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鬼子」,一個中國人民再熟悉不過的稱呼,在各類文藝作品中抗戰時期我們對日寇的稱呼都是日本鬼子。
可以說「鬼子」二字代表了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軍發自內心的仇恨和厭惡,也代表了日寇在中國的作惡之多罄竹難書。
但熟悉歷史的應該都清楚歷史上我們對日本人的稱呼從來不是鬼子,而是倭,倭人,以及倭寇。
倭其實就是日本的代稱,所謂的倭寇,其實就是日本海盜的意思。
「倭」字從人從委,「人」與「委」聯合起來表示身材矮小的意思。
因為明朝時期日本普遍營養不良,身高遠低於明人,因此便被稱呼為倭人,日本國也就是倭國。
同樣是日本強盜,為何明朝時期稱呼為倭寇,抗戰時期卻對日本侵略軍稱呼為鬼子呢?
其實「鬼子」這個稱呼,或者說用鬼指人,最早並不是用來形容日本人,而是用來形容西洋人。
02
從清末開始,伴隨着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大門,中西方的交流開始增多,越來越多的西洋人也來到了中國。
雖然從明朝開始就有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哪裡見過這樣的人。
藍眼睛、高鼻子、黃頭髮的西洋人,非常類似於中國傳說中醜陋的鬼,於是普通人便稱呼他們為鬼子。
清代浙江進士陳康祺的《燕下鄉脞錄》就曾記載了這種民間的流傳:「若鬼使,則出使外洋之員;以西人初入中國,人皆呼為鬼子也。」
明朝時期因為中國當時國力還比較強大,歐洲傳教士也沒有擊敗中國,更不可能在中國作威作福,因此一般稱呼為番鬼,或者「白鬼」。
英國人威廉·亨特就寫有自傳《廣州番鬼錄》,但清末因為洋人多次擊敗滿清,於是便不再稱呼為番鬼,而是叫洋鬼子。
「番」意思就是渡海而來的異族,更有蔑視的意思;從番到洋鬼子的轉變,其實就代表着中國和歐洲國際地位的轉變。
慢慢的西洋人就開始被稱呼為西洋鬼子。
03
有了西洋鬼子,自然也有東洋鬼子。
日本原本是與中國一樣被歐洲人入侵的亞洲國家,但是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很快就翻身做主,同樣成為了帝國主義國家。
在生活上日本一直追求脫亞入歐,穿西服,剪頭髮,漸漸的在中國人看來日本人就和洋鬼子很像了。
1894年鴉片戰爭爆發,通過明治維新後學習西方的日本人竟然擊敗了老大帝國的大清。
就如同番鬼變成了洋鬼一樣,日本人也從倭人變成了東洋鬼子。
畢竟日本人已經擊敗了大清,加上當時日本組建了近代化的海陸軍,因此在很多人看來日本人和洋人也沒什麼區別了。
又因為日本地處中國以東,隔着一個東海,因此便稱呼為東洋鬼子,以此和西洋鬼子區分開來。
再到後來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大舉入侵中國,伴隨着日本國名開始逐漸流傳,於是漸漸就正式稱呼其為日本鬼子了。
比如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作為中國抗戰精神的代表,其中的「鬼子」就是日本鬼子。
可見這個稱呼並不是後人文藝作品中強加的,當時中國人民確實是這麼稱呼日本侵略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