直讓人看了直搖頭。
首先說說黃百韜兵團。1948年11月5日,蔣介石緊急派人給劉峙集團下達命令,要他們迅速收縮兵力,放棄原來的防線,集中主力部隊向徐州集結。
蔣介石這不就是想通過一次突圍來把我軍拖入陷阱嗎?我軍的指揮部反應迅速,準確鎖定敵人動態,一邊堅持攻擊黃百韜兵團,一邊全力準備切斷敵軍的後路,決不能讓他們成功突圍。
而敵人的突圍,註定是註定失敗的。黃百韜兵團在試圖撤退的過程中,華野的部隊通過準確的信息把握,將敵人一路追擊,死死咬住了不放。
尤其是在11月8日,黃百韜兵團再一次被我軍追擊,華野快速將其合圍在碾庄圩地區,連喘息的機會都不給敵人。
敵人黃百韜在這一刻意識到,自己已經無路可退。雖然他們有拚死一搏的決心,但面對我軍的精密部署與強大兵力,最終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被消滅。
與此同時,中野部隊也未曾懈怠,配合華野的進攻,成功包圍了徐州外圍的敵軍,幾乎讓敵人陷入「瓮中捉鱉」的局面。
11月16日,宿縣戰役取得關鍵性突破,中野部隊發起猛攻,迅速攻佔了宿縣周圍多個要點,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的蔣介石終於明白,他的「突圍」計劃不僅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加速了自己軍隊的滅頂之災。敵軍在淮海戰役中的努力,簡直就是自作自受。
而毛主席的決策,在這種連續變化的戰況下,始終保持了精確的打擊與控制,敵軍的每一次反撲,都被我軍牢牢掌控。
萬對萬,也要吃下去
戰役逐漸進入高潮,到了這時,正確的決策更顯得至關重要。畢竟,到了此時,戰鬥已經不僅僅是殲滅幾支小兵團的問題,而是決定整個戰局的關鍵時刻。
經過前期的勝利,華野與中野兩大部隊的聯合配合,讓敵人徹底陷入了困境。到了11月19日,蔣介石甚至不得不指揮黃維兵團與李延年兵團向徐州推進。
您說,這蔣介石這不是自掘墳墓嗎?我軍的兵力和戰略部署,已經將敵人的反撲完全擊破。毛澤東更是果斷調整戰術,把重心轉向了南線,進一步對敵軍進行包圍。
在我軍的追擊下,黃維兵團的幾乎所有突圍計劃都失敗了。經過激烈的戰鬥,最終,黃維兵團被徹底殲滅,敵人在徐州一帶的抵抗幾乎宣告終結。
戰役的最後階段,毛澤東展現出了驚人的戰略眼光和決策能力,哪怕敵軍人數眾多,哪怕蔣介石派出了大規模的兵力增援,毛主席依然冷靜指揮,最終迎來了勝利。
參考資料:
淮海戰役中毛澤東的全局指導.黨的文獻.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