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養魚

2024年06月18日08:42:12 歷史 1077

司馬遷在《史記》中,以「飯稻羹魚」來概括江南古人的美好生活,這魚是絕對不能少的。白米飯雖說是百味之本,但少了「魚」,沒了鮮氣,生活也就稱不上美好了。江南,水資源豐富,除了雄居全國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母親湖——太湖之外,河湖港汊密佈於轄區之內,為魚的生存與繁衍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蘇州人養魚 - 天天要聞

  江南養魚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吳郡諸山錄》說「吳王有魚城在田間」,可見當時太湖一帶已有魚池了。越國打敗吳國後,也沒有放鬆養魚,據說蘇州齊門外的渭塘,就是當年范蠡隱跡養魚之處。范蠡在越國戰勝吳國後,便辭官隱居在「陶」,並化名為朱公。他在公元前460年左右寫的《陶朱公養魚經》,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養魚著作,惜原本已佚,僅由《惰書·經籍志》和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書的轉錄,才得以流傳下來。他總結了當時養鯉的經驗,說了魚池的建造、種魚的選擇、自然孵化、密養輪捕等。在記載魚池建造時說:「以六畝地為池」「池有九洲八谷,谷中立水六尺」,讓魚環洲而游,棲谷而息,淺水適於幼魚活動,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又講了鯉魚繁殖時的雌雄配比和要注意環境安靜,並說一年之後可捕撈成魚,留好種魚,第二年大小混養,可充分利用食料等。這在當時和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對養魚業都有指導和促進作用。

  春秋戰國以後,這裡養魚業累代不衰。漢代注意到了魚池的綜合利用,把養魚、養鴨和種菱、芡、藕結合起來。在池岸上種草栽竹,擴大經濟收益。三國時,開始了稻田養魚。唐代時,因皇帝姓李,強令嚴禁捕殺鯉魚,使養魚業受到影響,但迫使漁農從飼養單一品種的鯉魚,發展到鯇、青、鱅、鰱等多種魚類的放養。明代,蘇州的養魚面積還在不斷擴大,從保存在東山軒轅宮裡的由文徵明所繪的《太湖兩山圖》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太湖邊築起了一排排方整的魚池。據記載,明代嘉靖年間還開始了河道養魚和外盪的放養,放養面積又有一定增加。

  但是,魚苗的有限一直是養魚業發展的障礙。由於青、草、鰱、鱅等四大家魚的魚苗,每年要到長江里去捕撈,因此魚苗的採集和運輸都有問題。從保存在滸墅關鎮上的《嚴禁需索留難魚花船隻碑》來看,運魚苗的船隻還常常會遇到兵弁、地痞、惡棍、差役們的敲詐和作難。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官府才頒發佈告明令禁止。現存於相城區黃橋庄基村的《奉旨遵憲蠲免漁課永禁泥草私稅碑》,刻成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也體現了清初地方政府對於養魚業的重視與支持。通過免稅、減稅,禁止亂收稅來促進養魚業的發展。由此也可看出,養魚是江南不可忽視的重要產業。

  人工養魚,魚苗的獲得始終是發展的瓶頸。魚類繁殖季節,到長江出海處去捕撈採集,不僅成本大,還會給人的生命安全帶來危險。所採集到的魚苗,還不一定跟得上養魚業發展的需要。隨着科技的發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養殖基地開始嘗試人工繁殖魚苗。人工繁殖足夠多的魚苗,使養魚業的發展得到了最基本的保證。

蘇州人養魚 - 天天要聞

  江南,作為國內最主要的水產養殖基地,養魚一直是受鼓勵並持續發展着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太湖等大面積水域的魚苗放養,成為了慣例。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魚苗,水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平時休捕養魚,並在適當的時節,由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隆重的「開捕節」活動,統一開始捕撈。這樣的做法,使養魚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江南一直承擔著為京、津、滬等特大城市和周邊地區供應水產的任務,同時也滿足着當地人民食用的需求。魚至今仍是江南人餐桌上的重要食材,特別是春節,家家戶戶餐桌上都要有魚,

  以示「豐衣足食,年年有餘」。江南人燒炙的清蒸白魚、菜花塘鱧魚、紅燒甩水、松鼠鱖魚……也幾成蘇州的名片,成為外地人到魚米之鄉來必點並樂以品嘗的名菜。

  魚的美味給人以味覺上的享受,捕魚的過程更會給人帶來極大的樂趣。釣魚,是捕魚中最簡單的方法。我小時候就很喜歡釣魚,這是困難年份給家人補充營養最直接的方法。以蚯蚓蒼蠅作魚餌掛上魚鉤放入水中,等待魚兒咬鉤,不僅可以釣到魚,還可培養人的耐性,所以至今釣魚仍是一種有益的活動。我在滸關運河邊長大,常常看到大人們扛着扳罾,選一僻靜的水岸邊落罾扳魚。這一方法顯然比釣魚要有效得多。運河中還常常有漁船順河撒下長長的絲網,然後用力地敲打船板,驚得魚蝦亂竄,鑽入絲網之中。收起絲網,一次就可抓到不少的小魚。與絲網船相比,另一種捕魚方式更吸引眼球,捕魚人肩扛整理好的魚網,站立船頭,矯健地扭身一轉,順手將肩上的魚網拋向空中,魚網迅速張開落入水中。等網上的重垂落到河底,再緩緩地收起魚網,一網就能捕到許多魚。這種網江南人俗稱為「天打網」。利用魚鷹捕魚,是捕魚人的一大「發明」。有的漁家養着八九隻魚鷹,將它們架在小舟的兩側。小船輕輕駛到魚群較多的地方,將餓上半天的魚鷹趕入水中。魚鷹一會兒潛進水裡,一會兒鑽出水面。放鷹人看到銜着魚的魚鷹露出水面,立即以竹竿挑它上船,繳下它的獵物後再趕它下水,如此重複多次,要等放鷹人心滿意足時,才駕船回去,揀出小魚讓魚鷹吃個飽,以待第二天的繼續作業。每當魚類繁殖的旺季,捕魚者還會用水草紮成蒲團,在蒲團下掛一條大大的雄魚,以吸引雌魚前來求偶。捕魚人過一段時間,就用網兜輕輕地兜底抄上去,常常會捉到許多大腹便便的雌魚……

  早些年,我曾多次到渭塘、蠡口、黃橋等地的漁業大隊,看漁民們年末起塘捕魚。一大群穿着橡皮連襪褲的漁民,拉着一張大網,從魚池的一邊牽向魚池的另一邊。隨着大網慢慢起水,網中之魚漸漸聚攏,歡蹦亂跳起來,一網常常會有數千斤大魚。此時,網中躍動的魚耀金閃銀,池邊觀看的人歡聲雷動;出力拉網的漁民們笑逐顏開。他們飽經風霜的臉上,開始綻露出豐收的喜悅。這是江南漁民一年辛苦勞作的收穫,這網中承載着他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豐收的漁事,使他們看到了希望。

(原載於《蘇州日報》2019年08月24日 A07版)

編輯:汪財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副市長降級2年後,再被查 - 天天要聞

副市長降級2年後,再被查

四川省紀委監委6月26日消息,資陽市政府辦公室二級調研員許志勛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許志勛(資料圖)官方簡歷顯示,許志勛曾任資陽市副市長、市政府二級巡視員,2022年7月轉任資陽市政府辦公室二級調研員。這也是官方首次披露,許志勛曾被降級處理。據介紹,許志勛,男,漢族,...
聚焦武漢地鐵隧道一線,漢陽市政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 天天要聞

聚焦武漢地鐵隧道一線,漢陽市政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極目新聞記者 黎先才 通訊員 陳曉玉 袁曉雪近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舉行召開。極目新聞記者獲悉,武漢市漢陽市政參與的「隧道重大地質災害源探測評估及處置關鍵技術」科技成果獲評「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榮譽證書該項科技成果是漢陽市政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科研...
中央決定,孫志禹、李富民履新! - 天天要聞

中央決定,孫志禹、李富民履新!

中央決定,孫志禹履新 6月26日,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召開領導班子(擴大)會議,宣布了黨中央關於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任職的決定:孫志禹同志任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公開信息顯示,孫志禹,男,漢族,1968年5月生,吉林梨樹人,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嚴守黨的組織紀律《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 - 天天要聞

嚴守黨的組織紀律《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

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點擊收聽:撰  稿:段  裕、葉  剛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從駐新疆的一兵團六軍選調幹部組建西北軍區空軍司令部,那個時候人民解放軍進疆部隊正準備集體就地轉業,很多指戰員對新組建的人民空軍心馳神往。六軍十七師四十九團政委趙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趙予征趁着趙予征來...
一批不同年代金銀錠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天要聞

一批不同年代金銀錠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國家博物館日前舉行唐末—五代、清、民國金銀錠入藏儀式。左為唐末-五代「紹」字五十兩銀錠,右上為清代「湖北鹽厘局薛永陞」五十兩銀錠,右下為民國時期官方造幣廠生產的金錠。(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唐末—五代「紹」字五十兩銀錠,保留了船形錠的原始狀態,使今人可以直觀了解此歷史階段大宗商業交易的...
中國海警5年來海上繳獲毒品超8噸、制毒物品超2噸 - 天天要聞

中國海警5年來海上繳獲毒品超8噸、制毒物品超2噸

新京報訊 據中國海警消息,作為海上禁毒的主力軍,近年來,中國海警局以「凈海」「凈邊」「禁毒兩打兩控」等緝毒專項行動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為主攻方向,重拳打擊懲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動。2019年6月至今,各級海警機構海上繳獲毒品8.729噸(冰毒3.066噸、氯胺酮2.136噸、可卡因2.322噸、大麻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