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朝鮮戰爭距離現在的人來說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是關於我國抗美援朝的事件仍卻廣受世人的討論,其中最備受爭議的就是在新中國剛剛建立初期,我國還面臨百廢待興的局面之時,仍能傾舉國之力將135萬的人民志願軍送往了朝鮮,在異國他鄉里奮勇作戰,力保三八線不失。
志願軍入朝作戰
有了中國軍人的支持之後,朝鮮贏得了勝利,美國沒有將其變成自己的囊中之物。對於我國來說,抗美援朝也打出了我國的國威,打出了我國70年的長治久安。、
這場戰役不管對於朝鮮還是對於我國來說,都是值得一戰且不得不戰的一次,而且,戰後朝鮮人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給予他們的貢獻。
可毛主席也說過:中國的五星紅旗下面燃燒着朝鮮居民的血液。周總理也曾經說:過去在中國人民歷次革命戰爭期間,朝鮮人民的優秀兒女都不惜犧牲性命支援中國人民。之所以周總理有如此的論斷,是因為朝鮮人民也曾經給我國的革命事業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朝鮮百姓送別志願軍
不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三年的解放戰爭時期,朝鮮軍民大批地湧進了我國東北地區,曾經助推了我國革命事業的發展。
那麼,中朝友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朝鮮又給過中國哪些援助呢?
我國與朝鮮的淵源
中國與朝鮮的關係可以追溯到我國封建王朝時期。朝鮮這個民族非常可悲,歷史上的它從來都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而存在。
朝鮮歷史上是中國封建王朝的藩屬國,所以,朝鮮歷史是不能離開中國歷史而單獨書寫的,時至今日,朝鮮的文字中還依稀可見中國漢字的模樣。在明朝時期的萬曆年間,明軍總指揮李如松曾帶軍遠征朝鮮對抗日本,他的父親和祖輩就是因躲避唐末年的戰亂而躲避於朝鮮的華夏人,後在明朝時期又遷回了本國,成了赫赫有名的關寧鐵騎創始人之一。
圖源網絡
他之所以受王命入兵朝鮮,是因為當時日本想要侵佔朝鮮然後征服中國以及印度。作為藩屬國,朝鮮每年要向中國的封建王朝繳納稅供,因此遇到危險的情況,他們又馬上向中國求援。
日本的種種動作也讓明朝政府感受到了危機,如果朝鮮不保,那麼日本將會出兵我國東北,所以,救朝鮮就是救中國,因此明朝才有了那場著名的萬曆遠征戰役,明朝大將李如松帶3萬精銳對陣日本20萬軍隊。
在中朝戰士的互相配合之下,日軍主力被殲滅,這場戰役打了七年才落下了帷幕,明朝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朝鮮更是因為這場戰役而導致國內的經濟一度崩潰。
圖源網絡
時間來到東亞的近代史,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國內的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逐步變強,而這時候清政府已經進入到了苟延殘喘時期,因此,日本開始重現當年的意圖,他們想將朝鮮作為跳板入侵中國,霸佔整個東亞。
1910年是朝鮮的轉折點,在這一年裡,日本強迫他們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朝鮮自此亡國,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我黨和朝鮮的軍民正式見了面,有了聯盟的意味。
因為沒有了國家作為依仗,一些朝鮮的愛國志士被迫轉移到了國外,紛紛流亡到了附近的地區,他們有的人去了蘇聯,有的人去了中國,還有的人去了印度,那個時候的中國也處於社會大變革之中。
圖源網絡
二十世紀初,清政府已經淪為了洋人統治國人的工具,國內的有識之士振臂高呼,大家都在探求一個新型民主的體制和道路,朝鮮的抗日青年也紛紛加入了中國人民的救國行動中。正如毛主席和周總理所說的那樣,朝鮮人民為中國的革命解放事業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援助。
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部隊一直活躍在東三省,這支部隊是那裡最重要的一支抗日武裝。在這支部隊里不僅有着想要挽救中華水火之中的中國青年,更有那些願意幫助中國革命向前發展的朝鮮有志青年。
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區域,但是他們的心中共同懷揣着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於是他們聯起手來在白山黑水之間輾轉與日軍戰鬥。
東北抗日聯軍騎兵部隊
那時候的東三省都在日軍的鐵蹄之下,而這群人英勇無畏。東北抗聯的隊伍中里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朝鮮人,他就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第一代領袖金日成。金日成自國破之後就來到了中國東北,他不僅在這裡讀完了初中,還毅然決然地投身到了中國革命的浪潮中。
當時他在楊靖宇的手下擔任一個基層的軍官,但二人並不相識。後來楊靖宇將軍犧牲,金日成雖然感到痛苦,但是從未泯滅在中國革命的願望,他繼續在這支隊伍里指揮戰鬥。在他的領導下,很多的朝鮮青年將自己的熱血灑到了這片寒冷的土地上,溫暖了許多中國人的心。
金日成
儘管東三省在日軍的統治之下,但是東北聯軍的不懈戰鬥也動搖了日本統治。白山黑水的戰鬥拖慢了他們南下的進程,可以說中國抗戰的勝利也是有朝鮮軍民貢獻的力量在裏面的。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人民迎來了和平的曙光,但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悍然撕毀了《雙十協定》,率領大軍進攻中原解放區。中國再次陷入動亂之中,而這個時候,朝鮮的居民並沒有袖手旁觀,他們再次組織起來,在他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重新整裝待命。
朝鮮軍隊在東北的出色表現
1946年,解放戰爭全面打響。蔣介石一邊組織着軍隊向中原挺進,一邊調集擁有三十萬美式裝備的國民黨主力進駐東北。活躍在那裡的東北民主聯軍無力抵抗,只能一路撤到了中蘇邊界。
圖源網絡
本來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東北聯軍的許多朝鮮軍隊紛紛撤回自己的國內,可是他們一看戰事再次爆發,朝鮮的居民再次自發地動員起來,朝鮮的領導人金日成主動在東北與我軍聯繫。
他親自調兵遣將,安排相應的相關人員進入東北,幫助東北聯軍迎戰敵軍。除此之外,他還積極在國內做好動員工作,幫助東北聯軍接納傷員,安排我國人員回到朝鮮,暫避敵人鋒芒。
當蔣介石信心滿滿以為自己拿着長槍短炮就能夠消滅一直在東北活躍的東北聯軍,可沒想到的是東北聯軍早就撤離了,國民黨軍隊撲了個空。
朝鮮的領導人不但幫助着東北民主聯軍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刻,還為他們提供了足夠的糧草,軍需以及武器彈藥。
圖源網絡
有了這些東西,在最艱難的時候,我軍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見消滅軍隊不成,蔣介石便開始利用各種手段封鎖中共的進出的道路,為了掌控整個東北,蔣介石讓所有的大軍開始封鎖進入東北的各個交通要道。
這樣一來,東三省與整個中原解放區便被割裂開來,兩個區域之間不能互通。因為蔣介石的種種安排,東北地區的軍隊開始束手束腳起來,所有的武裝力量都兩手空空。可打仗不是赤手空拳的事情,為了解決蔣介石的封鎖,金日成又想到了辦法。他們把日本留在朝鮮的大量軍葯庫一次性地全部援助給了東北民主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
朝鮮一次性給了東北民主聯軍10萬支槍,15萬箱子彈,解決了東北被封鎖的困境。除了槍支彈藥以及人員供給,朝鮮還幫助中共的軍隊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和軍需。在白山黑水之間戰鬥,吃得穿得倒是次要,足夠的保暖衣物才是重中之重。
金日成明白中國軍隊的困境,他們開始打破蔣介石封鎖的各個要道,冒着危險往東三省運輸了大量的服裝,糧食等生活物資。與此同時,他們一邊將物資提供給東北軍隊,一邊派出大量的醫生幫助我軍救治傷員。
這些傷員們經過朝鮮醫務人員的救心救治重返部隊,總人數超過兩萬多人,這些人後來參加東北大地的各場戰役,成了中共東北武裝力量的堅定後盾,為我軍解放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志願軍女戰士
在那個時期,蔣介石憑藉著美軍提供給他的裝備對我軍實行毀滅性的打擊。金日成知道我黨在制空權方面不如蔣介石的事實,因此他們通過交通運輸線向我方運送了許多軍事技術骨幹和高級軍政幹部,而這些人中就有許多的航空學員和教官。
在他們的指導下,我國東北解放區的航空人才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也是在朝鮮庇護得下,這些人能夠平安無恙地訓練並且投放到了戰場。朝鮮不僅幫助我國建立軍隊,大量朝鮮族的青年直接參加東北野戰軍。
在後續的統計數據中,當時參加中國東北民主聯軍的正規部隊的朝鮮人一共有12萬人左右。
東北民主聯軍
中朝友誼應被傳承
援助物資、提供人才、直接幫助作戰,朝鮮給了中國人民太多的援助,而且在解放戰爭的三年期間,他們通過各個渠道為我國提供經濟支持。
僅1947年一年,我軍在華北,山東地區就和朝鮮曾經貿易了12010萬元的額度。朝鮮的水泥,銅線,鐵釘,膠鞋以極低的價格運送到了華北地區。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東北戰局也是他們幫助扭轉的。
當時杜聿明指揮軍隊作戰東北,他們一開始想和我軍打持久戰。這樣不僅能夠消耗我軍在東北的有生力量,也能拖慢我軍解放中原地區的步伐。因此他們一邊切斷我軍的糧食供給,一邊讓一些散兵游勇在我軍的部隊中搞破壞。
朝鮮援助物資
1946年2月3日,舉國震驚的通化事件爆發。當天,通化的一萬多投降日本軍人在國民黨的策動下進行武裝暴動。那次暴動聲勢浩大,反抗的日本人當中就有400多個女護士。在那一天,通化的城中突然響起了突兀的槍聲,在一座醫院中,四百名的護士有預謀地殺害了躺在病床上的傷員。
在經過一番血戰之後,一共有150個戰士的性命被這些護士殺死。當時動靜一出,解放軍立馬架起機槍掃射這些女護士。在解放軍的追捕下,這些犯罪分子被我軍全部擊斃,好在意外並沒有無限度地擴張。
當時日本人暴動的人數眾多,我軍並沒有事先準備。可是朝鮮義勇軍聽聞之後迅速趕到,他們和日本鬼子作戰多年,對日軍有着深深的仇恨。所以他們所有的隊伍當中沒有一個人被國民黨策反,紛紛拿起了武器對抗了暴動的日本軍隊。在通化事件結束之後,朝鮮義勇軍將上千名的日軍戰俘帶至城外,並且親自處決了他們。
朝鮮義勇軍
在這場戰役里,日本戰俘軍一共被擊斃了3000多人,國民黨特務被擊斃了1000多人。如果沒有朝鮮義勇軍相幫,通化事件不會這麼輕易結束。因此毛主席才會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上浸染着朝鮮烈士的鮮血。」
朝鮮的種種動作不僅促進了我國的革命發展,更為他們自己國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因為沒有人能夠想到,中朝關係會在美國侵略北朝鮮時達到頂峰。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就在仁川強勢登陸,全面介入朝鮮局勢。他們憑藉著現代化的武器成功地扭轉了朝鮮半島的戰場局面,北上突破三八線,直接威脅到我國的鴨綠江邊。這樣的侵略行為威脅着我國的國家安全,整個東北隱隱有些落於敵手的態勢。
仁川登陸
不管是出於唇亡齒寒的道理,亦或是中朝的友誼,我國都有義務出手相幫。因此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解放軍先後派出了135萬的兵力支援朝鮮。儘管志願軍面臨著許多的困難,但是憑藉著頑強的意志,中朝人民通力合作,一直將美軍打退在三八線上。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作戰讓美軍三度易帥,麥克阿瑟被撤銷了總司令的職位之後,李奇微也被我軍打的節節敗退。
我國會不遺餘力地支持朝鮮人民,正是因為他們之前有恩於我國,也有恩於我國的革命,在朝鮮戰爭中,我國傾舉國之力幫助他們趕跑了侵略者。
中朝友誼橋
後來在我國建設時期,一些從香港出發的民主人士也是通過當年朝鮮軍隊來往東北的小路轉車到哈爾濱才能再到北京。這些都是朝鮮為中國行的方便,一直到我國國內局勢穩定之後,他們對我國的援助才結束。所以,中朝兩國之間的友情應該為兩國人民永遠銘記且被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