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關令,是指清軍入關後,為了滿族的利益,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州「龍興之地」墾殖。
東北長白山
清朝初年,東北由於明清年間戰爭破壞嚴重,人口銳減,耕地荒蕪,清政府為了鞏固統治,增加財政收入,保證滿族貴族有充足的勞動人手,並緩解階級矛盾,在東北地區設三將軍,對關外土地實行開放,後有為保護滿洲貴族在東北經濟上的特殊利益。實行了封禁,時間長達200多年。
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下令「遼東召民援官,永著停止。」對關內實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關內和關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驟然停止。在禁關令實行二百多年間,沙俄也不斷侵蝕我國邊界。到了清咸豐十年,採納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正式開禁,准爾墾荒種植。
長白山
東北作為清朝發跡之地,認為這是他的龍興之地,不能讓外族人進來,同時也成為清政府的根據地,萬一政局出現大的動亂,東北就是他最後依靠的地方。
東北物產豐富,有大片肥沃的土地,還盛產貂皮,鹿茸,人蔘等特產,可以為滿族和整個皇族提供豐富的物質供應。同時清政府禁止漢人入關,可以避免漢人與蒙古人接觸,威脅到清朝的統治,但他們也不知道,間接的為後來蒙古的分裂埋下伏筆。
清政府的禁關政策,保護了滿族人的利益,但也導致了東北人口的減少。截止1840年,諾大的東北只有300百萬人口,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可想而知,人煙稀少,沙俄乘虛而入,沒費多大勁,就霸佔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等到清政府發現問題的嚴重,才開始放開政策,歷史上的走西口,闖關東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到1911年,東北的人口增加到1800萬,到了新中國成立時,東北已有人口4000多萬。
如果沒有清政府的禁關政策,可能我們的歷史及國土面積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