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文章前,麻煩您點下「關注」方便您後續討論和分享,感謝您的支持.我將每天陪伴你左右
1966年政治風暴開始後,時任三機部副部長的劉鼎,儘管小心翼翼地接受着考驗,但最終還是未能倖免遇難。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接踵而至,劉鼎不但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利,同時也失去了自由。
在失去自由的7年時間裏,沒有人提審劉鼎,也沒有人知道他是為什麼進來的。眼看着別人進來又出去,劉鼎自己卻不着急,也不到處打聽,就那樣一天天挨着,一年年過着。
在那個十多個平方的小房間里,劉鼎每天不知疲倦地走來走去,他還自編了一套拳術,每天堅持打拳,保持自己的體力。可惜的是,由於沒有人和他說話,他的聲帶發生了退化,等他重獲自由的時候,已經幾乎發不出聲音來。
由於不能讀書看報,劉鼎有了充分的時間來回憶往事,來思考和總結自己的一生。早年間他留學歐洲,經介紹加入共產黨,回國之後加入中央特科,工作中充滿了驚心動魄。
1935年「一二九」運動之後,國民黨大肆搜捕革命者。為保安全,劉鼎被外國友人送到了宋慶齡家躲避。不久,張學良托李杜將軍到上海尋找中共關係,劉鼎成為宋慶齡心目中最合適的中共代表。
劉鼎到達西安的第二天,在張公館秘密會見了張學良。劉鼎對局勢的透徹分析,深深打動了張學良,使張學良對共產黨和紅軍有了更確切地了解,增強了張學良聯共抗日地決心。
很快,張學良和周恩來在陝北膚施(即延安)舉行了正式會談。會談結束後,劉鼎被中央正式委派為駐東北軍代表,公開身份是張學良的秘書。
自此,劉鼎和張學良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同時劉鼎也利用自己的身份,幫助不少民主人士進入陝北,給紅軍輸送了大批的醫療器械和藥品。
對於劉鼎在東北軍中的工作,毛主席也非常關注,經常給劉鼎寫信指示。
西安事變發生後,劉鼎第一時間發電報向黨中央報告。隨後張學良指示劉鼎,讓他邀請中共派代表火速前來西安,並讓劉鼎乘坐自己的專機去接中共代表。在飛機上,劉鼎向周恩來彙報了西安事變發生以來的情況,對周恩來日後處理西安事變有着重要價值。
那一段時間,劉鼎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既要保衛中共代表的安全,又要聯絡協調各方關係。因此,在西安事變妥善解決後,毛主席曾多次指出:
「西安事變,劉鼎同志是有功的。」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劉鼎的孩子們有機會回家看看。住在劉鼎家附近的胡耀邦當時雖然賦閑在家,但仍保持着團中央書記的作風,喜歡和青年人聊天。通過家裡的保姆,胡耀邦和劉鼎的幾個孩子有了見面的機會,才知道劉鼎被關多年無人過問。
鄧小平復出回到工作崗位後,開始落實幹部政策。胡耀邦就給劉鼎的孩子出主意,讓他們給毛主席寫信,並且叮囑信封上一定要寫上「毛主席親閱」幾個字。
胡耀邦這一招果然靈驗。劉鼎的幾個孩子將信直接送到中南海的傳達人員手中,沒過多久毛主席就作出批示,要求將劉鼎放出來。有了毛主席的親自批示,劉鼎終於重獲自由。
劉鼎生前曾經多次說過,他這一生主要就做了兩件事,一是參加西安事變,二是組織軍工建設。
早在1933年的時候,劉鼎途經閩浙贛蘇區時,就被方誌敏留下擔任政治部組織部長。當時閩浙贛蘇區的條件十分艱苦,紅軍甚至連一門小炮都沒有,劉鼎又受命擔任兵工廠政委。
由於兵工廠沒有技術人員,劉鼎就既當政委又當技術員,帶着工人們親自設計研製。經過幾個月的奮戰,終於製造出我軍自己設計製造的較早的火炮。
抗戰爆發後,劉鼎出任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部長,組織技術人員從實際需要出發,設計出了能與日軍步槍相抗衡的新標準步槍,這種步槍後來成為太行地區的「制式」步槍。
此外,劉鼎利用繳獲的日軍火炮,根據太行根據地的特點,研究出了能與日軍裝備相抗衡的50擲彈筒,成功讓根據地的軍工生產有了重大突破,從製造槍支為主轉向了製造火炮了炮彈。
到了抗戰後期,太行軍工在劉鼎的帶領下,基本實現了「敵人有什麼,我們也有什麼」的目標。
抗戰勝利後,劉鼎率領大批幹部和技術人員趕赴東北,由於道路受阻,劉鼎留在晉察冀解放區,接管了張家口、宣化一帶的重工業。內戰爆發後,劉鼎組織建成了生產82毫米迫擊炮的大廠,發動群眾日夜突擊生產。
不久,我軍被迫從張家口撤退,劉鼎又組織將技術人員和設備撤到晉察冀後方,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一個體系完整的軍工基地就建立起來。在劉鼎的帶領下,基地生產出的武器和炮彈,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劉鼎擔任公營企業部副部長,繼續領導兵工生產和科技發展。
朝鮮戰爭爆發後,志願軍急需軍火供應,兵工生產壓力很大。時任二機部副部長的劉鼎很少到部里辦公,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兵工局,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不敢稍有懈怠。
正當劉鼎全身心投入軍工建設的時候,卻突然遭到了撤職查辦處分。而處分的原因是「對抗美援朝任務不負責任,思想消極,妨害兵工建設」等等。劉鼎的一些老戰友和老領導對劉鼎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是了解的,但組織上已經有了處分決定,他們也只能按照上級決定執行。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意識到劉鼎的這次處分來得突然,又有些莫名其妙。而這一處分的包袱,劉鼎一直背了30多年,直到1986年他病重住院。
1986年,劉鼎在住院期間,撰寫兵工史的同志前來探望,說到劉鼎在抗美援朝期間被處分一事,誰也說不清來龍去脈。在大家的鼓勵下,劉鼎提筆給胡耀邦和陳雲寫信,對1953年所受處分提出申訴。
中央領導對劉鼎的申訴十分重視,指示中組部和中紀委負責複查。經過與和劉鼎共事多年,以及了解當時情況的老同志座談,大家列舉了大量事實,說明朝鮮戰爭爆發後,兵工業一時無法滿足需要,責任不在個人,而是由於解放後軍工生產改革,生產人員解散之後,大批量軍火任務突然下達,導致軍工生產一時難以恢復。
大家一致認為,當時把軍工生產中的問題看重了,把問題的性質搞錯了,對個人責任追究過頭了,劉鼎一案是一起錯案。
很快,中央作出撤銷劉鼎1953年所受處分的決定,肯定了劉鼎在兵工建設上的成績和貢獻。中辦主任楊德中親自來到醫院,向劉鼎通報了中央的這一決定,消除了也在他心頭30多年的一個包袱。
就在處分撤銷一個多月後,劉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終年83歲。當時正在外地出差的胡耀邦,聽說劉鼎病逝的噩耗後,毫不猶豫地指示將遺體告別儀式推後,等他回來親自參加。
1986年9月2日,中央在八寶山為劉鼎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儀式上,胡耀邦走到劉鼎遺孀面前,緊握她的手說道:
「劉鼎同志是個好同志,他為我們黨的事業做過很多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