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浙江舟山的一戶富裕人家裡,一個明眸皓齒的女子怒氣沖沖地打開門,叫嚷道:「父親,我不想嫁給那個李財主!」
女子的父親正在書房的桌前看文件,抬抬眼看了看她:「大呼小叫什麼?你為什麼不想嫁給他?他家是方圓百里內數一數二的富戶,你嫁過去一輩子榮華富貴,樂樂呵呵當你的闊太太。」
女子握了握拳頭據理力爭:「我不管,我想嫁我喜歡的人。」
父親反問道:「哦?那你現在有喜歡的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爹又不會害你。」
女子眼淚倏地流了下來:「雖然我現在還沒遇到,但我以後會找到的,反正我不嫁,要嫁你自己嫁吧。」
說完女子哭着跑了出去。
「你…真的被寵壞了。」父親無奈地嘆了嘆氣。
跨國婚姻
1940年3月陝西延安的窯洞里正舉行着一場浪漫的婚禮,輕鬆的氛圍中一群人舉杯慶祝這對新人。
這裡聚集着許多熟悉的面孔:毛主席、周總理、王稼祥等共產黨員。
還有幾個陌生的外國人。
更令人驚奇的是迎面走來的新郎也是個外國人。
新娘就是反抗父親不想嫁人的小女孩,她被稱為是「延安第一美女」。
小女孩兒名叫周素珍,生於1919年5月19日。
她生於鐘鳴鼎食之家,祖輩以造船為業,從小就活潑機靈,在家中是被放在所有人心尖兒上的小明珠。
父親留過洋,所以對她的教育也非常嚴格,她從小就接受着精英教育。
良好的教養,顯赫的家世和出眾的外貌,她的一生原本什麼都不做就可以安安穩穩、平安順遂。
但周素珍是個有獨特見識的女性,她不想要一段包辦的婚姻,不想要平淡如水的生活,更不想要一個毫無共同語言的丈夫,所以她選擇逃離。
於是她放飛自我,踏上了一段未知的路程,兜兜轉轉成了一名八路軍戰士,還和一個外國人結婚了。
周素珍的丈夫是一個美國人,名叫馬海德,原名叫喬治·海德姆,1910年生於「水牛城」——紐約州布法羅市。
馬海德1933年剛從瑞士日內瓦醫學院畢業後來到了上海,在這裡研究東方熱帶病,同時也目睹了國民黨人是如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青年,主動提出為中國革命服務。
1936年馬海德在陝北見到了毛主席,訪問諸多西征前線的紅軍將士,改變了他對中國的認識,就作為軍醫加入到了革命中。
他還給自己起了一個中國名字叫馬海德。
他的名字海德姆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駿馬,中國又有着許多姓馬的老百姓,他想徹底融入到中國,就想了這個中西結合的名字。
1939年周素珍來到延安,有一天突然暈倒了,碰巧是馬海德給她醫治的,他對這個像百靈鳥一樣的小姑娘一見鍾情,趕緊精心配藥為她治療。
等周素珍醒來後,看見這個有着異域容貌的外族人,心裏也有點怦然心動。
她早就聽聞過馬海德的名字,他有着高超的醫術,很多人稱他是「萬能博士」,但二人一直沒有什麼交集。
兩個青年男女在一起聊夢想、聊革命、聊過去。
馬海德想了解這個美麗女子的一切。
周素珍就開始娓娓道來,明明從離家到現在也就短短几年時光,卻像是過了很久很久。
一戰成名
周素珍談起過往想想自己這幾年來的時光說是精彩紛呈也不為過。
她談起自己曾被父親逼婚的經歷,儘管只是一個閨閣女子,但她飽讀詩書,嚮往着書中的自由。
尤其是1934年的夏天,她在定海遊玩的時候遇見過一群革命青年男女。
他們激情昂揚,高談闊論,談論着革命帶給人的力量。
她與父親談崩,跑出家門的那一瞬間,她想起了那群熱情洋溢的青年人。
她也嚮往着那樣無拘無束,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為之奮不顧身。
她趕忙回到家中翻出了藏在書中的地址,是當初一個革命姐姐給她的,對她說:「要是你長大了有一天也對革命感興趣,歡迎你來找我們。」
她馬不停蹄寫了一封信,信中闡述了自己被逼婚的委屈以及對新生活的嚮往之情,她想要脫離父親的掌控,尋求自己的夢想。
不久之後,她收到了回信,信中回復她讓她來上海。
她收拾了行李後,給父親留了一封信,踏上了去上海的旅程。
上海和浙江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周素珍像個新奇的小孩子,對一切都非常陌生也非常嚮往。
給她回信的革命青年們接到了周素珍,問她目前有什麼想法沒,周素珍搖搖頭,她一股腦只想着逃離,並沒有想過自己離家後要幹什麼事情。
周素珍不知道的是這些年輕人都是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的成員,他們為了衝破國民黨當局的破壞和阻撓,通過各種方式推動學生演劇和工人演劇活動。
自然而然的周素珍加入到了話劇藝術供應社中。
周素珍當時只有十五歲,還是上學的年紀,婚雖然不用結了,但是書還是要讀的。
她是個聰明伶俐的姑娘,再加上足夠勤奮努力,考上了上海正風中學高中文科班,從此開始了她一邊讀書一邊演話劇的生活。
周素珍一旦對什麼事情沉浸其中就會努力做好,她跟着劇團的人員四處公演,從台詞到動作,她都儘力去學。
她的刻苦和天分很快被人發現了,這一天周素珍正在街頭出演《放下你的鞭子》被偶然路過的王濱看見了。
你可能會問王濱是誰?
王濱是當時天一影片公司的編劇和導演,他與人合作執導的劇情電影《白毛女》獲得過第六屆捷克斯洛伐克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
那時王濱正在為自己的劇本《海葬》找女主角,他看見周素珍的那一瞬間就覺得這個角色非她莫屬。
王導曾回憶過周素珍在《海葬》中的表現,她有着很強的共情能力,細細研究劇本人物的悲歡離合,沉浸式的演出讓她完全成了角色。
王濱一步步引導周素珍磨鍊演技和台詞,這個電影還有眾多實力派演員加盟,眾多前輩們的指導下,16歲的周素珍走上了大熒幕。
她俏麗窈窕的少女形象和被打磨後細膩的演技讓她在上海影視界一戰成名。
她還有一個藝名叫做周蘇菲。
成為影星的周素珍在表演上可謂是順風順水,甚至和紅極一時的藍蘋同台演過戲。
革命戰士
但周素珍從沒有忘記自己的愛國之心,左翼文化界慷慨悲歌人士的身影始終在前方引導着她。
尤其是「七七事變」後,日本人在中國慘無人道的侵略,讓周素珍開始參與到抗日宣傳中。
儘管她依舊參演着電影,可宣傳抗戰和青年的吶喊仍然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她來到上海後主動和父親進行聯繫,不想父親為她擔憂。
父親告訴她日本人佔領了舟山後,要挾他給日本人做事,父親不想成為幫凶和賣國賊,寧死不屈。
周素珍被父親的氣節感動,父親的以身作則讓周素珍抗日的心更加堅定了。
她又跟着劇團四處奔波做宣傳,不久之後,她就被人盯上了。
盯上她的是不是別人,正是國民黨人。
周素珍是明星不是一般人,她的許多行為都會給普通人帶來影響力,她受新思想的影響,抗日宣傳除了表演日本人是如何殘害中國老百姓,還宣揚着新思想。
這下惹惱了國民黨人。
在她一無所知的時候,共產黨人看到了這個女孩的可貴之處,覺得她是個好苗子,就善意提醒了她。
1939年初秋,周素珍所在的抗敵後援會宣傳隊正要外出活動,一位小姐妹跑來悄悄告訴她,有位余先生在外面等她。
余先生帶着她一起到了—位蔣先生家裡。
蔣先生留着普希金式的長髮,為人很熱情。
他給周素珍看了一些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後突然問:「你想去延安嗎?」
周素珍心嚮往之,那可是革命聖地,她狠狠地點了點頭,興奮得心裏怦怦直跳。
兩天後他們喬裝打扮踏上了開往貴陽的長途汽車,從貴陽輾轉成都來到了西安,最終到達七賢庄。這一年她20歲。
來到陝北後,周素珍被安排到了魯迅藝術學院繼續學習,她選擇了喜歡的戲劇系繼續完成學業。
緊接着邂逅了馬海德。馬海德聽完面前這個女孩子的經歷,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第二天,馬海德在粉色的紙張上用歪歪斜斜的中文給周素珍寫了一封信:「美麗的女士,我由衷期望你能按時服藥,早日康復,露出你那美麗的微笑!」
就這樣愛情之花在二人心中破土萌芽,美好的一天里,馬海德向周素珍表達了愛慕之情,跪地求婚:「親愛的蘇菲,你願意跟我結婚嗎?我會永遠愛你。」
周素珍感動夾雜着開心,點了點頭。
馬海德高興地不知所措,轉頭狂奔到總政治部,衝進了當時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家中,迫不及待告訴他:「我要結婚了,我要跟蘇菲結婚了,我要娶蘇菲了。」
王稼祥很是為二人開心。
政府在老百姓中宣傳新的婚姻法,鼓勵結婚辦理登記,二人響應政府號召,去政府登記,這樣他們的婚姻就具有了法律效力。
於是就有了這個小型但浪漫的婚禮。
他們的婚禮可以算是「中美合作的早期成果」,毛主席還稱馬海德是中國女婿。
婚後生活
1943年二人的孩子周幼馬出生了。
馬海德旅居中國肯定也想念着海外的父母,他拜託駐延安的美軍給父母帶信:「爸爸媽媽,我結婚了,我的妻子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孩,我們有了一個孩子。」
馬海德的父母給一家三口寄回來很多東西有給小孩子的,也有給周素珍的。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馬海德的父親為了見到兒子,買了飛機票跑到了敘利亞大馬士革,因為那時中美還沒建交,所以只能跑到第三個國家。
馬海德的父親到大馬士革的中國大使館說想見馬海德。
大使連忙通過電報報告外交部,當時的部長還是陳毅。
陳毅看到這個消息立馬通知了馬海德與周素珍,陳毅在一個禮拜之內把簽證給辦了,二人帶著兒子前往敘利亞。
馬海德的父親看見周素珍和周幼馬後簡直喜笑顏開,稱讚兒子好福氣,有這麼漂亮的老婆和可愛的孩子。
延安整風期間,馬海德被人質疑來到中國目的不純,甚至污衊他是「國際間諜」,認為他放棄優渥的生活跑到延安吃苦,是不是有着國際政治背景。
這段時間他非常痛苦,周素珍日日陪伴在他身邊安慰他。
「我永遠都相信你,你的心永遠都向著中國共產黨。
我明白你的心,我知道只要是革命的需要,你不論經受什麼誤解都會心甘情願。
再說了,毛主席和周總理一定會還你清白的。」
果不其然,毛主席和周總理聽到後立馬打了一通電話:「馬海德是無辜的,你們別想打他的主意。」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周素珍更是感動不已,馬海德經過批准成為了第一個擁有新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一家三口從延安來到北京後,周素珍繼續從事電影和話劇。
1960年開始她開始參與電影的製作,如《春雷》、《孔雀公主》等。
無論有什麼困難夫妻二人都攜手共渡難關。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開始着手制定預防麻風病的政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加緊了消滅麻風病的工作,為中國消滅麻風病作出卓越的貢獻。
受丈夫的影響,周素珍也一直關注着麻風病。
甚至在丈夫離世後她拿出養老金成立了獎勵麻風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貢獻工作者的基金會——馬海德基金會。
她在春節的時候都會前往麻風病院慰問病人和工作者,還建立希望小學讓患病的小孩子就讀。
而今,這位已經期頤之年的老人已經102歲了,獨居北京,她偶爾會躺在院中的躺椅上懷念和丈夫曾經的燦爛歲月。
2022年11月,周素珍老人催促兒子周幼馬把曾孫帶回來給她看一看,周幼馬不敢怠慢,放學後接到孫子就去看望老母親。
周素珍特意囑咐保姆做了一大桌子的菜,等着周幼馬和曾孫的到來。
看見新一代的血液,周素珍眼裡似有淚光閃爍,她或許回憶起了自己風華正茂的年代。
她這一生,衝破舊時代藩籬,邁向自由,得一人終老,完成丈夫未竟的夢想,足矣。
-完-
編輯 | 張啊張、書書
文 | 王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