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國高調宣布,將拉上印度、以色列和沙特在中東修鐵路,如今俄羅斯和伊朗也表示,將在這一地區修建一條足以媲美蘇伊士大運河的鐵路。
據參考消息網報道,1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伊朗總統萊希以視頻會議的形式,簽署了一項重要協議,俄羅斯國際南北運輸走廊(INSTC)的「最後一公里」——拉什特-阿斯塔拉鐵路終於有了着落。

這條沿着裏海建設的鐵路全長162公里,東南方向延伸至了伊朗城市拉什特,西北方向連接的是阿塞拜疆城市阿斯塔拉。俄伊兩國商定最早將於2024年開工修建,預計需要3年時間完成,最終鐵路將併入俄羅斯的國際南北運輸走廊。
普京表示,整個鐵路網建成後,從聖彼得堡發往孟買的貨物只需要10天,而傳統貿易路線,也就是蘇伊士大運河至少需要30到45天。
不過,有句話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儘管俄伊兩國的協議是簽了,而且也制定了相應的計劃,但這條鐵路並不是那麼容易修的。
俄羅斯的國際南北運輸走廊動工於21年前,印度、伊朗和俄羅斯最初於2002年簽署協議,建設一條全長7200公里,連接印度孟買,過境中亞國家,最終延伸至俄羅斯聖彼得堡的鐵路。俄羅斯曾將這條南北大動脈視為蘇伊士運河的有力競爭者,鐵路建成後,從印度到波羅的海的時間有望縮短一半,運輸成本降低30%。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然而20多年過去,這條飽含俄羅斯雄心壯志的鐵路卻修修停停,印媒和俄媒為此寫過不少論述鐵路進展緩慢的文章,總的來說,不外乎三個因素:地緣政治、資金和制裁。
首先是地緣政治。俄羅斯、印度和伊朗原計劃是打算讓部分鐵路穿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境內,然而由於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係,兩國談判始終未能取得進展,無奈之下印度到伊朗的這段鐵路只能改成航運。
被俄媒稱為「最後一公里」的拉什特-阿斯塔拉鐵路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阿塞拜疆境內的一段鐵路將穿越有爭議的納卡地區,儘管亞阿兩國保證地區爭議不會影響鐵路建設,但俄媒並不認為這種口頭擔保會起到效果。
此外,亞阿兩國的紛爭還涉及到三個域外國家——土耳其支持阿薩拜疆,土、阿兩國與以色列的和解被伊朗視為敵意。作為回應,伊朗則支持亞美尼亞反對阿塞拜疆。
對於高加索地區複雜的糾葛,就連俄媒也感到無奈。俄《觀點報》稱,即使莫斯科想充當「和事佬」,現在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伊朗的情況最棘手
不過,最棘手的情況還是出現在伊朗。國際南北運輸走廊是由三個國家分別建設,最終並聯成統一的鐵路網,然而當俄羅斯和印度早早開工建造本國鐵路時,伊朗卻因為美國制裁無法動工。
在美國的制裁下,德國、意大利和韓國等外資先後退出伊朗鐵路項目,儘管印度想施以援手,但迫於美國的壓力,印度對伊朗的投資進展緩慢,甚至有不少在建的項目被迫「打水漂」,直到俄羅斯被西方全面制裁後,伊朗的鐵路建設才迎來一絲曙光。
過去俄羅斯的重心始終放在歐洲,但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以及隨之而來的全面封鎖,讓俄羅斯放棄了與西方緩和關係的希望,並迫使其目光不得不轉向東方,所以許久沒有動靜的拉什特-阿斯塔拉鐵路,在時隔5年後終於傳出即將動工的消息。

「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除了制裁和地緣政治的緊張關係外,印媒還提到了一個在外界看來,相當令人費解的因素。
伊朗是受美國制裁影響無法儘快開工,而俄羅斯和印度鐵路進展緩慢的原因卻與資金和政策有關,鐵路資金由所在國或地區開發銀行籌集,如果籌集不到資金,工期延誤是常有的事。
印媒「南亞之聲」曾批評說,俄印兩國空有雄心壯志,但從中看不到任何戰略構思,整個項目像是決策者一拍腦袋想出來的,完全沒有任何長期規劃。

這就導致過去20多年,俄印兩國智庫曾多次探討過這條鐵路對全球貿易和地緣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出台的論文、報告不計其數,但鐵路的實際施工狀況卻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不過,各成員國不是不清楚鐵路建設進展緩慢,也曾多次討論成立一個常設機構協調各方合作,但會議開了不少,實際進展卻是一點沒有。
俄羅斯這條南北大動脈的窘境很難不讓人想起美國的中東鐵路網建設計劃。
幾乎和俄羅斯一樣,美國、以色列和印度早在2021年就做出了規劃,然而直到今年鐵路仍未有動工的消息傳出,所謂的規劃還停留在紙面上。與此同時,美國還接連被曝出國內列車出軌、翻車的醜聞,這更令美國的中東鐵路計劃看起來像個笑話。
美國和俄羅斯面臨的窘境證明,「基建狂魔」的稱號並不是那麼好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