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隨楓
字數:4482,閱讀時間:約12分鐘
編者按:在幾百年前的14到19世紀,曾有一場漫長嚴酷的寒冷期籠罩了全球。而在上上一次的寒冷期降臨時,東西方的兩大帝國,羅馬與漢朝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人類文明經過一千年的發展之後,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最近的一次小冰期直接導致了明清易代和歐洲的動蕩。本文就來說說最近一次小冰期的歷史。
▲小冰期時期歐洲的災難畫作
小冰期中的明朝
學界普遍認同的小冰期開始時期為14世紀,一直持續到19世紀後半期,時長足有500餘年。不過小冰期並不是一個持續穩定變冷的寒冷化時期,而是一個溫度不停波動,極端氣候頻發的時期,就平均溫度而言,小冰期的溫度並沒有比現在低多少,而中世紀溫暖期反倒是比現在要高3℃。小冰期的毀滅性力量,在於它最寒冷的幾個時期與極端的氣候環境,而在不同的地區,寒冷的日期和極端氣候的頻率又不盡相同。
在東亞,小冰期的影響十分明顯。1332年,黃河發生了淹死700萬人的大洪災,之後過了兩年,湖北又爆發了鼠疫,其後戰亂頻發,整個中國有數千萬人死於非命,這直接摧毀了元朝。
▲明朝開朝皇帝朱元璋
當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明朝時,儘管全球正經歷小冰期,但中華大地仍然獲賜一個稍暖的時期,而這溫暖化的時期一直持續到15世紀30年代。在這個時期,江南地區的水稻產量大增,一年兩熟為常態,許多年份里甚至出現一年三熟的大豐收。
在洪武和永樂的勵精圖治之下,明朝大力墾荒屯田,再輔以溫暖穩定的氣候,整個中國的糧食產出都十分可觀,朱元璋曾得意地說:「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百姓不費一粒米。」除了陝甘寧地區在1369~1373年出現過饑荒外,明初50年幾乎不見饑荒。
▲《南都繁會圖》,描繪了南京的繁榮景象,作於1520年左右
然而好天氣轉瞬即逝。自進入15世紀,華夏各地開始降溫,其平均氣溫比現在低了0.7℃,嚴寒程度,使得渤海、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都出現常年結冰的現象,其中渤海的冰層厚度甚至最厚能達到九米。
除了降溫,極端的雨水分配也給農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傷。在15世紀,黃河決口了數十次,又斷流了數十次,長江中下游的支流也時常斷流,使得百姓無水可用。
受這般氣候影響,江南地區的水稻從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變為一年一熟。明朝北部的農耕區也因寒冷在往南退縮,從前設在黃河以北的屯田衛所,現在退後到河套平原以南,蒙古人也趁此機會直入陰山之內。
▲明朝北境的衛所位置也隨農牧交錯帶的變化而變化
如此惡劣的氣候變化,使得明朝的國庫收入驟減。1419~1421年全國田賦實際徵收額度為2253.38萬石,平均每年751萬石,這個數字連洪武末年的1/3都夠不到。在之後的時間裏,情況越來越艱難,屯田兵因入不敷出,逃離衛所的愈來愈多,原本洪武年間能自食其力,還給中央輸出貢賦的北方衛所,到15世紀已必須從內地運糧。
糧食產量的下降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饑荒。在15世紀,出現了三次持續數年,影響深廣的大饑荒,分別是1434~1445年,1460~1470年,1484~1489年三個時期。「自春夏以來,風勁砂飛,所種田苗,秋成無望......平涼以西赤地千里」是當時糧食歉收的寫照。
不過很快,進入到16世紀後,新的溫暖期給明朝帶來了又一次恩惠。
在1500~1570年之間的70年里,平均氣溫比上個世紀提高了0.8℃,三季稻重新登上歷史舞台,各地屯田衛所也再度興盛。
嘉靖年間的奏議這般形容當時的情況:「耕者黍麥蓋藏,牧者牛羊被野,人得樂生,和氣上達。」嘉靖十九年(1540),寧夏五衛的屯田面積有1.48萬餘頃,到嘉靖三十三年(1554),竟增長到超過13萬頃。不僅舊有屯田發展起來,蒙古人也開始農耕了起來,嘉靖二十六年(1547),俺答汗「備外臣朝請,請甌脫耕具及犁樓、種子,因歸耕。」
▲曾經叱吒歐亞大陸的蒙古人
在度過這最後的溫暖期後,東亞開始了長達130年的漫長寒冷期,就在這段時間內,明朝走向了終結。
嘉靖年間,正定地區畝產量可達1石,到萬曆年間時卻不足5斗,廣東潮陽地區在1596年畝產為3.8石,到1635年已減少至2.5石。當時的農書作者張履祥言:「十年之耕不得五年之獲。」
極端氣候在這個時候也頻繁爆發。《豫變紀略》中記載,河南「崇禎三年(1630年)旱;四年,旱;五年,大旱;六年,鄭州大水,黃河冰堅如石;七年,夏旱蝗;八年,夏旱蝗;九年,夏旱蝗......」這份記錄一直持續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極端天氣都有記錄,而河南不是孤例,當時中國各個地區都連年遭遇災害,旱災、水災、蝗災、人相食的記錄數不勝數。
也是因為氣候的轉寒,位於東北的女真人也無法承受糧食的減產。努爾哈赤未起兵前,女真人就已經出現了糧食危機。這裡氣候原本就比南方寒冷,作物生長時間很短,極端氣候又使得原本就不多的糧食產出化為烏有,使得當時隨處都能看到討飯的女真人,在1627年,女真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情況。而努爾哈赤的方法就是從明、朝鮮處掠奪,於是開啟了與明二十餘年的戰爭。
▲努爾哈赤畫像
這一次,大明並沒有熬過去,連年的天災,全國各地的起義叛亂,後金與日俱增的軍事壓力,使得原本就已不堪重負的大明最終走向終點。
小冰期中的歐洲
與東亞一樣,在14世紀時,歐洲遭受小冰期的嚴重打擊,饑荒、瘟疫將歐洲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但從1350年的災害到1570年之間,歐洲忍受的磨難就比明朝小很多,只是在1430年到1440年之間爆發過一場大饑荒,當時法國有300座農村變為荒村,可在那之後,法國很長的時間裏沒再出現過糧食短缺。
▲曾經肆虐歐洲的黑死病,消滅了全歐三分之一的人口
真正的嚴寒是從1570年開始的。在這個時期,氣溫比現在低1℃,氣候更加寒冷,冬季更加漫長,作物的生長時間減少了1個月,適宜耕作的最高海拔高度下降了100~200米,從1570年到1629年,有一半的年份收成都不足以往的三分之二。
農業產出的下降直接導致了糧價抬高,各行各業都因為要給溫飽需求支付更高的代價,生活水平也因此降低了,這進一步導致社會壓力增大和社會動蕩更加劇烈,就比如女巫狩獵,突然惡劣的氣候讓農民們萬分驚恐,在迷信的驅動下,他們開始狩獵「女巫」,因為他們認為正是女巫的作祟才導致天災降臨到他們的田地上,被他們綁上火刑架的「女巫」在德法兩國就有4萬多人。
▲被認定為「女巫」的婦女通常都會被屈打成招,最後綁上火刑架烤死
社會動蕩更嚴重的後果是戰爭。據統計,在近代的歐洲,寒冷時期的平均戰爭次數要比溫暖期時多41%,損害程度也更大。發生於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就尤為殘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最為殘酷的戰爭,其死亡率是1500~1619年間的戰爭的12倍,整個德意志損失了超三分之一的人口,其中波美拉尼亞地區甚至有65%的人口消失,曾為歐陸霸主的哈布斯堡王朝在此之後一蹶不振。
▲三十年戰爭是第一次全歐大戰,其殘酷程度遠勝以往
糧食短缺造成的後果還包括瘟疫的盛行。由於缺少糧食,許多人無法攝入足夠的糧食,到了17世紀,歐洲的人均身高比中世紀暖期時低了2~4厘米。營養攝入不足導致人體免疫力的下降,病菌更容易侵入人體,在17世紀40年代,這個最糟糕的10年中,饑荒發生了11次,爆發了3場大規模瘟疫,人口直接減少了上千萬。
這次寒冷期並未在40年代就結束,一直到1700年,嚴寒依舊侵襲着歐洲,似乎是想要給歐洲各國一次致命的打擊。
▲小冰期時期,凍住的河流往往成為人們的活動場所
然而情況發生了轉變,受寒冷長期折磨的歐洲人,找到了新的出路。
改變首先發生在當時資本經濟最為繁榮的荷蘭。在17世紀以前,歐洲的糧食作物延續了古羅馬時代種植小麥的傳統,荷蘭人也不例外。當氣候轉寒,不耐寒的小麥開始減產,長期以來從事小麥貿易的荷蘭人開始頭疼了起來,為了利潤,他們拋棄了單一的小麥種植,開始嘗試各種新的作物,比如更加耐寒的蕪菁、蕎麥以及幾十年前才從美洲引進的新作物————馬鈴薯。
▲1601年歐洲人畫筆下的馬鈴薯,當時馬鈴薯還未在歐洲推廣種植
這種嘗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新作物的試種和多樣化種植,使得荷蘭人立刻就得到了穩定充足的糧食供給,甚至還能騰出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來進行貿易。
彼時正在英國進行轟轟烈烈的圈地行動的大地主,看到荷蘭人的成功之後,立刻也對其進行了效仿。
這兩個國家的農業革命,使他們安穩度過了小冰期最寒冷的歲月,而其他沒跟上腳步的國家,諸如法國、德國、愛爾蘭等都在1690s遭遇了大饑荒,法國在其中損失了超過10%的人口。
不過到了18世紀,各國都反應過來,開始進行農業革命,而這使得歐洲人口得到了更大的解放,更多的人能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投入到其他行業中,而這極大地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生。
小冰期下的清朝
明朝滅亡之後,新建立的清朝並沒有擺脫掉小冰期,實際上小冰期最嚴寒的時候是17世紀後半葉,在90年代達到了峰值,然而清朝成功挺過了這次寒冬,還開啟了康乾盛世——這其中原因是什麼?
▲乾隆時期繪製的《姑蘇繁華圖》,描繪了當時蘇州的繁華景象
不像歐洲,在17世紀時,甘薯和玉米在中國還未普及開來,直到乾隆時期,甘薯和玉米才算真正的普及,在這之前,只有甘薯在東南方地區作為救災糧食成一定規模,很顯然,這並不是清初順利挺過小冰期的原因。
清初能熬過小冰期的真正原因,在於可開墾耕地的富裕與人口的稀少。
有觀點認為,明末清初的天災和戰爭使得人口跌下1億大關,耕地拋荒率達60%,大片的土地處於待開發的狀態,清統治者也大力支持開荒行動,順治六年(1649年)頒佈《墾荒令》,康熙即位後也繼續推行各項鼓勵性墾殖政策,而這些政策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到康熙四十六年,「以閩省蕩平二十餘年,民人具已復業。」
▲徐光啟曾在北京試種甘薯,但並不成功
在這個時期,饑荒並不多見,糧價也一直在降低,直到康熙末年才再度抬升,人口也一路上漲,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已恢復到1.5億人口。這足以證明人地關係的緩和對清朝對抗小冰期起的巨大作用。
結語
縱覽全篇,可以看見,小冰期雖然意味着大規模的降溫和極端天氣的頻發,給人類社會帶來重創,但卻並非無法避開的劫數。
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文明發展之後,人類通過多樣化種植、引進耐寒作物,亦或是大量開墾未開發耕地,都解決了降溫和極端天氣帶來的糧食減產問題,進而減少隨之而來的饑荒、瘟疫、戰爭。
可以說,小冰期是一次對人類的挑戰,只要找到方法應對,終歸能渡過難關,現代的人類也面臨著越來越緊迫的氣候問題,但就像近代的前輩一樣,人類終究能解決這些問題。
參考資料:
- 《中國農業史》
- 《中國曆朝氣候變遷》
- 《中國人口發展史》
- 《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8萬年氣候變遷》
- 《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
- 《劍橋歐洲經濟史》
- 《Nature』s Mutiny:How the Little Ice Age of the Long Seventeenth Century Transformed the West and Shaped the Present》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隨楓,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