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68年6月,我國的航天事業還在持續不斷地發展當中,科研人員地忙碌科研工作當中。
他們傾盡畢生所學,為國家航天事業的未來而努力。
這天科研人員一如往常地開展工作,作為研究所所長的姚桐斌也一直在忙碌。
然而等到姚桐斌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一群年輕人攔住了姚桐斌的去路,不由分說就開始毆打他。
姚桐斌一直在勸誡年輕人冷靜下來,但群情激奮的年輕人根本不聽任何解釋,他們拿出鋼管朝着姚桐斌的頭部襲去,顯然是要置他於死地。
等到暴徒們離開後,小巷只剩下倒在血泊中的姚桐斌,等到路人發現時他早已深度昏迷。
因為流血過多,姚桐斌最終搶救無效去世,去世時不過才46歲,這件事甚至震驚了周總理。
姚桐斌作為我國兩彈一星元勛,為祖國科研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早年在國外留學,在50年代得知國家需要科研人才,義無反顧地回國投入到國家航天事業的建設中。
一個優秀科研人員的培養,往往需要傾注十幾二十年,正處於黃金年齡的姚桐斌居然被暴徒打死,實在是令人痛心。
而那些暴徒甚至在他死後十多年才被制裁,他們終將為暴行付出代價,但優秀的科研人員卻再也回不來了。
艱難求學,公派留學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出生在江蘇省無錫黃土塘鎮,他的祖籍是安徽休寧。
他的父親在那個混亂的年代為了謀求生機,居家搬遷到江蘇無錫的小鎮。
那時,姚父靠着糧食生意保障了一家子生活,還送了姚桐斌上了學。
12歲那年,姚桐斌憑藉優秀的成績考上了無錫縣立初級中學,在他上完初一後,他的家中卻再拿不出學費了。
懂事的姚桐斌不想為難父親,他選擇了輟學去做一些小生意賺錢。
他每日在街上賣香煙、火柴等雜貨,兼帶着打多項零工,即使是最惡劣的天氣也堅持要去打工。
他想靠着自己的努力賺取學費,輟學的兩年來他從沒放棄過汲取知識,只要錢攢夠了他一定要重返課堂。
1937年姚桐斌帶着辛苦攢下的積蓄,輾轉來到了江西吉安國立中學,在這裡他重拾筆墨繼續讀書生涯。
經過幾年的寒窗苦讀,他在江西高中生會考中拿到了全省第一的成績,這個成績為他換來了一大筆獎學金。
拿到這筆錢後他大學學費就有着落了,他參加了多所大學的入學考試,因為成績太過優秀同時被7所大學錄取。
最後他選擇了西南交通大學,四年大學生涯結束後,他更是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
1945年他進入到國民政府經濟部礦冶研究所,成為一名助理研究員,他開始從事起科研工作。
但那時我國的科研事業還處於起步階段,在很多方面都處於一片空白的狀態。
為了能更好地進行科研工作,姚桐斌一直在籌備出過留學,畢竟「師夷長技以制夷」。
他每日白天從事研究工作,回家後便開始為留學做準備,日復一日不畏艱辛。
1946年10月,姚桐斌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他被錄取為公費留學生。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出國留學的費用十分龐大,光是一張船票他都負擔不起,現在能夠公費留學無疑能省下一大筆錢。
1947年10月,姚桐斌開始了留學之旅,他來到了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工業冶金系碩士學位。
學術研究是十分辛勞的,但他卻彷彿不知疲憊,做出的成績也遠超他人,他的努力讓導師刮目相看,這個中國學子的確是個好苗子。
等到研究生畢業後,他又開始攻讀博士,1951年他獲得了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博士學位。
之後他在英國參加了多項學術研究,成為了行業里最閃亮的一顆新星。
1954年,姚桐斌開始準備去往德國,他成為了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的一名研究員。
他開始了解德國的工業發展,觀摩德國最新的科研成果,從前學習的知識都得以付諸實踐。
兩年後,他在德國瑞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國家,等到國家需要他的時候,更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毅然回國,投身祖國航天事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便一直在積極發展各方各業,而這航天科研方面一直是重中之重。
從前國家因為處於抵禦外敵和內戰之中,即使有心也很難有精力去從事科研工作。
現在國家總算安定下來了,要想國家再不受外敵侵擾,這方面的研究必須得發展起來,可是我國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實在是太過貧瘠。
泱泱大國幾億人口中,從事科研行業的人員實在太少,而科學家更是寥寥無幾。
但是國家航天科研方面的研究不能再耽擱了,國家開始號召起那些在海外發展的科研人員們,希望他們能回到祖國的懷抱,投入到建設國家的行列當中。
1957年,正在德國姚桐斌接收到了這一消息。
那時他已經在聯邦德國冶金廠實習,開始對德國的科學技術、工業生產情況進行調查研究。
當得知國家正在號召科研人才回國時,他當即便選擇了請辭,但德國方面不願錯過這個人才。
他們多次挽留姚桐斌,開出了極其誘人的條件,想要將他留為己用。
在他們看來德國有更好的科研環境、更好的待遇,姚桐斌沒有理由會拒絕。
但他們不懂中國人骨子裡的情懷,即使走了上萬里,但那顆心依然時時牽掛着國家。
姚桐斌拒絕了德國開出的各種優待,在1957年9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也正式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在分配工作前的幾個月,他好好遊覽了闊別了十年的祖國。
從前他離開時國家還處於混亂之際,沒想到新中國成立不過八九年,就發展的如此迅速。
國家正處於朝氣蓬勃的階段,人民身上也充滿了幹勁,大街上人潮湧動,他們臉上笑容洋溢再無舊時代的灰頭土臉。
1958年1月,姚桐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當時的科研環境實在是太差,航天方面更是一片空白。
但自送姚桐斌來了後,他開始積極帶領其他人員到處尋找合適的材料,天南地北到處跑。
他一個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才,為了尋找材料,每次到一個城市就開始翻起當地的垃圾場。
這讓垃圾站的人員十分不解,還以為眼前的青年才俊是受了什麼刺激,才會和他們來搶垃圾。
1960年我國的航天材料研究室,擴建為航天材料研究所,而姚桐斌當仁不讓成為了所長。
他多次根據自身掌握的經驗制定了研究方向,他按照材料要先行,鑄大國重器的要求,安排工作人員全面研究航天材料方面的難題。
那時姚桐斌早已成家,膝下還有三個可愛的女兒,但因為忙碌於航天事業他很少有回家的時候。
他每天都撲在航天材料研究上,即使偶爾回家也是拿着材料查看到深夜,很少有時間陪伴女兒們。
他的妻子彭潔清也十分體諒丈夫的艱辛,彭潔清一人照料三個女兒,從不讓他插手家庭瑣事。
姚桐斌帶領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研究,終於研究出了航天事業中最為重要的材料「高溫釺焊合金」。
後續研究所在姚桐斌的帶領下,展開了500多項課題的研究,研製出了國產一號及二號錳基釺料。
他還曾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製造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這麼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在工作上盡心儘力,而生活作風上一直保持着艱苦樸素。
他日常着裝總是那麼幾件衣服來回穿,只有出席重要場合時,才會拿出從前在國外購置的正裝。
每個月的工資下來,他先是將生活費拿給妻子,而剩下的則全部用來資助自己帶的貧困學生。
他十分注重培養人才,他知道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下一代。
姚桐斌用自身本領成為了研究所所有工作人員的表率,他們都願意跟這位所長一起攻克難題,壯大航天事業。
然而他們怎麼也想不到,敬愛的所長會死於暴徒的手中。
被暴徒襲擊,英才逝世
1968年6月8日,姚桐斌一如往常在研究所內工作。
這天他難得準時下班,他答應了妻子要回家陪三個女兒吃飯。
然而等走到一處巷子時,他被幾個面露狠戾的年輕人攔住了去路,這幾個年輕人此前曾多次攔住姚桐斌,對他進行單方面的毆打。
這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為國家科研做貢獻的科學家竟然會被毆打?
但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姚桐斌的文化人身份,留學經歷都成為了別有用心之人眼中的錯處。
這些年輕人無視姚桐斌對科研工作的奉獻,之前好幾次都對姚桐斌拳腳相加。
姚桐斌每日都忙於科研工作,自覺行得正坐得端,他想總有一天這些年輕人會醒悟,但卻沒等到那一天的到來。
幾個暴徒再次對姚桐斌拳打腳踢之後,彷彿還覺得不解恨,他們拿起了準備好的鋼管暴打姚桐斌。
隨着暴徒們揚長而去,巷子里鮮血淋漓的姚桐斌的生命正在不斷流逝。
他多想回家陪家人吃頓飯,再繼續為祖國的航天科研事業作貢獻,但卻再沒有機會了。
姚桐斌的妻子彭潔清一直在家中等丈夫回來吃飯,但直到飯菜涼透了都不見丈夫的身影。
她以為丈夫又在沒日沒夜地加班,正準備安排女兒們先吃飯時,門口傳來了猛烈的拍門聲。
從鄰居的口中彭潔清得知丈夫在回家的路上遇襲了,她當即將女兒託付給鄰居照看,但等到了醫院看到的卻是丈夫的遺體。
彭潔清為丈夫的枉死痛哭不已,她失去了丈夫,女兒們失去了父親,而國家更是痛失了一位人才。
等到冷靜下來後,彭潔清決定為丈夫討回一個公道,她將丈夫的死因和事情經過都寫在了一封信里,這封信經過多方輾轉來到了周總理手裡。
周總理看完信件後為姚桐斌的死扼腕嘆息,他要求徹查這件事,必須得給姚家人一個交待。
但那時時局複雜,暴徒在得知事情嚴重後更是逃之夭夭,很長一段時間內兇手都並未伏法。
彭潔清卻不肯放棄,堅持要為丈夫討回公道,她一面撫養女兒長大一面不斷寫信申訴。
直到1976年動蕩的時局已經過去,彭潔清更為積極地為姚桐斌枉死的事不斷奔走。
這一次正義終於來到了,中央經過多方調查終於將兇手抓捕歸案。
兇手對當年的罪行供認不諱,他們當年因為無知殘忍殺害姚桐斌,漠視人命罔顧法律,還對國家的科研發展也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北京市中級法院對兇手作出了判決,對主犯於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從犯高某被判有期徒刑12年。
彭潔清終於為亡夫姚桐斌伸張了正義,後續女兒在也她的培養下長大成才。
姚桐斌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國家將他追封為革命烈士,更是在1999年追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姚桐斌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他醉心於科研工作,在國外留學多年本已小有成就。
但在國家需要他的時候,決然放棄了國外的一切,回到了建設祖國航天事業的行列當中。
在那個年代,航天事業本可以在他的帶領更上一層樓,但因為意外英年早逝,他璀璨的一生戛然而止。
要不是他從前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國的航天事業也不好發展得這麼迅速。
如今雖然他已逝去多年,但他的成就和為航天事業付出的貢獻,一直銘記在我們心中。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他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