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的角度去出發來看的話,清朝通過《尼布楚條約》實際上統治了吉林、黑龍江以及外興安嶺以南的廣大疆域,簡直就是贏得完美。但封建時代其實並不是停滯不前的。東亞是地球上的「天選之地」。秦制度成形以後的中國曆朝歷代就遵循着一個「馬太效應」。體量越來越龐大是歷史大趨勢,後來者若對於前朝沒有開拓性成就,那就是一種原罪。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清朝《尼布楚條約》的話,當年的中俄雙方到底誰吃虧了呢?
中俄雙方劃界的底線
尼布楚條約是後世中俄雙方都以為的一個不平等條約。因為雙方民眾對於條約之中規定的國界面積都認為是自己吃虧了。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是中國在同等國力對戰情況之下和俄國交戰之後勝利簽訂的條約,所以基於這種認識之下,《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平等條約,從這種觀點上來看,鑒別平等和不平等的標準似乎變成了國家之間的地位和是否被脅迫而簽訂,但「平等與不平等」的原則難道不應該是國家民族利益是否受損嗎?
康熙皇帝和索額圖等清政府中樞君臣實際上就已經代表了當時的中國,對於尼布楚城的這次對俄談判到底應該如何進行。他給出了三個方案,這三個方案深刻的影響了後世清朝東北地區的邊界線。最優方案是「以西伯利亞葉尼塞河為界線」;其次方案則是:「以貝加爾湖和勒拿河為界線,貝加爾湖和勒拿河雙方共有之界河湖」;最次的方案就是以尼布楚城作為界限。後來的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但俄方的底線和為什麼這樣是大家不知道的。
不知道是不是心有靈犀,俄國方面號稱是一代雄主的「彼得大帝」給使者制定的也是三個國界劃分方案。最優方案當然是以「黑龍江為界,黑龍江以北屬於俄國,以南則屬於中國」;其次方案則是「以布列亞河為界佔據黑龍江中上游之地,中國保有庫頁島和伯力海參崴等地」;最差的打算則是以外興安嶺的南部山脈走向為界。
從中國和俄國雙方的劃分國界方案之中就可以知道,當時中俄雙方其實都是有冒險的心態,沒有自己絕對的底氣。大家都有一種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的狀態。康熙皇帝的國界方案甚至直接劃分到了中西伯利亞地區,要知道女真人之中即使最為蠻荒的野人女真也沒有放牧到那個地區,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敢的。至於彼得大帝則是更狠,西伯利亞已經 被他視為囊中之物,難道就憑几千人的探險隊嗎?
平等觀之中的尼布楚條約
為什麼說中俄雙方有了這樣的國界劃分底線方案,當年還會談判成那個樣子。實際上就是中國面對的世界形勢太過於複雜了,有一種說法中國自明末清初就已經邁入近代化了,只不過世人都不自知而已。現代中國史學觀點之中絕大部分的專家都將《尼布楚條約》看成是中俄雙方的一份平等條約,那這冠冕堂皇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
很多人將《尼布楚條約》看成是中俄雙方的一份平等條約,實際上是以中英之間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的《香港條約》作為基礎的。鴉片戰爭之中中國戰敗,背叛屈辱求和,接受英國人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的要求,這當然是一種不平等條約,國人深以此為奇恥大辱。那當年的尼布楚條約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條件呢?
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的中國和俄國雙方也在雅克薩城連續爆發了兩次戰爭,這兩次戰爭都是以中國勝利而告終。尼布楚條約簽訂的大背景是中國沒有戰敗,既然沒有戰敗這一說法,那也就無所謂被迫屈辱求和了。而且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中國方面也沒有屈辱的支付「大量賠款」。至於之割地這個說法有待商議,是條約之中鑒定平等與否的最大標準。
康熙皇帝代表大臣索額圖是自願和俄國方面締結這個條約的。割讓土地方面的認識是沒有的,因為西伯利亞這個地方被認為是明清以來就從未實際控制過的。無論是初期還是末年,這都是一塊無主之地,而且平等觀之中認為《尼布楚條約》解決了東北問題,保證了清朝對西北准格爾用兵,從而安定了兩線,使得中華大地轉危為安,並且從這個條約簽訂後,東北邊疆相安無事一百多年,所以尼布楚條約應當是平等條約,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再議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之中最大的爭論實際上就是北方疆土的問題。一般的史學觀點之中認為那一片土地既不是中國實控,也不是俄國實控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去看問題的話,我們會發現俄國人從尼布楚條約之中獲得了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雖然在前工業時代作用不是很大,但一個國家的終極上限是是什麼,大家真的清楚嗎?一個國家的終極上限是國土。現代國家早就失去了古代隨意擴張的機會,所以現代國家上限有多高看得是國土面積有多寬。
尼布楚條約之中使得本來無主之地之中的廣大西伯利亞被俄國人得到了,所以到100多年才有了俄國的世紀大爆發,中國在清朝康熙這群人的指揮之下徹底失去了這塊土地,所以到後面迎來的是猥瑣不前,一步步在沉淪之中走向了衰落乃至於滅亡。這種歷史宏大觀點支撐之下的尼布楚條約是一種不平等條約,覺得中國損失比俄方大太多了,所以康熙割讓國土是開了清朝皇帝之先河。
對於尼布楚條約是否平等的第二種觀點是「中俄雙方瓜分了蒙古的土地」。本着自由討論的原則,不知道這種觀點的理由到底是從何處而來,但從游牧民族蒙古人明末清初的狀態來說,西伯利亞全境雖然不是他們固定駐守軍隊和治理的地方,可蒙古人從匈奴時代就已經開始在貝加爾湖甚至更北方的地面上游牧。從游牧地帶的劃分和蒙古人2000多年以來的遷徙歷史來看,西伯利亞大部分地方的確是屬於當時蒙古人和各種韃靼人的。
到了17世紀之後,蒙古人在明朝和後金的強力打擊之下開始衰落,是那種不再崛起的衰落,因為熱武器的出現使得蒙古人變得能歌善舞。更後面一點清朝方面在蒙古實行的滿蒙一家政策更使得蒙古歸心,長期的聯姻將蒙古納入到了自己的麾下,可蒙古終究是相當廣大的。元朝和四大汗國即使滅亡幾百年之後,那種餘威和蒙古後裔在中亞北亞各地的生存依舊堅如磐石。
當世和後世的尼布楚比較
貝加爾湖和更北方的中西伯利亞實際上是喀爾喀蒙古的游牧區域,因為打不過准格爾蒙古才被迫南遷。《尼布楚條約》分析觀之中的一種機靈觀點就是認為清朝和俄國雙方簽訂和約是一種瓜分行為,既不是割中國之地,也不是損害俄國之利,而是雙方在打過幾戰後知道對方的實力情況之下,知道都奈何不了雙方,然後對北方西伯利亞蒙古游牧地帶的一次瓜分行為,基於這種觀點去看的話,尼布楚條約的確是平等的,但事實和大多數人真的是這樣認為的嗎?
當世去看清朝和俄國締結的尼布楚條約的話,的確會出現好像是拿着蒙古人游牧地區換取平安的意思在裏面,但歷史之中有不有看問題更加長遠的人呢?這種人其實是存在的,清朝時代的索額圖和佟國綱雖然帶着康熙的方案,但他們都為後世中國留下了運作的範疇,索額圖曾經提出葉尼遜河作為界限,而之後俄國人雖然同意簽訂條約,但也是因為黑海戰事緊急而不得已為之。中俄雙方都有自己急切的軍事問題需要解決。
後面尼布楚條約之中就提出了以尼布楚城和外興安嶺作為界限,外興安嶺的北方是俄國土,而南部則是中國土地。但索額圖等清朝大臣實際上對於外興安嶺根本就未涉足。外興安嶺山脈的走向分為多少段這其實都是一筆糊塗賬。俄國人在這方面耍了一個小心思,自己默認為外興安嶺南方就是直接向南的大小興安嶺等地。
可實際上外興安嶺的走向一直都是分為南北兩支的,若是以外興安嶺作為界限的話,那中國當時的國土面積其實就還真的有待商議,以為外興安嶺北支的那一脈山脈一直到達了北冰洋,若是這些地方一直都是清朝和後世中國所有,真不知道以中國超凡布局和經濟發展模式,東北的經濟都要騰飛到什麼樣子,可惜的是當時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糊塗賬本來在後世還有收復的可能,可後世比起清初更加的無能,就直接導致了外興安嶺爭議地區的失去。
結語
《尼布楚》條約的問題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要說這是一份平等條約的話,那失去的國土又該怎麼算呢?可要是說這是一份不平等條約的 話,那對於康乾盛世來說好像又是一份極大的污點了。只能說以清朝時代人的世界觀和康熙君臣就只能看到這一步了。現在看當時當然可以看到更遠,但卻已經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