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身上有很多標籤,他是精忠報國的英雄、百戰名將、千古奇冤的受害者等等。一開始,大部分人把罪惡的源頭指向秦檜,後來又把懦弱、陰險的宋高宗拉出來吊打。總之,岳飛是個被動者。
然而事實上,岳飛39年短暫的人生,始終是一個突圍的過程,並且把突圍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勇敢與無畏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少年時代,作為農家子弟,岳飛雖家貧但好學,並且非常重義。父親曾感慨地說:「倘若你可以被時局所用,當可殉國死義。」
在岳飛當兵之後,恩師宗澤十分看好他,宗澤拿出宋太祖當年的兵法陣圖,要他好好學習,做一名軍事主將。可岳飛卻告訴宗澤,他不用陣法,他用兵的訣竅只存乎一心之間。這看似玄妙的背後是岳飛獨立人格的體現。
此時的大宋一片狼藉,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登基,是為高宗,準備在江南安度餘生,至於「北狩」的父兄,那以後再說吧,反正也沒有多少感情。可是岳飛的思想還沒有「與時俱進」,他就是在此時大張旗鼓,展開了自己的突圍行動。
初入仕途,他給高宗寫了一封《上皇帝書》。文章激情四溢,豪情萬丈,但卻讓高宗大為光火。只要聽到有人說要接回父兄,奪他的皇位,高宗就生氣,於是他掄起棒子收拾了岳飛一頓。
在新鄉打仗,因為和王彥意見不合,岳飛私自離開軍隊,投奔了宗澤。多年後,又因和張浚為部隊歸屬問題大吵一架,隨後岳飛給高宗寫了一封辭職信,回鄉給母親守孝去了。
很多人都說岳飛的性格也有一部分原因,說他不懂得揣摩高宗的心思,非要把前兩任皇帝迎回來。因此,他當然沒有好果子吃。其實這只是表象。岳飛之所以如此,是出於內心的道統堅持。
大家稍加對比後就會發現,岳飛似乎是在「抄襲」前輩。北宋時期,宋太宗被寇準懟過;真宗被寇準劫持過;而仁宗,更是誰都可以批評他。從某種意義上說,岳飛的直來直去,他的前輩們都做過。
只可惜,在國家分崩離析的同時,文化也悄然發生着變化,自從高宗下令對擅自上書的文人處以死刑後,讀書人已失去當初的地位。緊隨其後,儒學道統也日漸式微。
可讓人想不到的是,岳飛這個武夫他主動繼承了道統真諦。見迎不回二聖,他又向高宗建議早點確立太子。高宗看到奏摺,臉色立馬就變了。好嘛,岳飛你是橫豎看我當這個皇帝不順眼了。
很明顯,岳飛把自己放在了一個稱職的文臣位置,可他沒有意識到,朝廷變了,皇帝也變了,昔日那些同僚早已投身到機會主義者的陣營里。只有他還在堅持。
直到最後被投進大牢,他都不願逢迎為自己辯護,並在秦檜等人炮製的「供狀」上,寫下了「天日昭昭!」四個大字,表達他對蒙冤受誣的無比憤慨。
一代英傑岳飛就這樣隕落了,他艱難突圍了一輩子,卻終究敗給了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