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2022年10月12日00:12:48 歷史 1060

1954年國慶前夕,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率領代表團來到了北京,開始了他對於中國的訪問,可就在這次訪問期間,赫魯曉夫提出了一個比較令人頭大的事情:讓中國派遣100萬工人前往蘇聯西伯利亞地區參加勞動和開發。

無論對於哪個國家而言,100萬都是一個巨大的人口數字,毛主席不得不仔細思索一番對策,他的答覆也是硬氣又巧妙。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建國初的「要人」博弈

很多人對赫魯曉夫這個名字都不陌生,不過1954年還屬於中蘇兩國的「蜜月期」,就算中國對蘇聯的某些提議需要保留意見,也得回應的比較委婉。

況且,在赫魯曉夫來的那一年,蘇聯還向中國提供過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這些也使得中國在基礎設施發展方面突飛猛進。

從政治上來看,斯大林一般都坐在莫斯科,很少到外面去溜達,赫魯曉夫也算是一改常態,鼓勵蘇聯從官方到民間在更加廣泛的方面和中國交流與合作。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面對這樣子的改變,毛主席對於赫魯曉夫的感受還是不錯的,因此他還說:「第一次同赫魯曉夫同志見面,還很談得來。」

然而,赫魯曉夫在這次訪華期間還鬧出了不少「惡作劇」,讓人覺得非常無厘頭。

1954年10月9日,旅大市委接到了來自北京的密電,說赫魯曉夫一行人要前往旅大訪問,接待規格都要提前安排好,確保蘇聯元首的安全。

經過了幾天的詳細安排後,10月13日旅大市委第一書記郭述申、市長宋黎等人親自來到機場迎接,距離飛機降落還有10分鐘的時候,他們去了候機坪等待。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結果,接連兩個10分鐘過去了,前來迎接的人們始終沒有找到赫魯曉夫專機的影子,大家都有點焦慮,趕緊向北京方面確認。

可北京方面的表述是:飛機早已離開首都機場,這個點應該降落在周水子機場了。

得到這樣的答覆後,負責接待的人們都嚇壞了,若是這架飛機出了事,本就虎視眈眈的美國極有可能又去煽動歪七扭八的言論。

蘇聯方面也得到了消息,他們同樣焦灼不已,不知道自己國家的元首出了什麼問題,可沒個結論,誰也不敢瞎猜測什麼。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還好,一個電話打來了,說赫魯曉夫跑到旅順口的土城子蘇軍機場降落了,原來是他在飛機抵達旅大上空後突然作出了決定,要求在土城子機場降落,這樣的臨時決定突然給土城子機場來了個「突襲」,機場不知道如何去接待這位元首,上下都亂作一團。

不知如何是好的郭述申趕緊帶人去了土城子機場,結果人家赫魯曉夫早已坐着軍用吉普車揚長而去。

來到旅大之後,赫魯曉夫也住在一家極為豪華的賓館當中,中方人員負責外圍警戒。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不得不說,無論赫魯曉夫是否睡得香甜,負責警戒的工作人員個個都緊張萬分,那會的赫魯曉夫一旦出事,那便是國際大事。

到了夜晚,有賓館的服務員急急忙忙跑來彙報,說赫魯曉夫的房間里是燈火通明,可是裏面早已沒了人,人也不知道去哪了。

負責警戒的人員也同樣沒有看到赫魯曉夫的蹤影,便連忙逐級向上彙報,公安局和市委的人也都蘇醒了過來,他們都匯聚到賓館附近,大家一起尋找赫魯曉夫。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赫魯曉夫最終被發現在一個類似於倉庫的地方,他已在一張小床上酣然入睡,也沒人能解釋他究竟是怎麼想的。

赫魯曉夫的中國之行,不僅要給警戒人員和服務人員出難題,還同樣給毛主席出了難題。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在和毛主席會面的時候,兩人的談論內容也非常寬泛,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蘇聯對新中國的經濟援助。

來到北京後,他也開始認真研究起了中國的問題,因為中國並沒有蘇聯那麼寒冷,居民的數量也比蘇聯要高很多,如何解決好就業問題,也必然會成為執政黨思考的一個主要方向。

聊着聊着,赫魯曉夫還想到了當年斯大林同志問毛主席的一個問題:「在橫渡長江後,為什麼沒有早日進攻上海?」

毛主席當時是這麼回答的:「那裡有600萬人口,早日進攻上海,就要解決好老百姓的糧食問題,當時我們還沒有那麼多糧食。」

這次,雙方談到了人口,一個「好主意」就從赫魯曉夫的腦海中蹦了出來。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他說:「我剛去了你們所說的海參崴,那裡是一個不錯的建在山岡上的海濱城市,可是,目前這座城市就是空蕩蕩的,除了我們的艦隊駐軍,人口實在是太少了,蘇聯人都不願意來,人口也比較少,和你們比較,4億人就很多了,我們可以在這方面互相支持。」

毛主席當然知道赫魯曉夫的話裡有話,聽完之後也很吃驚,他還是希望赫魯曉夫明說,於是問道:「噢,這是什麼意思?」

與會的還有周總理和劉少奇等人,他們都在等待着赫魯曉夫的回答。

只見赫魯曉夫搖頭晃腦地說道:「這件事我還沒有和蘇共主席團的成員們商量,我只是現在有了這麼一個想法,我看是可行的,這樣做也同樣能夠使得我們兩個國家能緊密聯合起來,實現共同發展。」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這句話說完,赫魯曉夫端起桌子上的茶水喝了一口,然後接著說:「我們可以從中國招募100萬名勞工開到西伯利亞地區幫忙開發森林資源,一方面可以幫助中國解決失業問題,另一方面還能推動西伯利亞的開發。」

這句話一出來,現場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比如一旁的米高揚就認為過去斯大林曾在20年前將海參崴的中國居民趕回了中國,原因也是擔心這片土地被中國化,因此,他還是持有和赫魯曉夫不一樣的想法,只是看到赫魯曉夫已經把話都說出來了,自己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

赫魯曉夫這麼想確實有他的道理,可他想得比較簡單,只是將人口當成冰冷的數字,並沒有往社會層面去思考。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赫魯曉夫的決定,需要被審慎對待

毛主席是從農村中走出來的,他率領中共歷經艱難險阻才完成了建國大業,無數老百姓好不容易熬過了那段流離失所的歲月,正為新中國的建設奉獻着,這些毛主席都是極為清楚的。

況且,當年加拿大、美國等地的不少鐵路都是華人用血汗換來的,那會中國不夠富強,遭人欺負也是無奈,如今全新的中國已經建立起來了,毛主席從社會角度思考,自然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於是,他對原本還沉溺在激動中的赫魯曉夫說:

「赫魯曉夫同志,多少年以來,西方世界一直認為中國不夠發達,是貧窮落後的,如果我們採納了你的建議,那麼我怎麼向中國人民和民主黨派去做解釋?」

「況且當年『一邊倒』的政策提出來後,民主黨派的懷疑聲音是很大的,朝鮮戰場上有幾十萬中華好兒女灑出了熱血,包括我的兒子毛岸英,如果我們又要向西伯利亞輸送100萬青壯勞動力,我們自己百廢待興的事業就會遇到困難。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聽了毛主席的解釋,赫魯曉夫的心裏一下還不是滋味,他思考的出發點確實太過於為蘇聯着想了,並沒有實際考慮到中國現狀。

也正是關於100萬勞動力的話題,讓赫魯曉夫的臉上「沒了光」,毛主席的心中同樣也有些鬱悶。

當天會談後也是有一場晚宴的,不過赫魯曉夫還是草草選擇了結束,提前回去休息了。

或許這件事讓赫魯曉夫感覺到丟了面子,在被毛主席拒絕後,他還在想像着能再想辦法推動這件事,於是,他在住地將隨行的米高揚、布爾加寧等人全部都匯聚了起來,讓大家集思廣益,都為這件事想想辦法。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可讓赫魯曉夫沒想到的是,其他人幾乎全部不贊同自己的想法,見到赫魯曉夫此時有空去仔細研究這個問題,米高揚乾脆就挑明了說。

他告訴赫魯曉夫:「俄國人畢竟是歐洲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大俄羅斯文化心理,還帶着斯拉夫人的優越感,從這樣的角度來考慮,他們也是不願意引入大量的外國勞工的。」

之後,米高揚還給赫魯曉夫分析了關於大批勞工來後的社會問題,赫魯曉夫也有點後悔向毛主席提出這個建議。

當時在現場討論的時候,毛主席似乎是看出了赫魯曉夫身邊人的想法,當然,作為一國領袖,他也得考慮當時蘇聯對中國那麼多的援助。

當年10月11日,毛主席再度見到了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這一次,毛主席則直接向赫魯曉夫挑明了:「關於向西伯利亞輸送中國勞工,我們研究後,決定同意。」

可這個時候赫魯曉夫就鬱悶了,這個建議是從他自己嘴巴里說出來的,現在充分考慮利弊後又不願意了,作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赫魯曉夫的話語代表着蘇聯,可不能隨便出爾反爾。

他也只好硬着頭皮說:「你說得對,中國人應該建設自己的國家,我們當然不想給你們製造困難,如果你們覺得這個建議會傷害到中國人民,那麼就當我們沒有提過。」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可過了一會他又覺得自己說的話真的有出爾反爾的意思了,也乾脆給自己找了個台階下:「100萬勞工來了目前也派不上用場,我們的後勤工作現在也跟不上,可以先接受20萬人。」

就這樣,周總理和布爾加寧簽訂了協議:蘇聯向中國招募20萬名勞工去西伯利亞工作。

不過,這件事最後的處理結果是:河北一個縣派去了7000名勞工遠赴蘇聯工作,沒有其他下文。

1955年夏天,來自河北的第一批1000名工人和3名管理幹部就踏上了遠赴蘇聯的漫長旅程,蘇聯將他們分配到了3個企業當中。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來到蘇聯後,蘇方還給工人們分配了大米罐頭和黃豆罐頭,當時中國勞動者還吃不慣麵包和罐頭,所以連一半都沒吃完。

從這批人的角度考慮,他們出發之前還非常憂愁,擔心去了之後生活會充滿各種不習慣和不適應,可隨着他們抵達目的地,那種不適應便煙消雲散了。

在目的地,蘇聯的黨政部門和相關企業為工人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大會,大家都對來自中國的工人們表現出了非常友好的一面,企業還很快組織他們去看電影、逛公園等,這都讓中國工人非常開心。

蘇聯相關方面更為中國工人提供了兩層的員工宿舍,並且室內配套齊全,還帶上了閱讀室。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擔心他們看不懂蘇聯文字,企業還貼心地為中國工人準備了來自中國的《人民日報》和《工人日報》等,方便他們隨時了解家鄉的情況。

這樣一來,工人們的所有問題都得到了蘇方的妥善處理。

外出的中國工人也總能代表着中國的形象,他們明白這個道理,也更加踏實肯干,以樸實和勤勞打動了不少蘇聯女工。

由於文化差異,蘇聯「女追男」的情況在那個年代就時有發生,一段段異國戀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在蘇聯吉達這個地方,就有8名中國工人和蘇聯女工產生了戀愛關係。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對於這種情況,蘇聯官方和蘇聯企業都是支持的,他們也明確告訴了中國工人:「結婚是允許的,不過你們需要審批。」

還有企業經理看到中國工人非常踏實肯干,還開玩笑似地說:「我不打算讓這批工人回去,所以要想辦法讓他們都能在蘇聯結婚。」

若是按照最初的協議,還會有更多的工人前往蘇聯,不過後來蘇聯勞工後備總局局長還是宣稱:「蘇方尚無繼續招募工人的計劃。」

至此,這件事就這麼擱置了,還是有不少高層都知道原因,這樣也保全了雙方的面子。

回過頭來看,這也是大國博弈的一種表現,毛主席用智慧的方式解決了這一問題,也使得中蘇之間的「蜜月期」在那段時間內繼續了下去。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參考

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 要求引進百萬中國人 文史博覽

赫魯曉夫三次訪華始末 宋淑玉; 黨史文苑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30分鐘5分鐘 告別天險歷史 長江柴盤子新航道開通 - 天天要聞

30分鐘5分鐘 告別天險歷史 長江柴盤子新航道開通

5月12日,隨着長江航道重慶長壽水道忠水磧水域左槽柴盤子最後一座航標設置到位,柴盤子新航道正式投入運行。新投用的柴盤子航道,位於長江重慶長壽水道忠水磧水域左槽,以往船隻通航要經過忠水磧水域的右槽王家灘,而王家灘素有「川江瓶子口」之稱,地處三峽庫區水位變動回水區,河道蜿蜒曲折,河床地形錯綜複雜。為解決該...
新疆且末縣藍天救援隊創建者王東去世 系突發心臟病,曾在羅布泊救出失聯76小時的科考隊員 - 天天要聞

新疆且末縣藍天救援隊創建者王東去世 系突發心臟病,曾在羅布泊救出失聯76小時的科考隊員

5月11日,新疆藍天救援應急協調中心發佈訃告,新疆巴州且末縣前任隊長王東因病醫治無效,於5月10日離世。5月12日上午,王東的追悼會和告別儀式在且末縣殯儀館舉行。且末縣藍天救援隊秘書組組長帕熱合江·圖爾蓀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王東因突發心臟病去世。訃告介紹,王東自2015年12月加入巴州藍天救援隊,2019年8月被任命為巴...
官方下達通牒,李嘉誠打破沉默,開出四項條件,讓步了? - 天天要聞

官方下達通牒,李嘉誠打破沉默,開出四項條件,讓步了?

李嘉誠終於讓步?四大條件暴露資本與國家的大較量96歲的李嘉誠揮着熒光棒看五月天演唱會的視頻,這幾天刷爆全網。網友都在調侃"首富的快樂咱不懂",但這場熱鬧很快被記者一個問題打破:"賣港口是不是在坑國家?"旁邊助理趕緊打圓場:"老爺子退休啦!
賴清德稱台灣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樣」,國台辦: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 天天要聞

賴清德稱台灣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樣」,國台辦: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5月14日,國台辦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陳斌華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陳斌華資料圖記者提問:賴清德日前在台南參加八田與一紀念會時稱,台灣與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樣,是像家人一樣。島內輿論抨擊其對日本殖民時期屠戮台灣民眾的慘痛過去選擇性失憶。對此有何評論?陳斌華:今年是日本侵佔台灣130周年,...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 天天要聞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在吉林省農安縣前崗鄉遼金時代文化園(以下簡稱文化園)內,吉林印記遼金時代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靜靜佇立。博物館以文物搜集、整理、保護和展覽為主線,依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深厚人文歷史,融合青銅文化、遼金文化與民俗文化,自2012年開館以來,持續為遊客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的神秘面紗,展現其悠久歷史與燦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