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孫吳三足鼎立,開始了一系列的權力、地盤爭奪之戰。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是有贏面的,諸葛亮、五虎將、魏延等大臣都能獨當一面。若是劉備奪得天下,他們功不可沒。
但有一點,若是成為君王,在這些功臣中,劉備或許會忌憚這三人,甚至想要除之後快。
這三個人究竟有何特殊之處?他們又與劉備之間有着怎樣的利益瓜葛?
剛猛易折
首先第一位便是劉備的養子劉封,眾人都說是因為諸葛亮說了一句「過於剛猛」,劉封便被劉備賜死了。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當初劉封從劉表的手下轉為劉備的手下,一直就在荊州這個位置。
他的武藝高強,在攻打益州的過程中,劉封處理頗多,殺害曹魏士兵眾多,短短時間內,就成為了中郎將。
在劉備佔據荊州四郡之後,劉封還跟隨劉備前往攻打漢中,對陣曹操的大軍絲毫沒有畏懼,甚至敢於戰前叫陣。就連曹操都知道劉備的「兒子」剛猛無比。
進入漢中之後,劉備與諸葛亮等人決定立馬開始下一步計劃,讓劉封與孟達留守上庸。而在這個時候,關羽也守在了荊州。
劉備北進之路順利,然而關羽這邊卻在荊州遭遇了「滑鐵盧」。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之後,關羽決定帶領精銳大軍前去攻打樊城,想要為自己的大哥再拿下一城。走之前,他留下糜芳等人駐守。
據悉,儘管關羽抽調了大量的兵力,但荊州城中依舊固若金湯,並不是世人常說的「荊州兵力空虛」。
在這個時候,呂蒙奉命渡過長江,向荊州襲來,到最後糜芳等人將荊州拱手相讓。
關羽久攻不下,便修書一封,想要上庸郡的劉封派兵支援。
然而,劉封猶豫不決,只想要保存自己的實力,不願出兵救援。於是在孟達的建議下,劉封給那邊回了信,表示上庸尚未穩定,此時不易離開。
關羽多次修書,劉封卻視而不見。無奈之下,沒了退路的曹操只能前往益州。
結果因為東吳大軍圍攻,關羽戰敗被俘,最後死於東吳的刀下。
劉備得知這一消息後大怒,想要治罪劉封與孟達,但念在他們未出兵的理由正當,便從輕處置。但是也從這開始,劉備對劉封與孟達不再待見。
尤其是後來這二人產生嫌隙,孟達憤而出走,投靠了曹操。劉備的軍隊被孟達與徐晃聯合打敗,這簡直就是恥辱。
他將這一切的原因都推到了劉封的身上,再加上諸葛亮的推波助瀾,劉備順勢而為,將劉封賜死。
但真的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嗎?只是因為過於剛猛就被處死,劉封究竟威脅到了誰?
其實諸葛亮的後半句才是原因,若是劉備不在了,無人能夠壓住他。
也就是劉備稱帝後,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劉備在的時候還能壓一壓。但若是劉備不在了,單憑自己的兒子根本打不過手握兵權的劉封。
更何況劉封雖然是劉備的樣子,但依舊是皇室宗親,也有繼承皇位的權力。所以劉備只能提前將這位功臣處死,為自己以後鋪路。
而下面這兩位,其特殊的點令劉備忌憚。這兩位究竟是誰呢?
四惡俱全
第二位則是五虎將之一的馬超。劉備其實對馬超十分看重,畢竟他的武藝高強,是對敵的一把好手,但為人詬病的是他以前做過的事情。
早些年,馬超跟隨父親馬騰為曹操效力。但馬超卻認為曹操不是明主,就投靠了曾經是敵人的張魯,致使家人朋友受牽連,被全部處死。
其中最特殊的一件事就是,當初馬超投靠張魯之後,為了將韓遂拉到自己這邊來,他還認了韓遂為父,將自己的親生父親拋之腦後。
而馬騰還在曹操那邊周旋,表示肯定會將馬超勸回來的。只可惜,馬超早就捨棄了他們,到最後馬騰也沒有見到馬超一面。
而且在前去投奔劉備的時候,他還將自己的妻兒留在了張魯那裡,致使他們被殺害。而馬超卻不以為意,一切都為了他的大業。
因此在投奔劉備之後,他被關羽、張飛等人鄙視,他們都認為他是一個不忠不義的人。不過,劉備十分欣賞他,還立馬給了他一支軍隊。
馬超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率領軍隊前去攻打劉漳的城池,最後不費一兵一卒成功將其拿下。
他跟隨劉備攻取漢中,成功搶先一步,在漢中稱王。
在稱王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小故事,那就是並不是劉備自己提出的這件事,而是馬超聯合其他的官員,上書請求劉備稱王,這簡直說到了劉備的心坎里。
所以說,若是劉備奪得天下,漢中是第一步,馬超居功甚偉,是大功臣。但若真的是這樣,劉備就不得不懷疑馬超的忠誠了。
馬超兵權在握,加上有「前科」,要是他起兵造反該怎麼辦?就像當初跟隨曹操一樣,就這麼悄無聲息地造反了。
從其家人接連被殺來看,他對情誼並沒有那麼深,又怎會像關羽、張飛那樣顧念兄弟之情。就連曾經的兄弟不過是抱怨了一聲,他便跟劉備「告狀」。
劉備不得不防備,可能只要除掉馬超,才能以絕後患。
而最後一位,相信大家都認識,但不理解劉備為什麼想要殺掉他?
愚忠而死
最後一位正是諸葛亮。諸葛亮為恢復漢室基業可謂是鞠躬盡瘁,從山間草屋的天下大勢,到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一直在為劉備出謀劃策。
他舌戰群儒,聯合東吳發起赤壁之戰,巧借東風,成功將曹魏打退。在攻打益州、漢中的過程中,諸葛亮的策略得當,讓蜀漢短暫佔據上風。
但作為漢中王,他並不是時刻聽從諸葛亮的話,在關羽死後,劉備就不顧諸葛亮的阻攔,執意東征,到最後被陸遜一把火退了回去。
蜀漢大軍損失慘重,劉備在白帝城卧病不起,開始交代自己的後世。
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他對諸葛亮的忌憚,因為當時託孤的時候,劉備還曾告訴諸葛亮,若是劉禪不是大才,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的能力有多強,即便自己稱王也是綽綽有餘。而諸葛卧龍也是各方大佬爭相競爭的存在,劉備只能用兄弟之間的感情綁住他。
那若是劉備真的奪得了天下,便將諸葛亮給殺了,那又有誰能擔任丞相的位置呢?呼聲最高的是法正,後世流傳「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的美稱。
而這句話還是蜀漢的勁敵曹操說出來的,可見法正有多厲害,可以說與諸葛亮相比毫無遜色。
但只有一點,那就是死的太早了,劉備的計劃根本來不及實施。
不過,能夠看清楚天下大勢的諸葛亮怎會不知道劉備的猜忌?從那次試探,他就知道劉備對自己存在試探的心理,諸葛亮卻不以為意。
說是愚忠也好,別的原因也好,諸葛亮結果劉禪的那一刻,就註定與蜀漢綁在了一起。
在這之後他多次進行北伐,耗盡了蜀漢的兵力,到最後僅有一些老將可堪使用。廖化、姜維等人守到蜀漢滅亡,而這些人也是諸葛亮曾經提拔過的。
若他們都還活着,劉備也奪得了天下,諸葛亮應該是這些功臣之中功勞最大的。但功高震主,諸葛亮只能多次表明自己對王位無意,並精心輔佐劉禪。
為了蜀漢,他耗盡了心神,還沒年過半百,兩鬢便已斑白,最後病逝。
以上這三位功臣,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也是劉備最為忌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能躲過功高震主的帽子?不過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