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舉辦了入主中原後的第一次殿試,一位來自山東東昌府的考生被點為狀元,成為清朝開科後的第一個狀元,他的名字叫傅以漸,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便是傅以漸的後代,他叫傅樂煥,與馮家升、陳述並稱為「遼史三大家」。
傅樂煥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結局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1913年,傅樂煥出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名門望族,早年時期,傅樂煥在濟南讀書,因父親傅斯驥早逝而一度輟學在家,後受到堂叔傅斯年的照顧,於1930年來到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書記員。
1932年,傅樂煥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受聘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勢日艱,傅樂煥也隨着研究所不斷輾轉於全國各地,過着舉步維艱的生活。
當時,傅樂煥主要從事遼金元歷史的研究,尤其是擅長遼史,1942年,傅樂煥發表了《遼代四時捺缽考》,對了解遼代的疆域和地理狀況極有參考價值。
1947年,傅樂煥得到英國文化委員會的資助,並前往英國倫敦留學,從事契丹、蒙古及中亞民族史的研究工作,1950年,傅樂煥憑藉《捺缽與斡爾魯朵》一書獲得博士學位。
當時新中國已經成立,傅樂煥的堂叔傅斯年建議其前往台灣大學任教,但被傅樂煥一口回絕,傅樂煥毅然選擇回到祖國大陸,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
1952年,傅樂煥調到中央民族學院工作,後成為學院的歷史系教授。
1966年,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風暴席捲中華大地,傅樂煥因是傅斯年的侄子,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批鬥毒打,一時之間,傅樂煥頭上被戴上各種各樣的帽子,比如說「國民黨蔣介石的忠實走狗傅斯年安插在大陸的特務」、「潛伏在人民內部企圖顛覆無產階級政府的罪大惡極的反革命分子」等等。
連續不斷地批鬥、關押,讓傅樂煥備受折磨,身為文人的他深知「士可殺不可辱」的道理,1966年5月23日這一天,傅樂煥趁人不注意,從被關押的小屋中逃了出來,直奔陶然亭而去,然後縱身躍入湖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傅樂煥被平反昭雪,其實,那個年代像傅樂煥這樣遭受迫害的知識分子,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受到牽連,遭到無休止的迫害與批鬥,希望我們可以以史為鑒,杜絕這樣的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