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2023年09月08日12:22:04 歷史 1561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軍馬未動,糧草先行」,這說的都是一個字「吃」。

有人的地方就有吃 ,人人願意吃的美食就叫「名吃」,那些百年老店的食物就叫歷史名吃。

自古以來,往往「名吃」都與「名人」密不可分。這能說在歷史上,我們的古人就懂得借名人效應做廣告的緣故嗎?

關於這,筆者沒有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這裡想告訴大家的是歷史名吃「武豆沫」與千年奇丐歷史名人「武訓」的故事……

可謂是:「嚼歷史名吃武豆沫,大快朵頤;聊歷史名人武訓,頭頭是道」!

周日無事,與朋友一起到周邊鄉鎮遊玩,尋味早餐,聽說聊城市冠縣柳林鎮豆沫很好喝,我們就驅車奔向那裡。

在鎮上大隅首,有兩家賣豆沫的,還有賣火燒的。我們在一家人多的豆沫攤邊坐下,豆沫用紅色的大瓦缸裝盛,裏面熱氣騰騰,香氣四溢。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豆沫是粥類的一種湯食,用小米、黃豆、芝麻、粉條、青菜等磨糊熬制而成,味道芬芳。感到驚異的是,火燒用帶麩子的粗面、芝麻鹽揉制而成後,都要放到秤上稱一稱,每個五兩,鍋下燒火用的是兩三掐粗的房梁舊木。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這樣的明火烙烤麵食在城裡是不可能的了,真是大快朵頤,眼界頓開。

柳林鎮出過一個名人——清朝的武訓,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吃飯時我們詢問攤主是否知道武訓的情況?一提武訓,他來了興趣,好像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他說,武訓是我們鎮上響噹噹的一個名人,是從清末、民國到建國初期在教育界很有影響的人物,以乞丐之身建立三處義學,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他也是中國兩千多年有記載的歷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寫入正史的人,被譽為平民教育家。他還有個外號叫「武豆沫」。我們好奇地問,這是怎麼一回事啊?他邊收拾碗筷,邊笑着說:他是一個乞丐,吃飯滿嘴粘飯粒,說話黏黏糊糊,就像這豆沫一樣唄,是他的諢名吧。他見我們對此感興趣,又介紹武訓紀念祠和武訓的老家——武庄就在附近,值得一觀,並告訴了大致的方位。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早餐後,我們先參觀了武訓紀念祠,之後又去武庄遊覽。在武訓故居指示牌處,遇一頭髮花白的中年正在院中鋤地,交談中得知該人正是武訓的四世孫,於是我們向他詢問了一些其先祖的情況。他告訴我們,武訓共姊妹七人,為家中老小,上有四個姐姐、兩個哥哥。武訓本沒有後代,按當地習俗,他曾祖父過繼給了武訓,其本人就算是武訓的後代了。

我們與其交談時,了解武訓相關的名字,鑒於有諱祖先,他不願意談及不雅的名稱,我們理解其意。處於好奇,我們還是做了一番探究。

武訓的名字有武七、武豆沫、武疙巴、義學症、義學正等不同稱號。從地方風俗的角度講,在舊時的魯西鄉村,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會有幾個不同的名號。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小名。小名是出生時父母隨意給起的名字,有的按先後順序排行,叫大小、二小、三妮、四妮,有的叫石頭、木頭、狗蛋等,隨意而起,僅是小孩的名稱符號,以示區別。

男孩子起名排行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以一個祖父同孫輩為順序排行,女孩子不參與其中。一是依同父母姊妹弟兄的順序來排名,「武七」之名即應是這樣。

有的認為,武訓是否行七並未坐實,而武訓並不叫「武七」,這是知縣郭春煦代擬的(黃清源《武訓評傳》)。這一說法不確,是對當地當時的情況了解不清造成的。武七之名按本地鄉俗是順理成章的,勿需做過深的究索,他的後代四世孫的說法即是最好的證明。

二是大名,也稱大號。孩子出生一段時間或者上學時,按家中的輩分所取之名,名字由當地的名人或老師來取,上學讀書或續寫家譜時都用這個正式的名字。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武訓親弟兄仨,兩個哥哥分別叫武謙、武讓,都是「言字旁」,有謙讓之意。武訓就是他正式的名。有的認為武訓是官方給他代起的名字,據黃清源、姜林祥《武訓評傳》考證,早在其母親去世後,在祭祀父母的神主上即有「武訓奉祀」字樣,那時武訓三十五歲,還在行乞,未建義學,尚不出名呢,可見武訓應是本名。

有名望的人家除了給孩子起名外還有字。據載武訓除姓名之外,另有字「蒙正」。很顯然,像他這樣一個沒有地位的乞丐是不可能再有「字」的,「蒙正」應是後期官府或地方紳士為弘揚名聲給其加上的。

三是諢名,也叫綽號、外號。是一個人在兒童或少年時代時,根據本人的一些特點,周圍的人隨意而取的,形象生動,別具特色,一般含有蔑視、調笑的意味。如腦袋長得不圓,叫偏頭;一隻腿殘疾,叫瘸子等等,不一而論。在過去鄉村,許多人流傳的不是大號,而是外號。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武豆沫」應是武訓的綽號,他挨家行乞、沿街表演時嘴角粘連,星沫亂噴,說話嘟嘟囔囔,黏黏糊糊,據此鄉人諧其名「豆沫」。另有人說,他還有外號叫「武疙巴」,疙巴是當地人對黏糊風乾後形成的一種硬狀物的叫法,行乞人身上常粘帶這些東西,以此取名也屬正常。豆沫、疙巴、義學症、義學正都屬於他的外號,只是時間不同、取向不同罷了。這更多顯示的是一種鄉間習俗。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武訓去世已百年有餘,儘管對其評價褒貶不一,但他的「我討飯,你行善,一心修個義學院」的善舉,向為人們所稱讚,所樂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他應該屬於後一種人吧。縱觀古今,像武訓這樣以「千古奇丐」之名而流傳於世的又有幾人呢?若非唯二,還有誰唯一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偏鄉僻壤覓味,睹物思人臆想,也是「白頭鄉人在,閑坐說豆沫,簡語聊武訓」吧。

《一知齋主》20230908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30分鐘5分鐘 告別天險歷史 長江柴盤子新航道開通 - 天天要聞

30分鐘5分鐘 告別天險歷史 長江柴盤子新航道開通

5月12日,隨着長江航道重慶長壽水道忠水磧水域左槽柴盤子最後一座航標設置到位,柴盤子新航道正式投入運行。新投用的柴盤子航道,位於長江重慶長壽水道忠水磧水域左槽,以往船隻通航要經過忠水磧水域的右槽王家灘,而王家灘素有「川江瓶子口」之稱,地處三峽庫區水位變動回水區,河道蜿蜒曲折,河床地形錯綜複雜。為解決該...
新疆且末縣藍天救援隊創建者王東去世 系突發心臟病,曾在羅布泊救出失聯76小時的科考隊員 - 天天要聞

新疆且末縣藍天救援隊創建者王東去世 系突發心臟病,曾在羅布泊救出失聯76小時的科考隊員

5月11日,新疆藍天救援應急協調中心發佈訃告,新疆巴州且末縣前任隊長王東因病醫治無效,於5月10日離世。5月12日上午,王東的追悼會和告別儀式在且末縣殯儀館舉行。且末縣藍天救援隊秘書組組長帕熱合江·圖爾蓀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王東因突發心臟病去世。訃告介紹,王東自2015年12月加入巴州藍天救援隊,2019年8月被任命為巴...
官方下達通牒,李嘉誠打破沉默,開出四項條件,讓步了? - 天天要聞

官方下達通牒,李嘉誠打破沉默,開出四項條件,讓步了?

李嘉誠終於讓步?四大條件暴露資本與國家的大較量96歲的李嘉誠揮着熒光棒看五月天演唱會的視頻,這幾天刷爆全網。網友都在調侃"首富的快樂咱不懂",但這場熱鬧很快被記者一個問題打破:"賣港口是不是在坑國家?"旁邊助理趕緊打圓場:"老爺子退休啦!
賴清德稱台灣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樣」,國台辦: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 天天要聞

賴清德稱台灣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樣」,國台辦: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5月14日,國台辦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陳斌華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陳斌華資料圖記者提問:賴清德日前在台南參加八田與一紀念會時稱,台灣與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樣,是像家人一樣。島內輿論抨擊其對日本殖民時期屠戮台灣民眾的慘痛過去選擇性失憶。對此有何評論?陳斌華:今年是日本侵佔台灣130周年,...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 天天要聞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在吉林省農安縣前崗鄉遼金時代文化園(以下簡稱文化園)內,吉林印記遼金時代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靜靜佇立。博物館以文物搜集、整理、保護和展覽為主線,依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深厚人文歷史,融合青銅文化、遼金文化與民俗文化,自2012年開館以來,持續為遊客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的神秘面紗,展現其悠久歷史與燦爛文...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 天天要聞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5000年歷史積澱出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來的文明。在數千年文明積澱中,也有些民間遊戲代代相傳,包括一些博彩的遊戲。其中有鬥雞、斗狗、走馬、鬥蟋蟀、鬥鵪鶉等比較流行,而且產生了許多相關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