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四大文明古國在人類文明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還有我們中國,前三個已經湮滅在漫長的歷史中,但中國一直將千年前的文明保存使用至今,是全世界唯一一個還使用上古文字的國家。
除文字外,中國還有很多真正中外的發明和製作,比如火藥和指南針,還有就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長城。
長城歷史悠久,是中國的代表建築之一,並且因為建造工程龐大和繁重而震驚中外。
長城經常會被歐洲學者拿來討論。在古時候,長城幾乎無懈可擊,對於那時候的歐洲來說,長城就是他們的噩夢。
曾有一位美國教授意味深長地說道:「長城曾讓歐洲人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價。」
這句話的背後,隱藏着一個傳奇故事。
«——【·華夏人民的守護者·長城·】——»
在大陸的東方,一條巨龍已盤踞千年矗立在山嶺之中,這就是中國最強大的防線,萬里長城。古時候,長城的建設不僅僅是古代國人的智慧,更是文明的象徵。
中國的萬里長城,更像是一個傳奇,這不僅僅體現在建造難度上,更重要的是因為有了長城,中國才能一直存在於世界歷史的長河中,屹立不倒。
萬里長城建設於戰國時期,為了保護當時的國土邊境,守護國內百姓,各諸侯國聯合起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修建。
真正開始將長城提上日程的是秦始皇嬴政。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始皇帝以過人的智慧發現了萬里長城修建的必需性,通過驚人的決策力使長城的修建提上了日程。
為了保護我國北方的疆土不受人侵犯,秦始皇下令將各諸侯修建的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一道橫貫中國北部的巨大屏障,從東到西延綿千里。
但長城的修建並非一日之功,歷代君王都下令修建長城,經歷了千千萬萬勞動者的付出,漫長歲月悠悠數百載,才將這凝聚了幾十代上百代人的心血的萬里長城修建成功。
古人用雙手和智慧,打造了這條堅不可摧的壁壘,用以抵禦外敵入侵,保衛家園。
長城的建設不僅僅代表着中國的強盛,更代表了古代人民團結一心,堅守家園的決心。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從古至今,長城的存在確實讓中國免受很多國家的侵害。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長城,其實都是明朝修補後的長城,最早的古長城在千年歲月蹉跎中已經破敗不堪。
明朝幾代君主都曾經花費巨大代價修補長城,這才將當初的殘垣斷壁修補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但在今日,長城的作用卻受到了質疑,其原因在於:雖然自戰國時期長城就已存在,但宋朝時期在面對游牧民族的入侵時,也曾起不到作用。
從漢朝開始各種因為游牧民族入侵的騷亂便從未停止,前有白登山之圍,後有渭水之盟。這些危機的創造者總是游牧民族。
甚至於蒙古族和滿族還曾跨越長城在中華腹地建立自己的政權。
這些也是導致後人認為長城只是面子工程的原因。
其實蒙古族和滿族能夠攻入長城也是有原因的,其中之一便是長城存在已經有上千年的時間,在這麼長時間外族對漢族領地的覬覦中,早就具備了一定的攻城技巧。
而且悠悠千年游牧民族攻打長城不下數百次,從中找到了一些竅門也很正常。
人類的智慧是一直在進步的,那明朝時期的游牧民族比秦朝時期的游牧民族,並沒有什麼可比性。
«——【·凝聚人民智慧的「巨龍」·】——»
長城作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並不只有中國人會研究它。
作為因長城而遭受傷害的地區,歐洲也對長城產生非常大的興趣。
曾因為長城差點國家傾覆,歐洲學者普遍對長城採取積極地評價,當然這種評價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的。
歐洲專家認為長城的存在使他們受盡屈辱。美國學者更是直接:長城「害慘了」歐洲。
當時游牧民族作戰的優勢在於高效機動性,他們主要以騎兵為主,並且民風彪悍,全民皆兵,上馬就是戰士。再加上當時的戰馬都來自於草原的野馬,馬性剛烈,在奔跑和衝擊是都有強大的動力。
游牧民族的彪悍有目共睹,即使當時中華人民在全盛時期也只能驅逐而無法做到徹底消滅。
長城作為一個防禦工事非常有效的反制游牧民族的優點。
但對於歐洲來說,和游牧民族根本沒有一戰之力,只能說是在站着挨打。
當年,中華大地的北方地區曾飽受來自歐洲各游牧民族的騷擾和入侵。
因為北方地區生存條件惡劣,游牧民族主要以掠奪為主要生存條件,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南侵,給北方地區生活的人們帶來無盡的苦難。
可聳立在山嶺之中的「巨龍」萬里長城為我們古代人民地擋住了游牧民族南侵的步伐,讓人們免受鐵蹄的踐踏。
長城的設計在抵禦入侵時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有些建設的巧思更是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
首先長城所使用的磚石,體型巨大,石頭縫隙使用粘性相當高的黃土進行填充,無論風吹日晒都無法損傷分毫。
高大的石磚使長城的高度可以抵禦游牧民族的弓箭和敵軍的攀爬,有效防止游牧民族攻城的腳步。
其次,長城修建在崇山峻岭之間,長城兩側都為陡峭的山壁,地理位置的優越完全阻擋了游牧民族使用最擅長的騎馬作戰,有效限制了敵軍快速攻擊。
並且長城縱橫東西數百里長,游牧民族擅長單個位置突擊作戰,但在防禦上是弱勢。從高處向下方射箭,鐵騎基本無法閃躲。
並且長城修建的區域覆蓋了大部分的山巒河流和草原,讓游牧民族幾乎找不到突破點。
長城的形態也非常有講究,守軍可以在高大的瞭望塔上清晰地觀察到遠處的敵情,並且建有箭塔,攻守兼備。
長城每隔幾十里或百里就會設立關卡,為邊境提供了嚴密監控,讓守軍可以更好的管理。
關隘作為長城上重要的監測點,由軍隊嚴密防守,可以對過往商人和貨物進行盤查,減小被敵軍搜集情報和渾水摸魚的可能。並且卡與卡之間也可以互相傳遞消息,一個點一個點的傳遞有利於快速將情報共享。
整個長城構成了一個完整且嚴密的防禦體系,讓駐守軍隊在敵軍入侵時可以有效快速布放,並且迅速響應其他被進攻的地點。
長城還可以作為一個快速行軍通道,可以讓各個地點的軍隊快速轉移進行支援,長時間抵禦外敵入侵。
長城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軍事上,在經濟上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為長城的建立,加上駐軍,長城附近的城池農商經濟都非常發達,並且因為靠近外族經商的隊伍,使得外貿經濟增長迅速。
長城所需要的材料,勞動力和供養勞工軍隊的糧草也都是由周邊城鎮的百姓提供。
作為長城幾千年來的象徵,這座延綿萬里的巨龍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但也是歐洲人最可怕的噩夢。
«——【·古代歐洲人的噩夢·】——»
長城給予了中國人安全感,也給歐洲游牧民族帶來了沉重的代價。
在歐洲人眼裡,長城就是他們眼中的「東方惡魔」。
因為游牧民族無法攻破中華大地這條堅不可摧的「巨龍」,生活環境的惡劣又迫使他們必須找到出路,他們便將目光放到了歐洲。
當時的歐洲正值發展鼎盛時期,水草豐茂,土壤肥沃,歐洲人們生活富足,這讓長期靠天吃飯,飢一頓飽一頓的游牧民族看直了眼睛。
游牧民族認為,這個地方勢必要拿下。
歐洲因此迎來了一場場浩劫。游牧民族直插歐洲腹地,在他們眼裡,比起堅不可摧的中華大地,這裡脆弱的如稚童一般。
歐洲人從未經歷過如此殘酷的戰鬥,游牧民族如入無人之境,鐵蹄踏過之地屍橫遍野,歐洲人根本無力與之抗衡。游牧民族鐵騎的力量幾乎踏遍歐洲全境,歐洲人屢戰屢敗。
面對這種異常強大的軍隊,歐洲人只能無力地看着自己的國破家亡。這時的他們無比的羨慕中華地區被長城所守護,可以不受到游牧民族的侵害。
歐洲民族在千年前沒少遭受游牧民族的掠奪,而且他們經常接觸到的民族比如泰基人和柔然人,都是相當強大的民族。
後來的入侵者更是不得了,匈奴、突厥和蒙古,這三個民族出現直接對歐洲造成致命打擊,甚至因為屍體過多間接促使黑死病的暴發。
但也使得歐洲文明呈現爆髮式增長,也促使歐洲發展後期的文藝復興。
雖然歐洲在儘力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但面對後三者時依然有很多國家幾乎被踏平。
那時候的匈奴,在西漢時期也對我國造成嚴重的威脅。從漢高祖到漢景帝,為了防止被鐵騎踐踏都是使用和親和歲供的方式與其交好,防止發生戰亂。
直到漢武帝劉徹率兵擊潰強大的匈奴以後,匈奴人才決定向西方發起行動,並且一直打到歐洲各國。
像著名的匈人帝國,是匈奴人和東亞地區的人相結合而建立的。這個帝國在歐洲的威懾力不亞於被譽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帝國。
而突厥也是如此,突厥的強悍完全不亞於漢朝時期的匈奴。而同樣地,兩個民族也都直直殺進歐洲,給歐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兩代君王的強硬打擊之下,突厥人向西融入當地民族後建立了新的統治階級。
比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直接滅亡了歐洲東羅馬帝國,使得歐洲很多國家社會混亂。
可以說,這些游牧民族之所以會將目光移向歐洲,都是因為古代華夏人民曾讓這些人吃了大虧,而吃虧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擁有長城這個巨大的屏障和依靠。
西方人普遍認為,當時的古代人民是倚靠長城才得以保存,若是沒有長城,古代人民將千瘡百孔。
但其實仔細思考之下,就可以看出,長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人。
«——【·總結·】——»
如果沒有人的智慧和勤勞已經勇敢,只靠長城是完全不夠的。
古代人民之所以能在幾千年的時間都可以抗擊入侵,靠的是資源、技術、和智慧。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游牧民族靠天吃飯,生存環境極為惡劣。一個國家的發展靠的是穩定的生產和豐富的資源,這兩樣在主要靠畜牧業的游牧民族那裡是找不到的。
除了有這些以外,還需要人的智慧來安排生產和發展,沒有一個好的規劃,再好的資源也只是一盤散沙。
華夏人民的勇氣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面對彪悍又窮凶極惡的游牧民族時,古代人民的團結和勇敢是擊敗他們的關鍵。
古代人民能延續上千年,智慧,勇氣和資源缺一不可。
但不可否認,長城確實讓歐洲人吃了大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