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現在是「昆明市官渡區」和「官渡區官渡街道」兩級行政部門共用的名字。
官渡古鎮,曾是元朝官渡縣,解放初官渡區政府所在地(此圖源於網絡)
《昆明市志》第一分冊(2003年10月)第一版:第二卷 建置沿革:第二章地名:「1959年,區政府從官渡遷關上後,經20多年的建設,已成為繁華集鎮。」
官渡鎮:「官渡是昆明歷史文化古鎮,古為滇池東岸渡口,因多為官船往來停泊而得名。唐宋時已是較大集鎮,元初曾是官渡縣治。」
《官渡區志》1999年9月第一版:第二章建置:第一節沿革:「官渡,宋代形成,元代正式定名設縣,後併入昆明縣,地處省府城郭……」。「區名由來」:官渡古稱蝸洞,系滇池東岸突起的一個小丘。4000年前,即有人類在此居住,唐南詔閣羅鳳築拓東城後,置東都,便往返於此,取道水路,遂在蝸洞建渡口。宋大理國封開國元勛高方泰為岳侯,封地於鄯闡(今昆明),一生子孫世襲。至高智升時,在蝸洞築城郭,置府第,建法定禪寺。元朝阿左梨創建妙湛寺,普祥撰《創建妙湛寺碑記》云:「……鄉士大夫游賞纜船於渡頭,吟嘯自若,陶陶而忘返,故有停舟之賦,乃古拓東演習高侯之苗裔生世攸之所在也。」從此遂有「官渡」之名稱。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始設官渡縣,後廢。
1956年區劃調整時,置縣級建置,以境內古鎮官渡命名為昆明市官渡區。
演習:南詔官名。大府的主將稱演習,副稱演覽。中府主將稱繕裔,副稱繕覽。小府主將稱幕撝(huī),副稱幕覽。
長時間作為官渡政府所在地的關上
《昆明市志》第二分冊(2002年8月第一版)第一章旅遊景點第七節:官渡、義渡、民渡
【官渡】大都設於重要驛道過境處的江河、湖泊兩岸,由官府置舟配備船手,專為來往官員及商旅渡運。如,昆明官渡(原官渡區人民政府駐地),古時稱蝸洞。南詔國官宦御史由大理到東都(拓東城),必須走水路,從碧雞關下,乘船橫渡滇池,順寶象河至蝸洞,取道石虎關(關上)入城。為了船舶的安全和官宦御史旅途的方便,當時曾大興土木,修建成頗具規模的渡口,故命名為「官渡」,一直沿用至今。
【義渡】由地方士紳出資或由鄰近村民捐資設置。對過往行人一律免收渡費,如南盤江的河頭營渡口。
【民渡】由船工向來往商旅收渡費或在每年收穫季節向兩岸村民收取穀物作渡費。
官渡與義渡、民渡是相對而言的。
關於「蝸洞」:
《官渡區志》(1999年9月第一版)「序」:「官渡區歷史悠久,是歷史文化名城昆明的一部分……分佈於電池東岸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區境內螺峰村等6處堆積如山的螺螄貝殼,又叫蝸牛殼,即歷史上曾稱此地為「蝸洞」。
歸納一下:
昆明官渡地名,來源於古代「蝸洞」地名。
到了大理國時期,因為官船及官員往來於大理與昆明(鄯闡府)之間,需要從碧雞關下到滇池,坐船橫渡滇池,航行到蝸洞,再從蝸洞上岸,從驛道通過石虎關,進入鄯闡府,因此在蝸洞建設渡口,得名「官渡」-官方或官家渡口之意,地址在今官渡古鎮。
元朝初年曾在此設置官渡縣,後來被昆明縣合併,但官渡作為地名保留下來了。新中國建立後,設置昆明市下轄區,根據官渡古地名,把本區所轄區域取名官渡區,駐地官渡鎮(今官渡古鎮)。
現今官渡區政府又回到官渡古鎮附近
1959年,官渡區政府駐地搬遷到關上鎮。2012年又從關上搬遷到雲秀路官渡古鎮南,基本上又回到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