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們今天要離開歐洲,當初何必死乞白賴要進來?」
2019年,英國經過幾次全民投票決定脫歐。2020年初,英國正式離開加入了半個世紀的歐盟。
面對英國的離開,歐洲大陸的政客都很不滿。法國人、德國人密集吐槽英國,法國人更是想起當年戴高樂的意見——英國不屬於歐洲大陸,沒必要加入歐共體。
戴高樂是現代法蘭西的第一偉人,以超乎尋常的大局觀聞名世界。而戴高樂最不待見的就是英國人,他曾私下說:「英國對歐洲來說,破壞性不亞於蘇聯」。
要知道當時可是冷戰,這話背後的敵意可想而知。
說起來,在冷戰初期「歐共體」建立後,英國急得直跳。見歐洲抱團發展熱火朝天,英國擔心自己被甩下。
英國在1963年、1967年兩次申請加入歐共體,但歐共體大佬法國不同意,準確來說是戴高樂不同意。
戴高樂曾明確地在1967年底講話:「英國還是美國的追隨者,在他們真正回歸歐洲前,不能加入歐共體。」
不僅戴高樂這麼認為,歐洲的老牌政客都反感英國——這個島國跟隨美國,已經是「半個美洲國家」,他們進入歐共體可能在玩「特洛伊木馬」,以拆散歐共體為目的。
當時,英國被死死擋在歐共體之外,最後直到戴高樂咽氣,英國才得以進入歐共體。
回到冷戰中期,東西方世界正在激烈競爭,法國人為什麼還對鄰居英國有敵意?戴高樂討厭英國人,是私人恩怨還是國讎家恨?2020年,英國又為什麼要脫歐呢?
【一】
英美聯合削弱歐洲,戴高樂呼喚團結
提起英國,人們總能想起「地球攪屎棍」的外號。
20世紀中期,在撤出全球殖民地時,英國到處埋地雷:亂分國境線、煽動種族和宗教矛盾、扶持買辦代言人魚肉百姓。只要能搞亂帝國時代吐出來的殖民地,英國無所不用其極。
細數英國的歷史,他們好像對「混亂」有病態的追求。在英國人看來,大國要內亂,小國要外亂,英國就能左右開弓搜索利益。
近代面對歐洲大陸國家時,英國以海盜劫掠起家,大陸上誰強就和誰敵對,一拉一打,不講情義,只講利益。
大英帝國能在19世紀後成為世界霸主,靠的就這種冷酷和果斷,英國人將其稱為「大陸均衡政策」。
丘吉爾曾說:「大英帝國最近500年的政策,一直是防止大陸上出現超級國家,一個富有侵略性的大國,將是英國的災難。」
所以英國一直在歐洲大陸上支持「老二」或者「老三」,誰強就孤立誰,誰強就打誰,這種戰術百試不爽。
拿破崙時代,法國崛起,英國人聯合全歐洲打敗法國。俄國崛起,英法又聯合去克里米亞打敗俄國。普魯士強大,英國支持歐洲各國削弱普魯士。
一戰和二戰,英國也把「均衡」玩得爐火純青。
一戰勝利後他們支持仇敵德國,防止法國一家獨大。二戰後又再次和美國重建西德,不惜違背聯合國規定,釋放納粹戰犯重建國防軍牽製法國,阻擋蘇聯。
歐洲大陸的政治家對英國的手段都非常熟悉,而繼承英國血統的美國也喜歡玩這招。二戰就是美國玩的一次大陸平衡:前期給納粹大量貸款,給日本賣戰爭物資,後期下場參戰摘桃子。
二戰的破壞讓歐洲大陸徹底淪為二流,被美國和蘇聯壓着。戴高樂是最早看出歐洲危機的人之一,他認為歐洲要聯合脫離美國的控制,才能完成復興。
然而,當時美國牽頭建立了北約,在其中擁有絕對指揮權,英、美隱形結盟,成為凌駕於西歐之上的陣營。
看着英國、美國聯合的昂撒文明凌駕於歐洲大陸之上,戴高樂等人大聲疾呼「歐洲要團結」。50年代初,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這是法德在千年來第一次抱團。
見西歐大陸已經團結在一起,英國在海外看着干著急。當時亞非拉殖民地都在造反,英國吐出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尤其是丟掉了印度、丟掉了蘇伊士運河,讓英國元氣大傷。
此時,英國還在堅持先美國、次英聯邦、最後歐洲大陸的外交政策,但隨着本國的實力不斷下降,英國發現自己日益變成「小透明」。
大英在海外的影響力不如美蘇,在歐洲更是沒有絲毫地位,只能在英聯邦耀武揚威。英國急需在經濟和政治上擴大影響力,所以回歸歐洲大陸,也算是無奈之舉。
【二】
戴高樂:英國人上門,准沒好事
在歐洲大陸抱團之後,英國作為前世界霸主,第一反應不是低三下四去求大陸國家讓自己加入歐共體,因為美國也不會看着英國擁抱法、德。
英國把和英語國家的關係放在第一位,這是不會變的。所以英國想以「前世界領袖」的身份建立一個新聯盟,對抗法國和西德,否則大英的面子沒地方擱。
1960年,英國聯繫北歐的挪威、瑞典,歐陸的丹麥、葡萄牙、奧地利,成立了「自由貿易聯盟」。
該聯盟性質和法德帶頭的「歐共體」差不多,目的都是在國家之間打通貿易壁壘,讓工業產品和原料自由貿易,促進經濟發展。
英國拉起這個攤子,可謂雄心勃勃,但組織內的國家實力遠不如歐共體。把除英國之外的成員國GDP加起來,還趕不上英國GDP的一半。
顯然,靠這個聯盟和歐共體競爭是不現實的,所以英國麥克米倫政府還是於1961年向歐共體提交入會申請。對於大英帝國來說,此舉已經有點「跌份」。
而當時的法國總統是戴高樂,他對英國的申請嗤之以鼻。
戴高樂覺得若英國要加入歐共體,說得好聽點叫「無事不登三寶殿」,說得難聽點,就是「夜貓子進門,准沒好事」。
英國在50年代後期已經淪為美國的「附庸」,不可能脫離美國活動,尤其是兩國在核武器方面合作後,英國連「命根子」都被美國攥着。現在英國要加入歐共體,難保不是幫美國探路的。
戴高樂就一針見血地指出:「英國加入歐共體,可能是在玩特洛伊木馬。無論是「大陸均衡」傳統,還是現在的英美一體化利益,英國都不可能支持歐洲統一復興。」
彼時,美國向英國輸入工業成品和技術,甚至包括軍事技術,非洲、東南亞的前殖民地送來廉價資源。
但和歐洲人抱團後,英國很難從歐陸得到資源,還得花錢維護大陸國家的利益,這對商業立國的英國來說是殘忍的。
所以,戴高樂害怕英國加入歐共體,是要在內部爆破這個組織。例如在大團體中搞小圈子,拉小國孤立大國,最後把歐共體拆散。英國人幾百年來乾的就是這個,可以說駕輕就熟。
當時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倒是沒什麼特別的意見,但眼下法德是聯合的整體,戴高樂的意見分量很重。
1961年,英國提出申請,歐共體在1962年正式拒絕。1963年春,戴高樂直言不諱地說英國是「特洛伊木馬」,是美國佬的間諜,這可讓英美都很生氣。
英國媒體惡毒咒罵戴高樂忘恩負義,因為在二戰法國淪陷時,是英國接納了逃亡的戴高樂,他建立的「自由法國」最初就在倫敦辦公。
當年英國支持戴高樂復國,給錢給槍,還給地位,戴高樂多次表示對英國的感謝,沒想到現在翻臉不認人,處處針對英國。
「戴高樂個人對英國有敵意,所以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
這一說法不僅在英美流行,在法國也有人相信。戴高樂則坦坦蕩蕩,說自己的確對英國有意見,因為當初英國佬們沒少嘲諷流亡的法國軍人。
但他現在身為政治家,不可能以個人好惡決定國家事務,他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是為了法國。
1967年,英國的威爾遜政府再次「叩關」,威爾遜親自來法國找戴高樂談,希望能接納英國和丹麥等國加入歐共體。
戴高樂這時候威望正高,他在1964年和中國建交,在1966年退出北約,並訪問蘇聯,讓法蘇關係得到發展,法國成為歐洲一個獨立的「極」。
戴高樂和威爾遜的談話很直接,戴高樂說英國入歐的條件不成熟,因為英國經濟不太好,可能對聯盟沒有幫助。
戴高樂還提出,要給英國一個「聯絡國」待遇,相當於學校的旁聽生。這可把英國政府氣得夠嗆,英國叱吒地球幾百年,哪受過這個氣?
戴高樂當時身體不好,最後對威爾遜說:「你們別著急,我不在了,英國就能加入歐共體了。」
這話是戴高樂的肺腑之言,他知道歐洲還是拗不過美國,而當時他已經78歲,身體非常差。
1969年,戴高樂辭職,1970年他就去世了。法國新政府上台後,對英國加入歐共體表示歡迎,兩方在1970年談判,1972年讓英國成為歐共體一員。
【三】
脫歐時代,一個三明治也要收稅
70年代是整個西方世界的低潮期,西方集團雖在戰後高速發展20年,但進入70年代後整體出現「大停滯」。
西方國家本就經濟吃緊,還要在軍費上花大錢遏制蘇聯,此時美國也已經國力不支,在亞洲放棄南越,打了一次徹底的敗仗。
同時,歐洲國家也被趕出了亞非殖民地,中東、馬來群島的獨立扯下了英國最後的遮羞布,英國已經徹底失去世界爭霸的資格。但英國的運氣很好,它背靠歐共體,能向大陸要錢。
1973年,被經濟問題折磨的英國開始向歐共體要更多優惠待遇。英國還於1974年開始「脫歐公投」,其實就是給歐共體演戲,目的是在農產品和貨幣政策上要優惠。
歐共體當時也不好過,大家希望英國留在歐共體,所以一致同意了英國的「再談判」條件。此後英國一直挺安分,雖然在90年代拒絕加入歐元區,但總體上跟隨歐共體或者歐盟的步伐。
直到2013年,英國再次就「脫歐」開始談判,這次脫歐是動真格的,因為英國和歐盟彼此之間已經失去信任。
英歐產生離隙,是因為英國一直在歐盟里擔任另類角色——不加入歐元區,不願意統一財政調度,不願意接受人口流動。
英國人民覺得外來人口搶走了工作機會,英國政府又覺得交了太多會費去養「歐豬國家」,這筆買賣不太划算。2008年金融危機後,英國直接拒絕交百億英鎊的會費,政府決定退出歐盟。
卡梅倫政府在2013年提出脫歐,2016年公投以微弱優勢成功脫歐。但後來波折不斷,英國到2020年初才真正從歐盟離開。
2020年1月31日晚上11點,英國正式脫歐。在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的法國出口,法國警察攔住了英國卡車司機,從駕駛室掏出他們帶的夜宵三明治丟掉。
脫離歐洲後,英國的蛋、奶、肉製品都要交稅才能進入歐盟,這些卡車司機們都懵了。
脫歐容易,可背後的副作用卻很大,英國政府發現國內的不少跨國企業正在離開倫敦和曼徹斯特、愛丁堡,因為他們必須在歐盟境內才能享受稅收和補貼福利。
英國本土企業也開始破產,或者跑到歐洲大陸。幾十年在一個屋檐下過日子,他們習慣了歐陸的政策,適應了歐陸的市場,脫歐讓他們活不下去。
最後,早已不復當年之勇的倫敦金融業再遭重創,三分之一的投資會離開英國,因為他們都是圍着歐洲大陸轉的。
英國為脫歐犧牲巨大,但支持者們認為這一決策在長期來看是對英國有利的,只要英國還想當世界大國,脫歐有利於讓英國的核心產業發展。
實際上,在歐盟市場內,法國、德國、英國這些大國的產業不是互補,而是競爭關係。而且德國統一後越來越強,法國和其競爭都感覺吃力,英國更難支撐。
英國民族主義者和保守派都主張離開歐洲,走英國「光榮獨立」的老路。大英走到哪,背後有英聯邦和五眼聯盟靠着,英國差不到哪去,這可是丘吉爾當年說的原話。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英國加入歐共體原因考》,姜洪明,郭月皎
2.《戴高樂強硬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李方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