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沖稱象』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故事。
東漢末年,年僅六歲的曹沖,
利用漂浮在水面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
解決了一個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
但是,這故事的真偽自古多有質疑,最關鍵的疑問是:
象從哪裡來?
【古中國本有象】
直到商代,黃河流域還有象群出沒。殷墟可見象牙、象骨,《呂氏春秋》、《左傳》、《韓非子》等古籍也都寫到大象。大約周代以後,氣候變冷,環境不適合了,象被迫南遷。
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便稱象為「南越大獸」。
曹沖之時大象已非中原土產,變成外國貨了。
【三國志的記載】
故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孫權為何贈象?】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正當壯年的漢獻帝形同傀儡,
最後曹操在北方勝出。
孫權送上大象,是因為古人很崇拜珍禽異獸,認為珍禽異獸能為國家帶來祥和之運。
當時曹操的勢力遠比孫權大,孫權確實有必要使出一些外交拉攏手段。
【江東霸主】
孫權隨父兄打天下,公元200年哥哥孫策遇刺,孫權當時18歲,接任成為江東霸主。
有學者認為曹沖稱象時孫權是會稽太守,甚至到曹沖十二歲逝世前,孫權也只領有江東六郡,約為今江浙與江西、安徽一部分,所以認為孫權不可能有來自南越地區的大象。
其實,學者們誤把孫權當作承平時期的地方官了。東漢末年,各地軍閥擁兵自重,漢獻帝對他們完全無約束力。孫權的太守頭銜雖不大,但並不影響他是江東霸主的事實。
交州位於孫權勢力的南方,轄地包括今廣西、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交州霸主士燮長期偏安一隅,為了慶賀孫權當政以維持友好關係,致贈交州特產的大象是非常可能的,此時間也恰好與後來孫權贈象給曹操相銜接。
【交州的士燮政權】
交州霸主士燮(137 – 226),在187年擔任交州太守,當時的交州刺史朱符向各地收重稅,引起反抗被殺,士燮出面平亂,被任命為綏南中郎將,實際上統治交州各郡,其後40年在當地為獨立政權。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時,交州在士燮的統治下,成為相對安定的地區,
許多中原人士移入當地,對於中原文化傳入交州有很大的幫助。
公元220年東漢亡後,士燮將兒子送至吳國為人質,並每年貢獻當地寶物以維持其政權,孫權加封其為左將軍。士燮對於孫權始終保持友好,但在公元226年士燮去世後,孫權即派將領呂岱帶兵攻入交州滅亡「士家政權」。
【稱象的地點】
曹沖稱象的地點有漢都許昌、鄴城兩種說法。
《三國志》沒提到稱象的地點,依其記載當時曹沖五、六歲,則應是在許昌。
曹操於公元204年把政治中心北遷到冀州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城郊),鄴城的東北有名為「毛象陂」之地,據記載,曹魏時期,在鄴城的城外有修築幾個大型園囿,毛象陂內畜有孫權送給曹操的巨象。《臨漳縣誌》載:『毛象陂,在縣東北二十里,周圍五里。古畜象於陂』。
以曹沖的年齡推算,204年時已八歲,不符《三國志》的記載;不過,八歲年齡的兒童有此智能似乎才更合理。此外,孫權於曹操進駐鄴城成為北方霸主之際,贈象作為賀禮也比較符合情理。
(鄴城平面復原圖,這樣的規模在當時算是大城市)
【印度的稱象故事】
全世界都可能有浮力原理的故事,印度也有「稱象」的類似故事,佛經《雜寶藏經》載曰:『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幾斤?而群臣共議,無能知者,而後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着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曹沖稱象到《三國志》成書時,有關稱象故事的佛教經典尚未傳入中國,
可見曹沖稱象應是中國本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