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認知歷史
編輯丨認知歷史
前言
公元前1026年的牧野之戰,發生於周武王滅商前夕,是一場決定商周更迭的關鍵性戰役。武王伐紂前,殷商貴族內部就已出現了一些反對周人的力量,並通過種種方式向周人傳遞着不滿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周武王決定先以武力摧毀殷商的統治基礎。
建立建立起,歷經600多年,傳位至商紂王時,早已是腐敗奸臣當道,危機四伏!加之對百姓的殘暴,周邊國家早已不想再忍。
《史記·殷本紀》記載:「武王乃作伐紂之難。有眾萬餘人,於孟津與紂一戰。」這裡所說的孟津,就是今天的河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北岸、古稱「桐柏」的地方。這是《史記·殷本紀》所記載的周武王伐紂前與商軍的一次戰鬥。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武王牧野,實撫天下。"
西周初年,周人對殷商統治勢力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周武王與商軍發生了激烈鬥爭。商紂王是一位殘暴昏庸之君,他在位期間多次對周王朝發動進攻。
周武王與商軍在孟津一帶展開了長達九天的大戰,最終商王朝被周人打敗,商王朝在牧野之戰後走向滅亡。
從史料上看,商周兩代之間存在着較為密切的關係。周代諸王如周太王、王季、王亥等都曾輔佐過周武王,並在周武王死後繼續輔佐了周成王。
商周之間的這種政治上的聯繫和配合,對後來商王朝的覆滅產生了一定影響。例如在商紂王時期,商代王室與西周王室之間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聯姻關係;
而在商紂時期,商紂王又曾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周王朝國君武王之子姬發(即後來所稱的周成王);商王朝滅亡後,西周王室又把自己最小的女兒嫁給了殷紂王之子武庚(即後來所稱的殷紂王之弟康叔)等等。
戰爭經過
周朝建立後,周武王的叔叔姬發被封在了殷商的舊都朝歌,建立了西周王朝。姬髮帶領商朝遺民向東方發展,後來又和商朝遺民聯合起來滅掉了東夷部落,打敗了商王朝的敵人——東夷,但是此時周武王並沒有對殷商的舊都有更多的統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認為時機已到,於是率領大軍向商朝都城朝歌進發。商王帝辛(紂王)率領大軍迎戰,雙方在牧野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紂王見對方人多勢眾,於是組織兵力進行抵抗,展開了一場決定王朝命運的決戰。
商軍由於人數少,不敵周軍。最終商王帝辛被周武王活捉,而商朝舊貴族也在這場戰鬥中被殺,商朝就此滅亡。
戰爭結束後,周朝的建立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統治基礎,於是周武王再次召集諸侯、貴族召開了一次大會。大會上,周武王提出了自己建立周朝的主張:「湯武革命」後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此時周朝剛剛建立不久,各個諸侯都不太聽周武王的話。因為剛剛推翻了商朝,周朝本身的實力還比較弱小,諸侯們擔心周武王會繼續發動戰爭而奪取他們的利益。
就在這個時候,商朝舊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起兵反抗周王朝的統治。其中就有商人的敵人——東夷部落。
當時東夷部落首領是帝乙(商紂)和帝辛(商紂)父子兩人。帝乙在位時因其弟殷商王子比干在朝歌被殺而對其心生不滿,於是和他兒子紂王聯合起來殺死了比干(比干是商朝初年有名的忠臣)。這件事之後紂王更加驕傲自滿、剛愎自用、不聽忠言、殺人無數。
殷商滅亡的政治教訓
在牧野之戰中,商王朝的軍隊數量和戰船數量都遠遠少於商朝,而且也沒有得到周軍的配合,只是一場由商軍主動發起的偷襲,最終導致了商朝的滅亡。商朝滅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因為商朝政治腐朽,商紂王昏庸無道。
商朝末年,商紂王暴虐無道,大興土木,建造了鹿台和酒池肉林。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殷紂為人好利而好色」。由於商紂王昏庸無道,諸侯們便在商王朝的周圍聚集起來,他們不斷地向商紂王進貢美女和珍奇寶物,來取悅商紂王。
但這些諸侯並不是真心為商紂王而效命的,他們只是想藉助商紂王的權力來滿足自己的貪慾。而由於殷商王朝統治集團內部腐敗透頂,就連商紂王本人也「好酒淫樂」,完全不顧百姓疾苦和國家安危。這種情況下,諸侯們也只能是聽之任之。
在這次戰爭中,商朝軍隊由於不團結協作而導致慘敗。而周武王滅商以後,立即對商朝遺民進行了大規模的征伐行動。「武王乃率其群下而攻紂於牧野」(《史記·周本紀》)。這說明此時殷商的遺民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
這場戰爭雖然沒有導致商朝的滅亡,但也給西周王朝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為殷商是在奴隸主貴族統治下建立起來的奴隸制國家,周朝則是在地主階級統治下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國家。
如果不是因為周武王發動戰爭推翻了商紂王統治的話,商朝會繼續在奴隸社會中發展下去,而周朝則會繼續在封建制社會中發展下去。
殷商滅亡的軍事教訓
商周之際,商王朝已經開始逐漸走向衰微。殷紂王統治時期,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其根本目的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商紂王的統治地位。
相反,他還不斷加強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周武王滅商之後,由於新王朝建立的需要,將商王朝的軍隊由原來的四十萬人擴充到六十萬人。
商朝軍隊在周武王時代仍有一定數量,但隨着商朝統治秩序的逐漸崩潰,周王朝軍隊日益增長,最終形成了對商王朝的威脅。這種威脅在《尚書·武成》中有詳細記載:
「乃有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乃有殷武未亡之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殷紂在位時曾經有過殷商王朝的軍隊,但由於其統治秩序不穩定、內部矛盾重重等原因,這支軍隊已經不存在了。但周王朝的軍隊卻在不斷擴充,已經成為商朝軍隊數量的兩倍。
由於周王朝實力不斷強大,所以商紂王採取了「以夷制夷」的辦法,利用周王朝與夏、商之間的矛盾和商朝內部矛盾重重等理由來削弱周王朝的力量,從而為自己謀得了一塊鞏固政權和維持統治的穩固基地。《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商紂王為了消除這種威脅,不僅沒有對周王朝進行有效打擊和鎮壓,反而還對周王朝採取了更加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政策。比如他把大批奴隸遷到周國(今陝西西安一帶)或其他邊遠地區;多次在國內進行大規模軍事活動;
採用了更多更殘酷的刑罰;加強了對周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控制。雖然周武王在推翻商紂王統治之後建立了新的統治秩序,但是隨着周王朝勢力壯大和擴張,商朝在短時間內仍然無法消滅周王朝。
紂王的暴政
周武王在牧野打敗商朝軍隊後,商紂王見大勢已去,命商朝軍隊退至朝歌城中。周武王先派人在朝歌城中散布謠言,說商紂王有很多的美女和珠寶,要用這些東西來討好諸侯。
諸侯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以為商紂王真的會做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他們便都不敢前去朝拜。
紂王見此情況,為了平息諸侯們的恐慌,於是他就決定要好好地犒賞一下這些前來朝拜的諸侯們。
他命人做了一批美酒佳肴來招待這些前來朝拜的諸侯們。紂王此舉不但沒有得到諸侯們的感激,反而讓他們覺得這是對他們的輕視。
於是,諸侯們都認為紂王實在是太過分了,於是他們就紛紛地離開了朝歌城,沒人幫助的商紂王,登上了鹿台。
史書記載"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一代帝王商紂王,自焚而死,死於朝歌城的鹿台之上,商朝在這一刻正式滅亡。
等周武王得知消息的時候,急忙趕到鹿台,憤怒的用寶劍"輕呂"擊刺商紂王的屍體,並親自斬下商紂王的頭顱懸旗示眾。和商紂王一起上路的,還有一百多個商朝的大臣貴族。他們被周武王俘虜後帶回周京,擇日作為周武王祭祖的人牲被斬殺。
筆者觀點
牧野之戰是商周更迭的第一場戰爭,對於這場戰爭的勝負,後世的史學家眾說紛紜。但不管是哪一方的史官,在這場戰爭中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總結牧野之戰的意義:第一,從社會層面來看,牧野之戰標誌着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商朝從此走向衰落。
商朝的統治者在這場戰爭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並沒有真正結束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因此社會內部產生了反抗奴隸主統治的新勢力。
第二,從歷史層面來看,牧野之戰也是一次國家間的政治鬥爭。商朝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在這場戰爭中也並沒有真正實現由奴隸主向封建貴族轉變。因此在王朝更替中,商朝和西周就產生了激烈的政治鬥爭。
雖然牧野之戰在當時看來是一場失敗了的戰爭,但是歷史從來都是不能假設的。如果我們假設牧野之戰勝利了,那麼商朝會不會被其他國家滅亡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推測:首先是商朝內部發生了政治鬥爭。紂王在牧野之戰中敗北以後,國內發生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紂王的兒子武庚聯合商王身邊的一些貴族、大臣發動叛亂。武庚和商王身邊其他貴族、大臣之間發生了嚴重矛盾。
周武王姬發打敗商朝以後,曾經把商王帝辛囚禁在朝歌附近的桐宮(今河南淇縣)。周公和召公多次勸說周武王把帝辛釋放出來,周武王沒有同意。
再次是周朝和商朝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以後,向天下發出了征討商朝的號令。
參考文獻
陳其元《中國歷史大辭典·周紀四卷》中華書局,1990年。
朱鳳瀚《殷商王朝的滅亡》新史學雜誌,1981年。
林梅村《殷商史研究論文集》歷史研究,1981年。
郭沫若《商末周初之世的王族世系》中華書局,1980年。
李學勤《商末王室世系》歷史研究,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