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歷史上的漢靈帝,並不是小說中說的那樣。那麼,讓我們透過歷史的硝煙,看看真實的漢靈帝:
其一,年少不幸。劉宏的祖父劉淑,祖母夏氏及生父劉萇,均在劉宏登基前已逝世;僅生母董氏健在。四月十七日,朝廷追尊劉淑為孝元皇,夏氏為孝元皇后,劉萇為孝仁皇。因為此時是皇太后竇妙執政,劉宏的生母董氏不可能入宮為皇太后或者稱後,只能封為慎園貴人(慎陵為劉萇陵墓),仍居住在河間國樂成縣。劉宏十二歲從解瀆亭侯一躍而登上大寶,內心裏不可能不激動,但是對自己的生母卻不能尊稱皇太后,內心相當抑鬱。
其二,外戚專政,劉宏其實沒有多大權力。正月二十日,劉宏隨迎駕隊伍抵達雒陽城夏門外萬壽亭,大將軍竇武持節率群臣出城迎駕,劉宏乘坐王青蓋車(皇太子座駕)進入雒陽皇宮。正月二十一日,劉宏正式登基為帝,改年號為建寧。朝廷任命前太尉陳蕃為太傅,與大將軍竇武、司徒胡廣三人共同參錄尚書事。六月十七日,竇氏家族以策立有功獲得封賞:大將軍竇武封為聞喜侯;其子竇機封渭陽侯,拜侍中;其兄子竇紹封鄠侯,遷步兵校尉;竇紹之弟竇靖封西鄉侯,為侍中,監羽林左騎。其他如劉儵、曹節等人各有封賞,只有太傅陳蕃堅決推辭。不過上帝叫他滅亡,先叫他滅亡。不久太監們聯合起來,控制住皇帝劉宏和尚書台(任免官員的詔令由此發出),當晚就派人去抓捕陳蕃、竇武。後來竇武的軍隊發生嘩變,轉投王甫、張奐陣營之中,於是宦官便取得全盤勝利,竇武、陳蕃等人被滅族。這就是九月政變。從此皇帝開始親征,大權漸漸落在太監手裡。
其三,知恩圖報。熹平元年(172年),竇妙得知母親病故於交阯,不久便傷心而病逝(感疾而崩)。宦官們(曹節、趙忠等人)扣押屍體,不肯發喪,甚至提出用貴人的喪禮儀式,劉宏得知,則拍板用太后的喪禮儀式。等喪禮結束,接着準備下葬時,曹節等人又提出:因為竇氏家族有罪,所以竇妙不能與漢桓帝劉志合葬。這時候,很多正義的大臣(廷尉陳球等人)都站出來反駁,為此朝廷還專門開會辯論。雙方唇槍舌劍之後,最終劉宏用一句「雖然竇氏有罪,但竇太后對我有恩德,我不能廢黜她。」封住了曹節等人的嘴,以行動報恩。
其四,喜歡辭賦。熹平四年(175年)五月,劉宏作《皇羲篇》共五十章【《太平御覽?卷92》引《典略》:熹平四年五月,帝(劉宏)自造《皇義》五十章。】;光和五年(182年),劉宏到太學考察,親自在石碑上作賦。;光和六年(183年),劉宏追思已故的王美人(獻帝劉協之生母王榮,181年被何皇后毒殺),還作《追德賦》、《令儀頌》以示懷念。
其五,酷愛書法。漢靈帝是個文化青年,或者喜歡文化人。徵集了數百個擅長書法的人到鴻都門切磋,其中師宜官的八分書是公認最好的。師宜官性格孤傲,不喜歡當官,而其弟子梁鵠則官至選部尚書(174年在任)、涼州刺史(184年在任)。
光和七年(184年),太平道教主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天下八州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失守,朝廷震動。劉宏在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及中常侍呂強的建議下,宣布解除黨錮,組織政府軍平定叛亂。
至年底,由皇甫嵩、朱儁等人率領的政府軍剿滅各地黃巾軍,劉宏為表天下安寧,於是改元中平。但同時,涼州的北宮伯玉、李文侯、韓遂、邊章等人又起兵叛亂。
中平二年(185年),劉宏先後派皇甫嵩、張溫前往涼州平定叛亂,不但沒有平定,反而讓涼州叛軍越發壯大。
中平四年(187年),涼州淪陷,涼州刺史耿鄙、漢陽太守傅燮先後戰死。同年,漁陽郡人張純、張舉聯合烏桓在幽州發動叛亂,斬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
天下此起彼伏的叛亂,讓劉宏逐漸從西園享樂中走出來。
中平五年(188年)十月,劉宏在雒陽平樂觀舉行閱兵儀式,自稱「無上將軍」,騎馬持劍檢閱軍隊。
中平六年(189年)二月,皇甫嵩在陳倉大敗涼州叛軍王國等人。三月,幽州牧劉虞平定張純叛亂。四月十一日(5月13日),劉宏在南宮嘉德殿駕崩,年僅三十三歲(按劉宏繼位時年十二,則駕崩時應為三十三歲,《後漢書》誤作三十四歲),謚號孝靈皇帝。其長子劉辯繼位,是為漢少帝。六月十七日(7月17日),葬於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