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晶晶 蔣豐
河南科技大學域外漢學研究中心收藏的書畫中,有一幅和李白有關的日本文人畫,作者是近代南畫名家渡邊白民。這幅畫的題畫詩是李白寫給賀知章的贈別詩《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除渡江白民外,多位日本文人作和李白有關的畫作和詩文。江戶時期著名畫家與謝蕪村(1716年—1783年)曾繪有《醉李白圖》等人物像,把李白「斗酒詩百篇」的故事揮毫落紙。青山佩弦齋(1808年—1871年)曾作《李太白觀廬山瀑布圖》詩曰:「筆下有神驅迅雷,香爐峰畔紫煙開。天公不惜銀河水,直為謫仙傾瀉來。」
除了日本文人畫作中的李白題畫詩與李白畫像以外,日本江戶時代最為流行的和刻本李白詩集,主要有《分類補註李太白詩》與《李太白絕句》兩種,其中前者最少經過兩次刻印。域外漢學研究中心收藏有一套1679年,11冊完整版的《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和刻本古籍,書中一些詩文中個別字與國內版本是不一樣的,讀來也是別有一番味道。此版本中《靜夜思》如此寫道: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有研究說,日本版本的《靜夜思》才是李白在近1300年前寫下的版本,中國流傳的版本是明朝以後為普及詩歌而改寫的。到底哪個版本才是真正的李白版,各有己見。在月色之下,讀不同版本的《靜夜思》,看月光也好,明月光也罷;望山月也好,望明月也罷,品味不同版本不同意境的思鄉之情,頗有一種「今人不見古時月,古月依舊照今人」的味道。
日本人對於李白的學習起步,約始於五山文學初期。日本五山文學,指日本鎌倉至江戶初期(公元12世紀末期至17世紀初期),由禪僧創作的漢詩文的總稱。「五山」是五山禪僧活動的大本營,日本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仿照中國南宋「五山十剎」創設「鎌倉五山」(建長寺、圓覺寺、壽福寺、凈智寺、凈妙寺)、「京都五山」(天龍寺、相國寺、建仁寺、東福寺、萬壽寺)及南禪寺十一座寺院。在日本漢詩傳播史上,五山禪僧在禪學、文學互融之間,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日本鎌倉末至南北朝時期最有學問的臨濟宗禪僧之一,著有日本首部佛教史書《元亨釋書》的虎關師煉(1278年—1346年),在其《濟北詩話》中稱「李、杜上才也」,開啟了日本詩人學習李白、杜甫詩文之先河。
日本昌平坂學問所舊藏兩部日本南北朝時期(1336年—1392年)刻本《唐朝四賢精詩》,這本日本詩集中所指唐朝四賢分別為: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
更為有意思的是,日本江戶時期儒學家藪孤山(1735年—1802年)曾作《擬晁卿贈李白日本裘歌》詩文,一位和李白相隔近千年的日本文人,「代」千年前的日本留學生晁衡贈詩李白,節選如下:
長安城中酒肆春,胡姬壚上醉眠新。
長揖笑謝天子使,口稱酒仙不稱臣。
忽思天姥駕天風,夢魂飛渡鏡湖東。
百僚留君君不駐,紛紛餞祖傾城中。
我今送別無尺璧,唯以仙裘贈仙客。
仙裘仙客一何宜,醉舞躚躚拂綺席。
昂藏七尺出風塵,已如脫籠之野鶴。
從是雲車任所至,弱水蓬萊同尺地。
西過瑤池逢王母,雲是日本晁卿之所寄。
晁卿,即晁衡,本名阿倍仲麻呂。公元717年9月,阿倍仲麻呂跟隨遣唐使一起來到洛陽學習,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考中進士,成為了唐朝時期日本派遣到唐土最著名的留學生。
說到晁衡,就不得不提到「詩仙」李白為他寫的一首「烏龍詩」——《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李白以「哭」為題,直抒胸臆的表達自己痛失好友的悲痛之情,可見他與晁衡的友誼之深厚。晁衡在唐朝時,曾贈送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動。當李白得知他「遇難」的消息後,寫下這首《哭晁卿衡》詩,以表達對好友亡逝的悲慟。
幸運的是,晁衡並沒有遇難,他所乘坐的船隻被風暴吹到了越南的海岸邊。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6月,晁衡歷盡艱險,又回到了長安。此後,晁衡留在大唐,再未歸國。他的一生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位唐代皇帝,官職做到安南節度使。七十二歲時,晁衡終老於長安。李白所寫的這首「烏龍詩」也成為了李白和晁衡之間,中日文人之間友誼的最好見證。
在日本,除了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喜愛李白的詩文外,在現代,李白的詩文也依然很受歡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詩篇,被選入日本中學語文教材,用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李白的詩歌也常被用於日本茶道、花道等傳統藝術的表演中,成為表現自然美和精神境界的重要元素。
千年前的中國文學之花唐詩時至今日仍在東瀛傳頌,唐詩亦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體現了唐代文人的智慧、情感和價值觀。希望中日青少年,在中國唐詩的世界裏感受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偉氣勢,感受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悠遠意境,感受唐詩這顆中華文化璀璨明珠的獨特之美。(作者分別系河南科技大學教授、《日本華僑報》總主筆;2024年11月28日寫於日本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