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眼裡「自古能軍」的兩位帝王,一位是唐太宗,另一位是誰?

2022年12月19日21:31:11 歷史 1180

毛主席在讀明代馮夢龍編纂的《智囊》一書時曾批註曰: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唐太宗李世民創造了許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最符合毛主席的軍事智慧特徵;而朱元璋之所以能緊隨李世民之後排名第二,是因為他奪取天下的一系列軍事謀略也深得毛主席的讚賞。

毛主席眼裡「自古能軍」的兩位帝王,一位是唐太宗,另一位是誰? - 天天要聞

李世民

朱元璋在十幾年的戰爭磨練中,以非凡的軍事才能,從普通一卒到三軍大帥,直至登上大明開國皇帝的寶座。而那些在他還是無名小校時已久歷兵戎的群雄,曾幾何時都先後成了他的刀下鬼或麾下將。毋庸置疑,朱元璋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軍事上的成功,是他能夠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毛主席說:「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朱元璋正是在錯綜複雜的元末戰爭中,正確地把握了戰爭全局,充分利用客觀局勢造成的有利因素,在戰爭發展的各個階段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朱元璋由於「凡有征伐,命之往,輒勝」,而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授以兵柄,三年中接連從親兵升為九夫長、鎮撫、總管,直至小明王韓林兒冊封的右副元帥。可惜主帥郭子興才能平庸,趙均用等野心勃勃,內部不和,自相殘殺,外又有元軍威逼,全賴朱元璋獨力支持,紅巾軍才得以在內外交困中保存了下來。公元1355年,郭子興病歿,朱元璋代總其軍。不久,他斷然放棄了經營三年的淮西,率領一萬餘人的精幹部隊,南下渡江,另闢江南根據地。

朱元璋為何要渡江南下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和陽乏稂,謀欲渡江」,是為保證軍餉不致匱乏;二是避免與趙均用、孫德崖發生火拚,自相削弱;三是「有明基業,實肇滁陽一旅」,朱元璋早在略定遠、下滁州時已與李善長馮國用等儒士制定了以南京為根據地,取元朝而代之的總的戰略計劃,而渡江作戰則是這個大戰略的第一個重大步驟。

當時的江南不僅盛產糧食,駐守的元軍也因被群雄分割而孤立分散,有利於各個擊破。於是朱元璋便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果斷決定揮師渡江。渡江之後,他擺脫了各種制約,名義上,雖仍臣屬於韓林兒、劉福通,但僅僅「念林兒勢盛可依藉,乃用其年號以全軍中」而已。正是靠着宋政權的「捍蔽」,元軍主力「不能以匹馬只輪臨江左」。朱元璋在攻克南京之後,接連又佔領了安徽、江蘇、浙江的大片土地,力量迅速壯大,成為元末最重要的一支軍事力量。

毛主席眼裡「自古能軍」的兩位帝王,一位是唐太宗,另一位是誰? - 天天要聞

朱元璋

公元1360年,元末農民戰爭開始轉變為大規模的封建統一戰爭,朱元璋面臨著嚴重局面:宋政權由於主力北伐失利,在元將察罕帖木兒的進逼下,都城汴梁失守,退保安豐(今安徽壽縣),一蹶不振。若察罕帖木兒勒兵南下,宋軍不能抵禦,朱元璋很可能受到元軍的威脅。與此同時,更為嚴重的威脅來自東西兩側。雄踞長江上游的漢王陳友諒,「跨有江漢,土廣鋒銛,東南無二。矜其強大,日尋於長矛大鏃之間」。下游的吳王張士誠,「南包杭、紹,北跨通、泰」,擁有相當實力。朱元璋中居南京一帶,正處於東西兩大強敵之間。這時,陳友諒恃強,已順流而下,佔領了南京上游的九江安慶、太平等軍事重鎮,並遣使與張士誠相約為聯盟。除此之外,南方的方國珍,雖不是勁敵,卻也在狐疑觀望,以待時機。

對如此嚴重局勢,朱元璋進行了審慎的調查和分析。他首先關注的是中原戰場,但從獲得的軍事情報中斷定,由於內鬥,元軍主力還不致馬上兵臨城下。至於方國珍,志在保土,實力孱弱,遲早是「樊籠之鳥,取之如寄」。由此,他決定對南北兩面暫取守勢:北與察罕帖木兒通好,以爭取時間;南對方國珍羈縻,免得制肘。對東西兩側之敵,他認為「吳、漢者,門庭之寇,赴之宜迅」。但是,到底是先打張士誠,還是先打陳友諒,朱元璋的決策集團分歧很大。

絕大多數人認為:「張士誠,富而弱,宜先。」而劉基則認為:「友諒踞上游,且名號不正,宜先伐之。陳氏既滅,張氏為囊中物耳。」朱元璋在反覆權衡利弊之後認為:「友諒剽而輕,其志驕;士誠狡而懦,其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若先攻士誠,友諒必空國而來,使我疲於應敵,事有難為;先攻友諒,士誠必不能出姑蘇一步為之援。」於是採納了劉基的意見,決計先伐陳友諒。

朱元璋的這一戰略決策,既顯示出他能在極其複雜的形勢中駕馭戰爭全局的軍事才能, 更顯示出他敢於以弱勝強的大無畏膽略。當時的陳友諒,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從戰略地 位上,都處於絕對優勢。而朱元璋的許多將士懾於陳軍強盛,懼怕與陳軍作戰,甚至連主要謀士李善長聽到朱元璋要誘使陳友諒速來時,也驚慌失措地問:「方憂寇來,何為誘致之?」

朱元璋胸有成竹,一面「遣使齎書偽降約為內應」,誘敵深入;一面派大將胡大海率精兵直搗敵後。而陳友諒竟縱身跳進了朱元璋設下的陷阱,使朱元璋在龍灣痛快淋漓地全殲其主力。龍灣戰役不但打敗了陳友諒,也大大震懾了張士誠。此後,朱元璋與陳友諒的幾次大戰,張士誠始終按兵不動。尤其是鄱陽湖大決戰,朱元璋傾國而出,南京幾成空城,甚至連朱元璋自己也不無後顧之憂,大戰正酣之際便派大將徐達還鎮南京。而張士誠仍龜縮在姑蘇城內不敢出援陳友諒。朱元璋先打陳友諒的戰略決策,打破了吳、漢建立軍事聯盟的可能性,從而使自己擺脫了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軍事危機,並最終將他們各個擊破。

展示朱元璋非凡軍事才能的另一戰例是北伐戰爭。北伐戰爭表現了他在重大勝利面前仍然能保持清醒頭腦,冷靜應對。

朱元璋在削平陳友諒、張士誠之後,公元1367年10月,決計北伐。由於接連的勝利,讓不少將領產生了輕敵情緒。在研究北伐進軍路線的軍事會議上,許多人主張「直搗元都」。朱元璋鑒於「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屯兵于堅城之下,饋餉不足,援兵四集,非我利也」,力排眾議,果斷地提出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全局在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其都」。北伐戰爭正是按照朱元璋的這一戰略安排取得了勝利,從出師北伐到克元大都僅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朱元璋在總結北伐戰爭的經驗時曾說:「士不可以恃廣,人不可以恃眾,朕從起兵以來,與諸豪傑相角逐,每臨小敵亦如大敵,故能致勝。」

毛主席眼裡「自古能軍」的兩位帝王,一位是唐太宗,另一位是誰? - 天天要聞

朱元璋的軍事思想也存一些瑕疵,突出的一點是他泥古不化,固守着古代兵法中所謂「窮寇勿追」的教條,以致多次貽誤戰機,縱虎歸山,導致了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

朱元璋北伐戰爭的戰略雖然是正確的,但「窮寇勿追」的教條仍然造成了重大失誤。北伐軍平齊、魯,掃河、洛之後,征虜大將軍徐達已料定元順帝必棄大都而北竄,並提醒朱元璋:「師進而彼北奔,不窮跡之,將為異日憂。」但朱元璋卻反駁說:「元運替矣,彼且自澌盡,何煩我窮兵為。」命徐達「出塞之後,固守疆圉,防其侵軼可也」。其結果,元順帝北竄後,仍然保存着完整的政治、軍事機構,因此得以在塞北重新組織力量,不斷大規模南侵,成為明初的最大禍患,迫使朱元璋在建國後整整二十中不得不屢次興師動眾,與其交戰,人力、財力上的損失是慘重的。

假使朱元璋當初能決計除惡務盡,犁庭掃穴,一舉摧毀元朝的官僚機器和軍事力量,何來二十年之後患?

毛主席一貫主張「宜將剩勇追窮寇」,他評價朱元璋的軍事才能「次」於李世民,就暗含着對他固守「窮寇勿追」的軍事教條等失誤的委婉批評。

毛主席對朱元璋的經歷研究得非常仔細,甚至一些歷史細節也不放過。當他讀到《明史》中講元至正二十四年春,朱元璋在即吳王位後親自率兵征伐武昌,一舉蕩平漢、沔、荊、岳等地區的記錄時,揮筆批道:

「不令諸子孫統兵作戰,失策。」

在毛主席看來,朱元璋應該讓諸子孫也在槍林劍叢中經受鍛煉,不能讓他們坐享其成。在這方面,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毛主席遠遠超越了封建帝王朱元璋——他將自己的愛子毛岸英送上了抗美援朝戰場,竟至壯烈犧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苦澀的荒唐 - 天天要聞

苦澀的荒唐

文革後期的73年,小學四年級時一個班級搞了一場隨堂批判會,校長都來參加了,因為校長聽說這個民辦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強的,讓「啞巴」都開口說了話。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 天天要聞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光緒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飄着細雨。軍機大臣瞿鴻禨捧着一疊奏摺疾步穿過宮門,卻在養心殿前聽見瓷器碎裂的脆響。殿內,慈禧太后正凝視着刑部呈報的"杖斃逆犯沈藎事畢"奏本,指尖深深掐進黃綾錦墊。 這個令帝國最高統治者震
送別!楊林德教授逝世 - 天天要聞

送別!楊林德教授逝世

據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我會第四屆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楊林德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3日11時3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楊林德教授在岩石力學與地下工程研究方面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並為推動我國岩石力學學科發展、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
五萬孫劉聯軍如何燒穿八十萬曹軍? - 天天要聞

五萬孫劉聯軍如何燒穿八十萬曹軍?

公元 208 年冬,長江赤壁的江面上飄着細雪。周瑜站在樓船甲板上,望着西岸曹軍連綿百里的營寨,手中的令旗被江風吹得獵獵作響。 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已陳兵江北,而孫劉聯軍僅有五萬,且內部主戰主和之聲吵得他太陽穴突突直跳。更讓他心驚的是,曹軍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