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2024年03月12日22:41:41 歷史 5943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張晶晶 高志強 牛靜芳 攝影 白周峰 張琮

3000多年過去,一個王朝在這裡重現它的身影。

洹河,見證了波瀾壯闊的商文明。在殷墟發掘近百年後,百年考古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展示於洹河岸邊的殷墟博物館新館之中。

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 天天要聞

殷墟為何不「窮盡」式發掘?殷墟博物館「央地共建」模式有哪些經驗?新館的展陳設計有什麼特色?殷墟花園庄東地發掘的「商朝王子」有何獨特之處?

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結束後,多位殷墟考古和陳展設計知名專家接受了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採訪。

考古發掘,「不以面積論英雄」

近十年的考古發現,殷墟的範圍很可能比傳統所說的36平方公里還要大。

為什麼考古學家不選擇大面積發掘?

「因為考古永遠是一個遺憾的科學,也是一個『破壞』的科學——它沒有辦法來第二遍,你挖得再好也一定是有破壞性的,從國家層面上,保護一定是第一位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何毓靈表示。

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 天天要聞

何毓靈

「殷墟面積非常大,所以商人自豪地稱自己是『大邑商』或者『天邑商』。」何毓靈說,「大邑商」不僅空間範圍大,時間跨度也很長,但對考古發掘來說,它必須是精細化的,以最小化的破壞來完成最大可能、窮盡式的信息汲取。何毓靈表示,從這個角度來說,並不是挖得越多越好。「從獲取信息的角度,只要我們能夠提取得很全,就可以了。這就是考古學家的本事,也是國家考古工作的一致要求。所以目前,多學科的精細化的發掘方式在全國的推廣,我們殷墟永遠是實驗田,我們一直在做這方面工作,比如動物考古、人物考古、冶金考古、手工業考古、環境考古、天文考古都有介入,這些都是我們重要學科分支。

所以,何毓靈認為,考古發掘不能以面積論英雄。

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 天天要聞

「曾經,面積因素造成了很多人的誤解,有人說你們算一算到現在到底挖了多少?(總面積的)5%,還有95%沒有挖?實際上大家對考古可能有一點誤解。」

何毓靈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我們發現了一條20米寬的道路,這個道路本身長兩公里,這時候不需要把兩公里都挖開才能知道這個道路的結構,只要挖開20米有個剖面就知道了。沒有必要全部挖開,面積不是考古工作的目標。」

透物見人,用文物講人的故事

博物館的展覽設計,就是「炫富式地展示寶貝」嗎?當然不是。殷墟博物館的展陳設計,考古學家們在嘗試運用「講故事」的思路。

何毓靈說,對觀眾而言,可能更關心哪件文物最感興趣,哪一件是鎮館之寶,但對考古學家來說,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價值,能夠說明問題的文物都是好的。

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 天天要聞

從專題展覽上看,三樓「長從何來——殷墟花園庄東地亞長墓專題展」以揭秘的形式,展現商代鐵血武將亞長的悲壯;「子何人哉——殷墟花園庄東地甲骨特展」解碼文明密碼,生動還原商代「王子」形象。

「它們都是同樣的思路,用文物來講人的故事。這是我們館的一個很大的特色。總體來說就是透物見人,這是我們展陳設計的主要原則。」何毓靈說。

例如,講「子」的故事,我們會講他的「朋友圈」;講亞長的故事,用文物講他的生平身份等級地位,他生前的活動狀況。除了反映他鐵血的一面,也反映他田園生活的一面,也想反映他柔情的一面,「所以我們把他的生活器具都展示出來,讓他更鮮活。」

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 天天要聞

甲骨特展揭開塵封3000年的「王子日記」

在殷墟博物館三樓,「子何人哉——殷墟花園庄東地甲骨特展」,是一個以商王武丁時期的卜用甲骨作為主要展品而策劃的專題展覽。

這個展覽的主題,意在解讀一本已埋藏地下3000多年的商代「王子日記」,從而將這位神秘的「王子」呈現在觀眾眼前。

「子何人哉」專題展覽的策展人、安陽市文物局文化遺產與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專員于成龍博士,接受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採訪時介紹,「子何人哉」出自詩經,意在詢問「你是誰」。1991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殷墟花園庄東地一編號花東h3長方形窖藏進行考古發掘,出土龜甲與獸骨1583版,其中689版契刻2250餘條商王武丁時期的占卜記錄。這些占卜記錄,就是這本塵封着厚重歷史塵埃的「王子日記」。

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 天天要聞

于成龍

這本「王子日記」的主人,在殷墟花園庄東地甲骨契刻占卜記錄中被尊稱為「子」。

于成龍說,據學術界的多年研究,許多學者認為,「子」就是商王武丁與婦好之子,亦即古代典籍中所記的「孝己」,商甲骨文中的「小王」。

殷墟花園庄東地甲骨榮膺199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同時也是迄今殷墟甲骨文的三次重大發現之一。「子何人哉——殷墟花園庄東地甲骨特展」是這批甲骨的首展,意義重大。

于成龍介紹了該展覽邏輯結構設計的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子」系何人,通過展品的層層解讀,旨在確定「子」作為商王武丁與婦好之子的王子身份;第二部分「子」之起居,通過展品的邏輯梳理,展示這位朝王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部分「子」占卜與商王占卜,通過「子」占卜與商王占卜的對比,進一步揭示商代的占卜習俗及其他相關制度。

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 天天要聞

央地共建,「過去基本沒有這樣的博物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殷墟博物館館長陳星燦表示,殷墟博物館是「央地共建」的樣板,由安陽市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成,「過去基本沒有這樣的博物館,可以說新開館的殷墟博物館是中國考古最典型的央地共建的代表」。

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 天天要聞

陳星燦

殷墟自1928年科學發掘以來,考古工作持續已經近百年。

「毫不誇張地說,通過我們幾代人的工作,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技術、社會生活這些方面,對商文明進行了相當全面的揭露。」陳星燦表示,當然,很難說是完整的「重建」,這個可能永遠也做不到,但是把過去人們不知道的商代社會,或者說司馬遷沒有記載的商代社會給展示出來了。

「商文明通過考古學家的手得到了完整地展示,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我們經常說,殷墟是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是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海峽兩岸幾代考古學家,都是在殷墟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都是殷虛考古的傳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殷墟博物館的建立,實際上是了幾代人的一個夢想。」

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 天天要聞

牛世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世山說,殷墟博物館新館建立,展示了近4000件文物,哪怕加上過去考古發掘前被盜的文物,也不過是殷墟的一個零頭。

它們像是一個被選中的標本,「我覺得也足夠讓大家欣賞到那個時代的社會發展成果,文明發展高度。足夠我們了解那個偉大的文明,了解那個時代」。

揭開「大邑商」里藏着的秘密!考古與陳展專家細數殷墟博物館新館「家底」 - 天天要聞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游曉鵬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關鍵時刻,印度投下贊成票!特朗普徹底攤牌,要全球孤立金磚11國 - 天天要聞

關鍵時刻,印度投下贊成票!特朗普徹底攤牌,要全球孤立金磚11國

當地時間6日至7日舉行的金磚里約峰會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這不但是金磚再次擴員並加持「金磚夥伴國」後的首次峰會,更是國際政治生態發生重大變化時的一次盛會,「大金磚」合作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功能性建設均面臨諸多新情況。面對機遇與挑戰,金磚國家正順勢攜手全球南方國家,
縣委辦主任41歲辭官搞發明——黃明和的畜牧科研逐夢路 - 天天要聞

縣委辦主任41歲辭官搞發明——黃明和的畜牧科研逐夢路

黃明和於1995年榮獲由聯合國頒發的「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紅網時刻新聞7月9日訊(記者 張盟 陳彥兵)在湖南科研版圖上,黃明和是獨特的存在。他從基層領導崗位轉身,以科研為新征程,用數十載耕耘,書寫基層幹部轉型科研先鋒的精彩篇章。黃明和,1951年10月生於洞口縣,大專文化。曾任洞口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後任邵陽...
瑪麗·哈靈頓:政治不是做生意,馬斯克建黨誤判了美國政治生態 - 天天要聞

瑪麗·哈靈頓:政治不是做生意,馬斯克建黨誤判了美國政治生態

【文/瑪麗·哈靈頓,翻譯/觀察者網 郭涵】一年前,唐納德·特朗普字面意義上「躲過了子彈」,一下子讓他的總統競選形象從「挑戰者」變為「傳奇」。幾天後,他的競選搭檔J.D.萬斯在副總統提名演講中承諾,特朗普政府將「致力於為工薪階層服務」。萬斯表示,應優先考慮美國自己的公民:「我們將不再引進外國勞動力,我們要為...
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把曹雪芹家抄了 - 天天要聞

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把曹雪芹家抄了

雍正五年臘月二十四日,江寧城朔風凜冽。一隊官兵踏破曹府朱門,昔日堆金砌玉的廳堂頃刻間箱翻櫃倒。十三歲的曹雪芹蜷縮在祖母懷中,眼睜睜看着御筆題寫的「萱瑞堂」匾額被扯落在地——康熙皇帝曾對曹家乳母的尊稱,如今成了前朝恩寵的冰冷遺證。曹家的煊赫,
趣聊兩漢:董仲舒的職場悲劇,錯不在漢武帝 - 天天要聞

趣聊兩漢:董仲舒的職場悲劇,錯不在漢武帝

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於一個小康之家。因為家裡不差錢,又有很多藏書,所以董仲舒有了學習的機會,並學的很好。那麼有多好呢?據史書記載,他在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講學了,而且頗受歡迎,因為學問淵博,又教了一大幫學生,所以他的名望是與日俱增
5年,增長了一個「德國」 - 天天要聞

5年,增長了一個「德國」

時光步履不停,發展環環相扣。「十四五」與「十五五」,兩個五年規劃即將迎來時空交匯。「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自7月9日起陸續舉行,回顧戰風斗雨的歷程,展望欣欣向榮的未來。(一)「『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