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斯大林的一生用「傳奇」二字形容並不為過,他能使蘇聯從落後的農業國搖身一變為發達的工業國,然而,在這背後又是幾百萬亡魂埋葬在俄羅斯大地之下,關於「是非功過」的討論始終伴隨着他的一生。
而斯大林所做的所有事情,也都與他的性格有關,在不同的時代,這種性格也有着不同的體現。
「列寧遺囑」沒能撼動斯大林
關於列寧之死,看似事實已經清楚了,可在學界內部卻並沒有完全統一說法。
2012年,美國馬里蘭大學曾有過一次病理學討論會,列寧的死因問題成為了大家討論的重點,與會者各抒己見,大部分人還是贊同他死於家族病史、身心壓力或者中毒。
可一位名叫列夫·盧里的俄羅斯歷史學家更是語驚四座,他表示:「斯大林有着毒殺列寧的重大嫌疑。」
其實,長期以來俄羅斯坊間也有着和盧里類似的觀點,因為晚年的列寧是有着極大痛苦的,就算列寧並非死於斯大林下毒,可他也間接被斯大林給「逼死」了。
1922年12月13日,由於列寧再度發病不得不開始入院治療,斯大林也想利用這個機會擴大發言權,正因如此,他與列寧的矛盾開始擴大。
當斯大林想讓阿塞拜疆等地組成外高加索聯邦併入蘇聯後,這就與列寧「單獨加入」的想法背道而馳,因此列寧還指責他「破壞無產階級團結的利益。」
此外,在放鬆外貿壟斷這件事上斯大林是支持的,然而列寧卻不同意,他在病榻上暫緩了中央執行該決定,也讓斯大林被迫妥協。
可這些事還並沒有影響到「根基」,可此後的事情就更加不同了。
當列寧夫人傳達列寧指示遭到斯大林訓斥後,列寧還給斯大林寫了信,提到:我認為反對我妻子的言行就是反對我的言行,您是選擇道歉還是寧可斷絕我們的關係?
那會,斯大林已經是大權在握,他告訴列寧的秘書:「那些不是列寧的話 ,我認為是他的病痛在作怪,我不是醫生,我是政治家。」
這些說法,對於加劇列寧的內心負擔也是很關鍵的。
而「斯大林毒殺列寧」的推測也是這一年的事情。
當列寧身體情況惡化後,斯大林對這件事也保持着格外注意,他還向醫生打聽了這種病,甚至自己都查閱了有關圖書,認為「列寧病得很重,完蛋了,沒辦法治癒」。
第二年,斯大林則向外界公布了此前的一些消息,他表示此前列寧在飽受病痛折磨時向他索要過毒藥,想要以此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不過,他說自己在表面上答應了列寧的請求,可最終沒有執行。
列寧在生前最後一年心情一直很差,斯大林的原因就有不少。
當時,列寧還說過:「斯大林掌握了無限權力後,他能不能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
在列寧的遺囑中,也打算剝奪斯大林的權力,可當時秘書們並沒有完全保密,而是將一份副本交給了斯大林,其他人對斯大林的認識也遠不如列寧深刻。
後來,列寧的官方死因是心臟病發作,在列寧離去後,他口述的思想對斯大林仍然是個威脅。
在後來的十二次黨代會上,斯大林表示「自己是沿着列寧制定的路線前進的。」
而斯大林的地位徹底穩固後,政權爭鬥也被激化,昔日的敵人可能成為忠實的朋友,而老朋友也有可能成為背叛者。
這些發生在蘇聯境內的事情,對不遠處的中國也產生了影響。
後來,在斯大林與蔣經國的談判中,關於中國邊疆地區的爭端也成為了焦點,那便是東北。
斯大林所接手的蘇聯是一個尚未站穩腳跟的政權,在國際上也面臨著被孤立的困境,北洋政府與蘇聯在1924年5月31日建立了外交關係,《協定》中,蘇聯承諾:「中東路」將由中國贖回。
當時,他們還與主政東北的張作霖簽訂了一個補充協議,表示在60年內要將「中東路」無償交還給中國。
後來,當蘇聯不斷擺脫了外交僵局,斯大林也就沒有那麼迫切地想要解決相關問題了,《協定》漸漸成為一紙空文,導致張作霖對斯大林也有着很大的意見,性情的大帥乾脆直接去破壞蘇聯在「中東路」一線的利益。
結果到了1927年,斯大林轉手將「中東路」以及相關特權轉給了日本,這更是使得中國政府極為驚訝。
由於張作霖被炸死,年輕的張學良渴望樹立威嚴,貿然決定對付蘇聯。
東北軍面臨的壓力很大,有的一個旅都被消滅了,一直到1929年11月底,張學良也不得不要求停戰,並派人去和蘇聯談判。
沒想到,這場被蔣介石鼓動的戰爭,不僅使得鐵路沒拿回來,反倒被蘇聯趁人之危佔領了黑瞎子島,這一占就是79年。
斯大林的歷史錯誤也與他的性格有關
對於革命時期的中國而言,斯大林是個難以繞開的人,在長期的歷史上,人們總是會認為「蘇聯是沒有錯誤的」,顯然,這樣的評價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情況。
用毛主席的話說:「蘇聯不批評斯大林,我們就不好批評。」
歸納來看,斯大林對中國革命犯下的錯誤能包含四點:其一,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由於王明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使得中國國內根據地力量銳減;其二,抗日戰爭時期,本就犯過錯誤的王明從莫斯科回國,繼續造成影響;其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斯大林經過力量的對比思考,打算將中國交給美國和蔣介石。
而當年,斯大林之所以能頻頻對中國革命指手畫腳,也是因為「共產國際」。
這就表明了很長一段時期,斯大林對於中共都是不信任的,因此1949年12月毛主席訪問莫斯科時還遭受了冷遇,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那兩個月很不好受」。
毛主席當年過去的主要目的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沒想到在最初時斯大林還是不同意的。
之後,斯大林改變了態度,答應重新簽訂條約,可他還是討價還價,從中國要了兩塊勢力範圍,且他對於中國的新疆及東三省還是「不想放手」的,不僅要將旅順當蘇聯海軍基地,還在中國搞起了「合股公司」。
從蘇聯的角度看,斯大林確實犯了很多錯,可他依舊能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這與他善於拉攏關係、精通權勢的特殊性格有關。
但他果斷的性格使得他在這一路上得罪了很多人,也犯了很多錯,可卻能緊緊將權力握在自己手裡。
在國際外交方面,他的性格也依舊得以體現。
為了保障蘇聯的安全,蘇聯在考慮到「避免日、德夾擊」之後於1941年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後來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才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
到了戰爭結束後,蘇聯又將民主德國、波蘭、匈牙利等國家拉入了戰後的東方集團,從而極大鞏固了社會主義陣營。
在蘇聯,斯大林是完全站得住腳的,那段歷史也說明了一切。
當他的兒子雅可夫·朱加什維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中被俘後,德軍還以為能用他兒子換回一個德國元帥,沒想到此時的斯大林站在民族大義的角度上說出:「你們手裡不只有我的兒子,還有上百萬人都是我的兒子,要麼把他們同時釋放,要麼就讓他和他們分享同樣的命運。」
而且,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也建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國,為蘇聯日後與美國抗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接手的是一個犁耕手種的俄國,可留下了一個擁有原子彈的蘇聯。
正是因為他取得了這些成就,也更有底氣;因此在一些事情上,他不是通過說服、耐心解釋等方式讓他人與他合作,而是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別人,要別人無條件去接受他的意見。
1956年,中央在批評斯大林的同時,也肯定了他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也有學者認為,斯大林的性格特點與兒時的貧困、不安全感造成的,同時,他也是一個很有紀律性且勤奮的人;有的時候,他也會保持着神秘與內向,不喜歡向旁人透露自己的想法與情感。
這在他後來性格特點中的堅毅、果斷、狠辣中也有所體現,因此,即便在蘇聯人心裏,斯大林的個人魅力都是十分獨特的,而正是這種性格,讓他做了很多「符合性格」的事情。
參考
斯大林加速中國大革命全面失敗的三大錯誤 人民網
斯大林如何從張學良手中強佔中國黑瞎子島 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