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頭條文章,是一個出嫁女兒寫的。她說她出嫁的地方很遠,好多年都沒有回娘家了。今年她帶著兒子想回娘家過年,可還沒住上幾天,為娘的就攆着她趕緊回去。她心裏感到不舒服,埋怨母親無情。
其實,這位女子埋怨母親是不對的。因為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習俗就是這樣,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年,尤其是大年初一是絕對不能在娘家過的。她埋怨母親無情,可能是她太年輕,不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年節。春節過得好,預示着一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所以,多數家庭對春節極為重視,傳統上也有很多講究。比如,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正月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的習俗。為什麼正月初二出嫁女兒才能回娘家?為什麼初一不能回娘家呢?
據說,正月初一不能回娘家的習俗,是從朱元璋時期流傳下來的。朱元璋登基後,將自己的女兒安慶公主下嫁給了都尉歐陽倫。於是,在除夕聚會結束後,所有已經出嫁的公主便回到婆家來迎接新年。但是新嫁出去的安慶公主,想着自己貴為皇后幺女,而婆家十分窮酸,希望留在宮中過年。幸好被馬皇后勸住了。
馬皇后勸女兒說:你已經嫁過去,就已經是人家的人了。過年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你婆家也高興。如果你不回去過年,仗着咱家的地位,你婆家也不會說什麼,但是你也換位思考一下,你婆婆這樣能高興嗎?就這樣,好說歹說的,總算把安慶公主勸回了婆家去。
誰知第二天大年初一一大早,安慶公主又回來了。朱元璋正在宮中放鞭炮迎接新年,忽然看見自己已經出嫁的女兒與駙馬出現在宮中,便問公主:「你給你的公婆拜年了嗎?」公主答曰:「還沒有。」朱元璋頓時大怒,說道「我當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你一大早不先給你的公公婆婆拜年,跑到我這兒,像什麼話?趕緊回去先給你的公婆拜年,老老實實在家待一天侍奉他們,明天再來給我拜年。」還當場給公主寫了一副對聯:羊跪乳,媳敬婆。橫批是:天經地義。
皇帝和皇后的親生女兒,大年初一被勒令在公婆家孝敬公婆,此事一流傳開來,便為人們津津樂道。也因此,民間形成了正月初一出嫁女兒不能回娘家的習俗。後來人們也都因此自發地選擇在大年初二回娘家。
其實,正月初一不回娘家這一風俗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初一家裡不能有外人。迷信觀念認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要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此時家裡不能有外人。所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兒和娘家已經不是一家人了。女兒出嫁後就成了婆家人,對娘家來說已經變成了「外人」。如果女兒成婚後初一住娘家,老祖宗會不高興。
第二,會給娘家帶來不利。迷信認為,女兒正月初一住娘家會對家裡兄弟的健康和財運會帶來不好影響。所以,若是娘家有哥哥弟弟的,初一回娘家非常遭人煩,叫人不待見。同時,母親疼愛女兒,女兒走時會大包小包的拿,作為哥哥弟弟的也許不會說什麼,但嫂嫂弟媳肯定不樂意。這樣就會使家庭產生矛盾。
第三,會把娘家吃窮。迷信認為,女兒初一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過去經濟不發達,幾乎家家戶戶都非常貧窮。如果女兒回娘家過年,女婿是貴客,為了讓女婿對女兒好點,娘家是要竭力討好的,因此會傾盡所有盡心招待。如此,就會使貧窮的家庭更加貧窮。如果女兒再拖兒帶女的,娘家的負擔就會更重。
第四,是一種傳統孝文化。女兒出嫁了就成了婆家人,和公公婆婆才是自家人,和娘家就成了親戚關係。除夕初一是一家人團圓的時候,女兒和婆家是一家人,自然要先跟婆家人聚在一起。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在提醒女兒,讓女兒知道自己已經是婆家人,要在婆家賢良淑德,敬老愛幼。
看了此文,年輕的剛剛出嫁的還不熟悉此規矩的女性,如果你的娘家還有哥哥弟弟,一定要注意了,千萬千萬不要犯這些常識性的錯誤,讓自己的父母、兄弟妯娌不高興了。當然,如果你是獨生女兒,娘家沒有其他兄弟姊妹,你完全可以回娘家過年,而且只要丈夫同意,你年年會都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