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鄧公依照中央指示來蘭州視察我國的「絕密工程」,正是我國的原子彈研究工作,在極其缺乏物資和知識儲備的年代,我們卻硬是靠着堅定的意志力成功研製出了原子彈。
這離不開眾多新中國科學家的努力,而鄧小平在視察原子彈生產和研究的工作室時候,意外發現了一個婦女,鄧公錯愕地說道:「你怎麼會在這裡?」
鄧小平曾多次外出視察
這名婦女其實是從美國歸來的偉大物理科學家——王承書,她對新中國物理學和核能研究的貢獻極大,下面要說的正是王承書的故事。
物理天賦異稟的王承書
1912年王承書出生在上海一個條件比較優越的家庭,父母都受到新思想的啟蒙,所以對王承書的教育也是寬容自由的。不同於其他「大小姐」的愛好,王承書偏偏喜歡數學和物理這些男孩子才喜歡的東西。
王承書很喜歡數學和物理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女子讀書是十分不容易的,但王承書還是憑藉自己的能力在1930年成功考上了燕京大學物理系,雖然因病休學了兩年,但這也絲毫掩蓋不住她的物理天賦。
此時僅僅18歲的王承書是班級里唯一的女孩子,4年後王承書順利畢業。兩年後又考取了燕京大學物理學的碩士,在這之後她就留在母校任教。並且嫁給了同樣是高學歷的海歸留學生張文裕。
王承書曾在燕京大學讀書
不過好景不長,王承書僅僅在母校教了一年的書,抗日戰爭便已經全面爆發。抗戰爆發後王承書和丈夫不得不輾轉全國各地避難,夫妻兩個都覺得此時留在國內,已經無法挽救危亡的祖國,只有去國外深造,學他國之長,才能回來改造拯救祖國。
但二人實在是囊中羞澀,雖然王承書也算得上是富家小姐。但是當年留學這種事情,若不是巨富之家,是不可能供得起的,於是王承書寫信給美國的巴爾博獎學金基金會。終於在1941年基金會給了王承書回應,表示願意資助她留學。
王承書與丈夫的合影
同年王承書和丈夫赴美留學,王承書也成功在幾年後獲得了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留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擔任研究員。
在這期間她發現《非均勻氣體的數學理論》中的錯誤並且指正,還發表了求解玻爾茲曼方程的本徵值的理論。這些理論在當時都很是先進。
王承書在物理方面非常有天分
王承書和丈夫艱辛的回國之路
王承書和丈夫學成並在美國任教不久後新中國就已經建立,十分愛國戀家的兩個人也終於迎來了報效祖國的機會。在新中國剛剛宣布成立時,王承書就將自己手上的物理資料分成三百多個包裹發往北京。
但美國豈能讓這兩位他們花重金培養的人才就這麼回到中國,剛剛建國的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路線,和美國的意識形態截然對立。自然也會被美國視為敵國,王承書和丈夫剛想向美國申請回國,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
朝鮮戰場上的美軍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兩國也徹底成為刀兵相見的死對頭,美方也更不可能讓二人回到中國。因為王承書掌握了許多只有美國才有的高端技術,這樣的技術自然是不能帶到美國眼中的敵人手中去。
當時正是美國處於世界巔峰的年代,20世紀無比發達的美國更是讓很多去過的人都流連忘返。在我國許多人連鐵路是何物都不知道的時候,美國已經遍地鐵路和機場,都市中也是高樓林立。見識到這種場面的人自然是很難再回到當時顯得落後貧窮的祖國的,但王承書和丈夫卻是兩個特例。
新中國剛成立時期,美國已經很繁榮了
他們一次又一次不顧導師和朋友們的勸阻,堅定提出回到中國,最終在中國政府的斡旋下二人終於坐上回國的飛機,1956年王承書夫婦從美國回國,踏上了闊別15年的祖國大地。
回國後的王承書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投身於研究事業和教育事業。在中國科學院做物理研究的同時繼續在北京大學任教,此時的工作也算比較清閑。但王承書人生中的大轉彎又要到來了。
王承書在講解知識
「銷聲匿跡」的王承書
1958年中蘇關係開始惡化,蘇聯不斷的想通過軍事來控制中國的行為被我方所不忍。我國也就是在這時候認識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
那就是「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打鐵還需自身硬。」於是我們也十分迫切的想搞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原子彈,以此來打破當時世界上其他大國的「核威脅」、「核訛詐」。
同年我國開始建設熱核聚變的實驗室,對於核領域一片空白的我國這屬實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當時研製原子彈的工作人員
錢三強親自找到海歸的王承書,並且邀請她擔任這份工作,之後王承書更是來到蘇聯學習相關的知識,次年回國開始籌備工作。
1961年中蘇關係徹底崩盤,蘇聯決定撤回援助中國建設的所有物資以及專家學者等。我國的核能研究工作此時正進行到一半,蘇聯專家帶走了幾乎所有的研究手稿,並且對我國的研究人員說:「這些數據你們靠自己一輩子都算不出來。」
錢三強曾親自邀請王承書參加核建設
但是我國人民最擅長的就是創造奇蹟,不信邪的我們硬是用算盤打出了最終的數據模型。還證明了蘇聯專家演算公式中的錯誤。王承書也正是在此時「銷聲匿跡」,開始在實踐領域研究原子彈的原材料——濃縮鈾。
這一搞就是整整3年之久,這段時間連丈夫和兒子都不知道王承書到底在幹什麼。許多物理學家的家庭在那個年代也都是這樣,家人們對他們最大的支持就是「什麼都不要問」。
工作中的王承書
1964年4月12日,鄧小平來到504廠視察工作,此時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已經進行到了最終階段。黨中央對此也極其重視,鄧小平一眼就看到了工廠中唯一一個女性。同時也認出了這位正是回國的那個女物理學家王承書。於是才有了他那驚愕一問:「你怎麼會在這裡?」
同年10月16日,伴隨着衝天的蘑菇雲和一聲巨響。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在羅布泊試爆,毛主席也盛讚王承書為新中國的「女功臣」。
鄧小平曾經視察過504廠
之後王承書又繼續投身鈾同位素的激光分離和離心分離技術上,她認為這兩項技術將是未來核技術的重中之重,並且成功將這兩項技術研究到了可以應用的階段。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和事業。她對國家貢獻了多少就對家人虧欠了多少,但她還是義無反顧的舍小家為大家。
王承書女士的全身照
在美國的時候她義無反顧放棄了優渥的生活回國,回到祖國後又離開自己的家庭為國奮鬥,這樣一位偉大的女物理學家值得我們所有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