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如何才能每天讀到這樣的故事?
回答:點擊右上方「關注」小編頭條號!
「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在我國古人思想意識中根深蒂固。古代無論是皇親國戚、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對死後的世界十分篤定。
正是由於這份篤定與信仰,讓我國古代墓葬文化經久不息、源遠流長。
古人往往不惜耗費巨資、花盡精力,來為自己建造死後的墓穴,下葬後還會將生前珍愛之物以及金銀珠寶等帶入墓地陪葬,以期死後在另一個世界能夠享受生前的榮耀與富貴。
正因如此,才為現代考古發掘,研究古代人文歷史留下寶貴文物資源,但也導致了從古至今便延綿不絕的盜墓行為。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就是清代一個著名官宦人物的墓地的曲折考古故事。
墓主叫陶摸,1835年出生,祖籍江西潯陽,先世以武職自汴京扈從宋高宗南渡,後屯守秀州,遷居嘉興郊區王江涇。
陶模自幼家境貧寒,一邊寒窗苦讀一邊操勞活計,每月定期把母親紡織的絲綢拿去市集上變賣,用以維持家裡開銷。
1860年,太平天國攻佔嘉興,陶模被徵召入太平軍做雜役。
後來在同鄉太平軍頭領的幫助下,才逃出太平天國軍隊,歸鄉讀書。
後來更是一舉高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入仕後陶模專心務實,以清廉幹練知名。
任秦州知州時,因大旱,州內饑民數十萬,他於是拿出自己全部俸金,加上公款4萬兩,設立粥廠,修建養濟院,增義田撫恤孤兒寡婦,以救濟災民。
後又在州南筑堤浚池,興修水利,並在堤上廣栽樹木,人稱陶公堤。
陶模因為政績和清廉,從政三十年一路升遷,他干過知縣知州,巡撫總督,最終官居一品,成為朝中重臣。
尤其是,陶模在任新疆巡撫時,在羅布淖爾北築蒲昌城,南設屯防局,組織回民前往定居、開發,擴展行政建制。
英軍侵佔我國領土坎巨提,陶模鎮定交涉,終使坎巨提歸屬祖國。後練兵籌糧,嚴密防守。
俄國強借我國巴爾魯克山逾期不還,陶模據約力爭,終得歸還。
陶模被左宗棠盛讚為「治行第一」。
1902,陶模病逝廣州任上,贈太子少保,謚勤肅,歸葬於嘉興郊區荷花鄉顧店橋。
陶模的墓地,修建在田地中間,有7間瓦房,裏面住着守墓人,每年清明都有後人前來掃墓。
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由於文革「破四舊」運動,陶模墓被造反派挖開。
可惜墓中只有三口棺材,是陶模和他兩位夫人,由於陶模清廉為官,墓中並沒有值錢之物。
造反派,沒有找到想要的寶貝,便將墓中六塊石碑挖了出來。
三塊小一點的墓碑或被知青拿走了或流失了。一塊大的被拿去做了橋板,後來掉進河裡遺失了。
還有兩塊更大一些大的不知去向。
村民老錢家就在陶模墓附近,他說陶模墓前面原來還有一塊巨大的石碑,有2米多高,上面刻滿了上千個字,當時因為太重沒有被拿走,一直倒在田裡。
因為佔用田地種植,村民們便合力將其扔到附近丟了。後來,老錢家的豬圈正好建在這塊石碑上面。
1998年,當地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的時候,發現了老錢家豬圈下面壓着清代石碑。
於是他們告訴老錢,讓其不要毀壞下面的清代文物石碑,如果哪天要翻蓋剷除豬圈之時,及時與他們聯繫,以便他們前來將石碑挖掘出來。
可是一晃多年過去了,這個豬圈也沒有動靜。
直到2008年,老錢終於攢夠錢準備將自家老房子進行搬遷和翻蓋,想起了十幾年前文物專家的話,於是立即聯繫了文物部門。
老錢的線索,引起了是文物部門的高度關注,立即派考古隊來老錢家進行24小時蹲點勘測。
帶頭的考古專家十分激動地說,我們等這一天都等了十幾年了。
陶模是整個嘉興古代最大的官,位列一品,堪比再宰相,他的一生伴隨着整個晚清歷史。
因此他的墓碑對於挖掘晚清官場秘聞以及研究清朝社會歷史,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價值。
而現在因為豬圈的翻修,終於可以將他的墓碑挖出來好好研究了。專家自然很是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