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五湖四海的思念丨各地緬懷英烈,傳承紅色基因

2024年03月30日16:05:04 歷史 1900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


丹心為民,英名融入山河

24名山東省臨沭縣新兵入伍到「鋼八連」——跨越80載的賡續

■姚欣彤 倉竹青

來自五湖四海的思念丨各地緬懷英烈,傳承紅色基因 - 天天要聞

入伍新兵在朱村抗日戰鬥紀念園內為烈士紀念碑描紅 倉竹青攝

「跑步——走!」3月26日,某訓練基地訓練場上,來自山東省臨沭縣的24名新兵正和其他新兵一起進行隊列訓練。這24名新兵,將會定向輸送到第82集團軍「鋼八連」。

「個個都是好後生!」3月14日,到臨沭縣接兵的「鋼八連」副連長在送兵儀式上一一為這24名新兵整理綬帶。走進軍營,他們將成為臨沭縣朱村和「鋼八連」的新紐帶,為這份已傳承80年的魚水深情寫下新篇章。

1944年1月24日,恰逢農曆除夕,日偽軍500多人對臨沭縣朱村進行「掃蕩」。危急時刻,八路軍第115師4團3營8連在連長鄢思甲帶領下火速趕來救援,激戰6個小時,擊退日偽軍。戰鬥中,24名戰士光榮犧牲,村民無一傷亡。不久,朱村百姓把一面綉有「鋼八連」字樣的錦旗送到連隊。從此,朱村有了一個傳承至今的年俗:大年初一一早,父老鄉親集體祭奠為保衛朱村百姓而犧牲的24名八路軍戰士。他們擺好餃子、湯圓、水果和茶具、酒器,把過年的第一碗餃子敬奉給烈士們。

「朱村百姓大年初一第一碗餃子敬英烈,80年如一日。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重溫,這跨越時空的軍民情誼令人動容。這一次,24名臨沭優秀兒郎奔赴『鋼八連』接過先烈的接力棒,相信他們會弘揚沂蒙精神,傳承先輩遺志,續寫『鋼八連』愛民新篇章。」臨沭縣縣長侯素雲介紹,為激發這批新兵的光榮感、使命感,出征前縣徵兵辦專門組織入伍新兵到朱村觀看村民自編自演的情景劇《第一碗餃子》,現地感悟先烈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我們村的年輕人,都是從小聽着『鋼八連』救朱村的故事長大的。」新兵王藝說,「如今能夠成為『鋼八連』的一員,我感到格外自豪。我一定傳承好家鄉的沂蒙精神和『鋼八連』的戰鬥精神,為家鄉爭光!」

據介紹,臨沭縣作為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自1961年恢復建縣以來,累計為部隊輸送優質兵員2.5萬餘名,其中1900餘人次立功受獎。


軍民傳承武文斌烈士的抗震救災精神——「英雄戰士」有傳人

■何陽 常晨玥

來自五湖四海的思念丨各地緬懷英烈,傳承紅色基因 - 天天要聞

清明前夕,四川省都江堰市胥家學校學生來到都江堰烈士陵園,為「抗震救災英雄戰士」武文斌塑像獻花,向烈士致敬。 劉成英攝

「他在請戰書上寫下,『穿上軍裝,我就不再屬於自己』。如今,我也穿上軍裝,真正感受到軍人這一身份的使命與榮光。」3月中下旬,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武部組織入伍新兵到都江堰烈士陵園武文斌烈士塑像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重溫「抗震救災英雄戰士」武文斌的事迹,新兵劉磊身着嶄新的軍裝,更多了一份責任感。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某紅軍師實習士官武文斌主動請纓到一線參與救災。連續奮戰32個日夜後,他因過度勞累,光榮犧牲。

遺體告別的那天,當地群眾從四面八方湧來。從殯儀館到連隊駐地,數萬名群眾等候在道路兩旁,向英雄告別……

不久後,都江堰市政府正式批複,將胥家鎮一條道路命名為「文斌路」。武文斌烈士的塑像,也在都江堰烈士陵園落成。都江堰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介紹,每年清明節前後,是幹部群眾祭掃的高峰時期。武文斌烈士塑像前,最多時一天有20多場次團體祭掃,10多年來依然如是。

在武文斌的家鄉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程營村,他曾就讀的程營村小學更名為文斌小學,他的事迹成為學校的校本教材。學校專門開闢展室,展陳烈士事迹和相關文物,每年舉辦「繼承英烈遺志,銘記不朽精神」主題活動,號召學生們以武文斌為榜樣,發奮進取,無私奉獻。

不僅是犧牲地和家鄉一直懷念英雄,武文斌生前所在部隊、就讀過的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都將他作為閃亮的精神坐標。

16年來,武文斌生前所在部隊幾經調整,但英雄的精神從未褪色。在武文斌生前所在連隊,每周評選「學習武文斌標兵戰士」,在武文斌犧牲紀念日等時機,部隊都要組織官兵重溫入黨誓詞,觀看影片《鋼鐵戰士武文斌》,緬懷英烈,激發鬥志。在英烈精神激勵下,該部多次在上級組織的比武和考核中名列前茅。

在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在校園中的武文斌廣場舉行軍士學員入黨宣誓儀式已成為慣例。學校設立文斌班、文斌書屋等,讓英烈精神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員大隊還成立「武文斌志願服務隊」,定期赴駐地福利院、敬老院,關心關愛孤寡老人、五保戶、殘疾人等群體。

2019年,武文斌生前戰友翟向選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儀式。那一天,他將武文斌的照片裝在軍裝上衣口袋內,帶着戰友「一起」走過天安門,光榮受閱。

「有很多人還在傳頌他的事迹、傳承他的精神。」都江堰市人武部工作人員說,「烈士從未走遠,他一直和我們在一起。」


山西、河北兩地軍民共同追憶「時代楷模」張連印——綠色長城的追念

■李澤勛 解放軍報記者 潘娣 特約記者 苗鵬

來自五湖四海的思念丨各地緬懷英烈,傳承紅色基因 - 天天要聞

張連印帶領鄉親們植下的萬畝林場。丁美寧攝

來自五湖四海的思念丨各地緬懷英烈,傳承紅色基因 - 天天要聞

3月15日上午,張連印的骨灰撒在他植下的那片林場。丁美寧攝


3月22日,張連印同志追思會在山西省大同市委黨校舉行。會上,大家共同緬懷他的光輝業績,講述他綠化荒山、植樹造林的動人故事。

無需刻意回想,老將軍留下的太多,觸目可及,皆是回憶。

3月15日上午,一架搭載張連印骨灰的無人機,在山西省左雲縣張家場鄉北梁山坡的樹林上空盤旋。遵照張連印遺願,他的骨灰撒在了他植下的那片林場。

這天,左雲縣人武部政委趙垚起了個大早,來到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在距離基地入口東北方向約20米的一棵樹前佇立良久。

「當年,老首長就是站在這棵樹下,為基幹民兵、預定新兵等介紹基地情況,講述種樹歷程。」趙垚說,斯人已去,但他揮鍬掄鎬植樹造林的身影和淡泊名利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2003年,從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崗位退休後,張連印回到家鄉——左雲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深念組織培養之恩、鄉親養育之情,張連印帶領鄉親們先後建成300畝苗木基地,培育優種樹苗220餘萬株,利用出圃苗木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荒坡2.2萬餘畝,使左雲縣林木覆蓋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現在的49.27%。

「老首長『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拼勁令人動容,我們要傳好『接力棒』、干出精氣神,展現新時代國動人形象!」趙垚說。

這天下午,在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跟隨張連印種了8年樹的田四旺強忍悲痛,帶着妻子和女兒在樹林里除草。

「這幾天,縣裡連續大晴天,吹來的風乾乾淨凈。」田四旺說,不像十幾年前,這個季節的沙塵暴刮起來遮天蔽日,白天屋裡都得開燈。

「老將軍有很大的功勞。」田四旺說,「對我來說,他既像父親又像老師,教我種樹、教我做人,我一定要繼續種好樹,干好我的工作,讓老將軍放心。」

3月12日下午,張連印的骨灰在家人的護送下,運回左雲縣。當地群眾自發站在車輛經過的道路兩旁,含淚迎接這位「綠化將軍」回家。

左雲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趙升也在其中。「多年來,張連印同志以頑強的意志與風沙和病魔作鬥爭,為我們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退役軍人樹立了榜樣。」趙升說,聽到張連印去世的消息,他很悲痛,得知將軍的骨灰要運回家鄉,他和縣裡不少退役軍人早早在路旁等待。

「父親沒完成的事業,我來完成。」張連印的兒子張曉斌說。

2015年,張曉斌從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人武部部長崗位上退役回到家鄉,跟着父親將心血和汗水揮灑在林場。「父親病重時,念念不忘的仍是家鄉的樹苗。他一輩子吃苦在前,心中記掛的總是別人。即使住院期間,他的樂觀和豁達仍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我會接過綠化『接力棒』,沿着父親的路堅定地走下去!」張曉斌說。

在張連印曾工作過的河北省,他也留下百畝林場。3月26日,「張連印將軍捐贈林」立碑儀式在河北省雄安新區舉行。一道綠色長城,連起將軍的家鄉和曾經奮鬥過的地方,銘刻着他為防風治沙、改善人民生活做出的功績。


周昆訓烈士事迹成為國防教育生動教材——白山松水憶英烈

■宋濟舟

「為黨盡責,是一生的事業……」

2月29日,走進吉林省舒蘭市職業高中,教室里正播放着周昆訓烈士的紀錄片《吾將吾身獻吾黨》。

「這個學期的國防教育,我們選用了紀念周昆訓烈士的紀錄片作為生動教材。」舒蘭市職業高中副校長楊艷輝說,「周政委是在舒蘭犧牲的,我們在人武部的支持下開展學習英烈精神和抗洪事迹的教育活動。英烈就在我們身邊,為了保護我們而犧牲,我們應該了解他、緬懷他、學習他。」

2023年8月,舒蘭地區遭遇強降雨。時任舒蘭市人武部政委周昆訓在赴一線執行緊急疏散、轉移群眾任務途中突遇山洪,不幸犧牲。

半年多過去,家園已經重建,周昆訓烈士的骨灰也已送歸河南家鄉,而在舒蘭,仍處處能看到他的影子。

在舒蘭市人武部,周昆訓烈士生前和戰友們的合影,擺在桌上顯眼的位置。「去年我們人武部獲評國防動員工作先進單位,這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我們會接過周政委的接力棒,守護好舒蘭這方土地。」人武部政工科幹事李雲鵬說。

舒蘭市役前教育基地,新兵思想政治教育課中增加了關於周昆訓烈士的內容。「周政委就是我們的榜樣,穿上這身軍裝,我們也要不辱使命、奮勇擔當。」聆聽周昆訓烈士的抗洪事迹後,新兵郭校禹在入伍宣誓時難掩激動。

「為紀念周政委,我們收集了他的一些故事和生前影像,製作成微視頻、影像集發佈在網絡上。」舒蘭市人武部副部長賀慶說,「很多在那場洪水中被轉移安置的群眾紛紛留言致敬,還有全國各地的網友與我們共同緬懷。每當我看到這些真摯的留言,深深感到為人民犧牲奉獻是值得的,這是軍人的使命。」

「我們把學習英烈精神作為開展國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結合役前教育、學生軍訓、開學第一課、送喜報等時機廣泛開展,引導廣大軍民感悟英雄情懷,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發揚好。」舒蘭市人武部領導表示,下一步,人武部將組建「周昆訓民兵連」,結合整組點驗舉行授旗儀式,以點帶面抓好英烈精神傳承,讓「周昆訓民兵連」成為舒蘭市一面光輝的旗幟。


山河作證,人民不會忘記

■王 鈺

在湖北省荊州市觀音磯附近,有一座「九八抗洪紀念亭」。亭中的石碑上,刻有35位在1998年抗洪搶險任務中犧牲烈士的名字,亭前書寫着一副對聯:烈士英名與天地終古,抗洪豪氣同松筠長青。

這裡毗鄰荊州萬壽園景區,市民遊客每每經過,總會望見這座紀念亭。烈士為了守護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犧牲,人民也以這樣的方式紀念他們,使之成為城市的記憶。

為了人民犧牲奉獻的人,人民永遠銘記着他們的名字。這些名字,刻在石碑上,也寫在大地上。志丹縣靖宇縣子長縣左權縣黃驊市尚志市……在為了人民捨生忘死的英烈們的戰鬥犧牲地、在英烈們回不去的故鄉,城市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紀念致敬。

春風拂面,在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春滿社區,新綠萌生。1961年,為紀念從河中救起兩名兒童而犧牲的某部排長鄭春滿,這裡更改了地名。時光更迭,烈士的故事仍在流傳,伴着一年又一年春回大地。不只是「春滿社區」,還有「歐陽海村」「雷鋒鎮」……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記在心中。從此,那裡的一草一木,與這些閃光的名字緊緊相連。

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以來,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約有2000萬,他們大多無名無姓,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96萬。無名的英雄,或許只是一座無名的墳塋、一個模糊的記載,卻也從未被忘記。

1937年,甘肅張掖的一位村民陳德寶將300多名在戰鬥中犧牲的紅軍將士收葬。「為窮人打仗的都是好人」,抱着這樣樸素的想法,陳家4代人接力為這300多名沒有留下名字的紅軍烈士守墓。後來,地方政府修繕墓地,建成無名烈士陵園,越來越多的人前來緬懷祭奠……

人民不會忘記——烈士的英名,寫在大地,也融入山河。

山河為證,這今日盛世,就是最好的告慰。民心是碑,這接力傳承,就是最好的紀念。

版面編輯:王鈺 本版製圖:扈碩


(解放軍報·中國軍號出品)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 天天要聞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考古實證,秦始皇帝陵根據「若都邑」的理念來營建,都邑里有政治、軍事,也有宮廷生活、文化娛樂。秦朝的休閑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5月4日,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尋古中國·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戲水禽》帶你通過考古研究新成果,對秦朝文化娛樂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麼人?秦始皇帝陵東南部...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 天天要聞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如果說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人是誰?李嘉誠絕對排得上號。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前陣子那樁港口交易鬧得人盡皆知,一邊是國家利益,一邊是家族資產,李嘉誠站哪邊,大家其實心裏都有點數。港口本來要賣給美國財團,還好有關部門及時叫停。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 天天要聞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房山區琉璃河鎮,開滿野花的草叢上,挖開了深淺不一的坑,每個都有專屬的數字加字母編號。這處小型發掘現場,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東段一部分。五四青年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後」考古人員面朝黃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颳去層層覆土,專心致志地在「護城河」底搜尋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安妮娜在發掘現場複核...
為了正義與和平——中國加強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徵集保護工作 - 天天要聞

為了正義與和平——中國加強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徵集保護工作

新華社南京5月4日電 題:為了正義與和平——中國加強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徵集保護工作新華社記者鄭冬睿、張晨光、陸華東搖開檔案櫃,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開一冊蘇聯籍抗日航空英烈資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工作人員繆磊開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
美國現在才知道,給中國強加的苦難越多,中國越是加速崛起 - 天天要聞

美國現在才知道,給中國強加的苦難越多,中國越是加速崛起

美國現在才知道,給中國強加的苦難越多,中國越是加速崛起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還原歷史背後真相】很多人不理解,作為美國這個超級霸主來說,為何總是喜歡將苦難和威脅強加於其他國家。所以動不動就是開兩艘航母戰鬥群過去威脅,或者極限施壓,或者就是直接的戰
【前沿精選】技術官僚、民粹主義和國際組織的(去)合法化 - 天天要聞

【前沿精選】技術官僚、民粹主義和國際組織的(去)合法化

前沿精選 學刊簡介《國際關係前沿》是國政學人學術共同體發起創辦的電子刊物,旨在述介國際關係領域具有開創性、前沿性、學理性、實證性、思辨性的研究成果,梳理國際關係領域主要期刊新近發表的學術成果,以此搭建了解國際學術前沿的便捷窗口。目前已更新至2025年第2期(總第20期)。 獲取本期《國際關係前沿》全文渠道1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