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延續,沒有清朝,現在的中國在國際上,上限美國,下限前蘇聯。
倒不是說明朝多麼厲害,而是清朝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畸形王朝,從上到下實行的是畸形統治。
哪怕是賈南風、司馬衷統治的西晉都比清朝強的多,他們即使內鬥的再厲害,也沒有從百姓的根本上殘廢國家。
說清朝畸形,並不是因為他是異族建立的政權,中國歷史上異族建立的強盛王朝也不少,如蒙元、遼國、金國等,他們都是一個很正常的王朝。唯獨清朝不正常。
這一點從康熙時期就開始了,當皇帝沒多久,就把百姓的一日三餐改成了兩餐,他的理由是這樣的:
「爾漢人,一日三餐,夜又飲酒。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亦然。爾漢人若能如此,則一日之食,可足兩食,奈何其不然也?」
意思很明了,你們漢人一天要吃三頓,晚上還要飲酒,我當皇帝的都只有一日兩餐,忙的時候甚至一日一餐,我的第14個兒子在外領兵也是一樣,你們漢人若能做到如此,那麼原本一天需要的糧食只需要兩頓飯,憑什麼不做呢?又憑什麼吃的比我們多一頓呢?
說白了就是心理不平衡,全然沒有想過,作為一個傳統的農耕國家,百姓靠體力吃飯,不但收入少,還要交重稅,又要供養那些在每個城池修建的滿城居住的幾十萬好吃懶做的八旗子弟,負擔很重,百姓能得到的收入本來就少,吃不起多麼有營養的飯,只能靠多一頓飯來抵抗飢餓。
這些康熙都沒有考慮過,直接一刀切,將華夏子民的飯由三餐改為了兩餐,導致百姓的體質就變成了下面這副德行。
這副尊容能練出強健的體魄抵擋外敵嗎?康熙仍然沒想過,反而變本加厲。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御駕親征準噶爾汗國,自從滿清入主中原以來,最慘烈的一次兩國交戰爆發。最終清朝依靠繳獲明朝時期的先進火炮,殺死準噶爾汗國大汗噶爾丹,取得勝利。
這足以證明火器威力的強大,以康熙的眼界和對當時世界的了解,他肯定明白,火器的發展是以後的主流,如果換作正常思維,必然是加強火器方面的研究,佔據世界領先地位。
可是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康熙首先考慮到的卻是拉開八旗兵和漢人的差距,擔心火器被漢人利用,此戰過後,直接將火器封存,不允許國內以後有火器出現。
他寧願看着大清在幾百年後的將來落後於世界,被外族鐵蹄踐踏,直至亡國滅種,也要保持現在的至高榮耀,這就是典型的只管生前風平浪靜,不理死後洪水滔天。
到了雍正九年的時候,這種愚蠢行為造成的後果已經爆發出來了,如日中天的清朝與衰落的準噶爾汗國再次爆發大戰,沒有火器加持的八旗兵依靠馬上彎刀,在全國之力的供養下,竟然被準噶爾汗國打的節節敗退,到了不得不主動和談的地步。
然而,哪怕到了此時此刻,清朝的統治者依然沒有警醒,沒有引起對火炮的重視,只是一心防備着漢人。
這簡直就是個笑話,疆域遼闊的大清用巔峰國力,竟然和一個面積不大的準噶爾汗國糾纏了70年之久,到了乾隆時期,才能趁着準噶爾內亂的時候,選擇支持一方,趁他們元氣大傷的時候才能消滅。
是他們沒有眼光嗎?不是,能入主中原一路強盛起來,還是很有本事的,可是他們腦子不正常。
明明意識到火器的重要,愣是棄之不顧,乾隆甚至開啟閉關鎖國,完全與世隔絕,外面與我沒關係,我也不想和外面接觸,當我的山大王就好,把小家子氣展現的淋漓盡致,至於以後的災難,這祖孫三代一個德行,反正就是不管。
好嘛,乾隆的孫子道光皇帝就吃了大虧了,英國人的堅船利炮直接衝進了大清有國無防的海疆,一路橫衝直撞,八旗兵拿着彎刀想要一展身手,卻連人家的影子都摸不着就被打的七葷八素。
這個時候才猛然驚醒,着急忙慌的從倉庫里翻出了塵封百年的紅夷大炮,吹去滿滿包漿的灰塵,想要打一炮過把癮。
然而現實很骨感,百年前的產品早已跟不上時代,架子是固定的,無法調整角度,手動點燃引信,而敵人的大炮卻是自動化調整角度,開關分秒鐘發射,可以隨意攻打遠近目標,他們卻渾然不知。
還是熟悉的手法,熟悉的操作,操作不好還動不動炸了自己,要麼就是引信還沒有燃燒完,敵人的大炮已經打了過來,炸的他們手足無措,人仰馬翻,臉上除了茫然就是驚慌,曾經領先世界上千年的東方上國,如今在英國人的眼裡,卻像一個從原始社會剛出來的野人,無知又愚昧。
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百年浩劫就這樣來臨了,進入了似乎永無止境的人間地獄。可悲又可嘆!
然而僅僅是如此嗎?若是單單是武器的落後,以中華幾千年的底蘊,如果想要翻身,還是不難的,畢竟中華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並非虛言。
可是清朝從此卻一直沉淪,終究錯過了讓整個民族免於浩劫的機會,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清朝皇帝畸形的統治思維,他們為了一心享受,寧願讓整個民族倒退,以所有人的前途命運為代價,說他畸形真不是冤枉他。
同為異族建立的元朝,雖然沒怎麼治理國家,把自己當客人,只知道掠奪,但他們基本的道德還是有的。最起碼在文化方面,是顧及到了百姓。
元朝規定,全國各地每50家設立一所社學,學習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醫學百科,明朝把這一點延續下來,又追加了8歲前不入學罰其父兄的規定。
然而到了清朝,卻來了一個大反轉,直接改成了一鄉一所,只能學習八股文。
一個鄉有多大?一鄉40個裡,一里一百家,即使按照明朝的學堂規劃,一鄉至少有七八十個社學學堂。
清朝卻反其道而行,讓百姓都成了目不識丁的奴隸,愚昧無知、靈魂麻木,成了行屍走肉。
到了1908年,全國百姓的識字率僅僅只有0.67%。這樣的國情,百姓怎麼睜眼看世界?怎麼發展?他們除了當清朝那些賣國的統治者的奴隸,還能幹什麼?
但凡清朝皇帝們有一點兒正常,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底蘊,想要快速發展起來都不是難事,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人口四億,這樣的國家一旦工業化,在二戰時期,那將是非常恐怖的。
可惜呀,偏偏領頭的是清朝,對外軟弱奴性,對內強勢無比,註定了是中華民族的災難。
而這一切弊端,明朝都沒有。閉關鎖國沒有,海禁不是閉關鎖國,只是禁止百姓出海,這是為了防止百姓流失嚴重影響土地耕種人力缺失,這對於農耕國家來說無可厚非。
但是卻不禁止外國商人、出使的人進來,也不阻止明朝官方出去,朝廷一直在傾聽外界的聲音。
這就是明朝的海禁,與閉關鎖國完全不同,清朝的閉關鎖國是完全的與世隔絕,外面的人進不來,裏面的人出不去,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當了聾子、瞎子,完全的天壤之別。
終明一朝都沒有斷開與外界的聯繫,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航海行動,走到哪,打到哪,生意就做到哪,萬國來朝,讓明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擁有海外跨過疆域的王朝,海軍世界第一,哪怕到了後期快滅亡的時候,還從外面引進了馬鈴薯、馬鈴薯等高產量農作物,不然清朝從哪裡來人口四萬萬?
明朝到了若是工業革命時期,即使沒有率先發動工業革命,按他們的秉性,也能第一時間得知消息,全力以赴跟上世界的步伐,爭取後來居上。
即使那時候明朝的士兵戰力下降,那又如何?
清朝末期為什麼被列強踐踏卻不敢佔領?那是因為中國體量龐大,百姓反抗激烈,西方列強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力統治中國的四分之一,他們只能逮着奴性思想嚴重的清朝統治者進行軟刀子割肉放血。
可是這種方法用在明朝身上並不適用,明朝稱之為最有骨氣的王朝,並非虛言,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們做到了這一宣言。
即使最不堪的叫門天子朱祁鎮,雖然軍事水平草包,但是逢敵敢亮刀子的這種氣魄,就足以把清朝中後期的皇帝臉上扇的啪啪響。
當了俘虜以後,不管他是否叫門,都不會改變結果,作為俘虜,他沒有自主權,他叫門損失的除了個人名譽,對國家沒什麼事實影響。
即使到了明末,百姓造反,天災不斷,外敵扣關,李自成兵圍北京,以割地稱王為條件和崇禎談判,崇禎寧願一死,也不與敵寇妥協。這樣的行為在我們現在看來,雖然有些傻,但也不失剛烈氣節。
這樣的人若是和西方列強對上,國內反王勢力也會放下成見同仇敵愾,名將李定國就是例子,反王張獻忠的部將,反明朝,殺明將,滿清扣關的時候,卻為明朝力戰而死,這是民族大義。
西方列強能怎麼辦?統治不了中國,也拿捏不了皇帝,他們除了磕的頭破血流,還能怎麼辦?如果不反抗,就是清朝的樣子,混吃等死,割地賠款,死亡人數三千五百萬,億萬的錢糧財物外流,國家一蹶不振,走向毀滅。
可是遇上明朝對戰西方,中國唯一損失的,就是死的人多一點,卻能為中國保留下完整的財富和資源,民眾有文化、有知識、有頭腦,沒有精神摧殘,能夠快速崛起,第一時間強國奮起,那種勢頭就是不可阻擋的。
一個人口四億、土地一千萬平方公里、資源豐富的工業國家發展起來,那就是名副其實的巨無霸,說他發展的差的情況是前蘇聯,發展的好就是美國,一點兒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