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2022年10月09日19:33:02 歷史 1919

《三國演義》曾言,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界沒有不散的筵席,在歷史長河的推動之下,再偉大的王朝,也終有一天走向崩壞,大唐王朝,也絲毫沒有例外。

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 天天要聞

隨着唐末政權的腐朽,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逐漸地降低,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農民起義頻發,這一切都意味着此時的大唐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場在歷史舞台上演繹了百年的大戲,也將要落幕。

而這一切都隨着一個的人的出現迎來終結,這個人就是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其結束了大唐的「苟延殘喘」,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五代十國」。

出身貧寒,投身軍伍

朱溫出生於貧寒,祖上既沒有什麼達官顯貴,也沒有富甲一方的鄉紳地主,不過有意思的事,朱溫祖輩雖然未有人踏上仕途,但父親與祖上卻是鄉間不多的讀書人,因此,朱溫一家在當地也是頗有名望。

不過說也奇怪,按說朱溫一家也算是書香門第,朱溫在這種環境之下,理應飽讀詩書,踏上仕途為國家效力,但是朱溫從小卻沒有讀書的志向,反而熱衷於遊俠以豪雄英勇標榜自己,所以,在鄉間不少人都非常反感朱溫,認為朱溫能夠帶來禍事。

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 天天要聞

公元874年開始,山東迎來了數年的饑荒,一時間盜匪四起,民不聊生,一些人紛紛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行當,而這個時候一位叫做黃巢的讀書人振臂高揮,帶着一干盜匪扛起了農民起義的大旗。

朱溫眼看天下大亂,原本就嚮往遊俠生活的他,毅然地加入黃巢的起義軍,並且在接下來幾次戰役之中,朱溫憑藉自己過人的膽識,在起義軍中越做越大。

為了目的,歸順大唐

雖然說起義軍在起初的時候,接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曾經一度達到封建王朝頂峰的大唐呢?

所以在大唐王朝反應過來之後,黃巢起義軍便陷入兩難之地,一時間起義軍內部關係矛盾重重,軍心渙散。

因此,朱溫身邊的心腹便勸誡朱溫歸順大唐,朱溫思索一陣之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斬殺黃巢監軍嚴實,歸降王重榮。

對於朱溫的反叛,起初有人認為乾脆直接斬殺,畢竟朱溫此行是不忠的表現,留在身邊始終是一個禍害,隨時有可能「背後捅刀子」。

不過當時的唐僖宗卻認為,朱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悍將,可以稍加利用,所以唐僖宗下詔賜名「全忠」又封其為金吾衛大將軍,但正是這個想法,卻為唐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 天天要聞

取得唐軍信任後,朱溫越做越大,通過多年戰爭吞併與謀劃,成了當時唐朝勢力最大的節度使,在公元903年的時候,他更是玩了一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碼,挾持了昭宗。

此外,他為了永絕後患,更是以入宮奏事為借口弒君,殺死了昭宗,下詔立年僅十三歲的李柷為帝。但朱溫的野心不僅僅止步於此,沒幾年,他又一次故伎重施謀害了新帝李柷,並在開封稱帝國號大梁。

大意失荊州,頹勢漸出

在朱溫稱帝之後,其的勢力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在外界許多人看來,此時的朱溫完全有着問鼎天下的可能,而且更讓朱溫欣喜的是自己的老對手,也就是晉王李克用,在這關鍵時期卻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 天天要聞

此時天下,除了少數沿用唐昭宗年號的地方勢力外,基本全部落入朱溫之手。

眼看統一在即的朱溫,趁着晉王李克用離世之時機,發動了著名的「潞州之戰」,而朱溫頭腦時刻緊繃的那根弦,也出現了鬆動,畢竟自己曾經那些個對手,不是去世的去世,就是縮在一角之地,苟延殘喘,對於自己完全不構成威脅。

對於晉王李克用的接班人李存勖,朱溫更是絲毫沒有放在眼中,認為其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有什麼軍事才能,但就是這一次輕敵,卻讓原本朱溫陷入了泥潭之中。

作為晉王李克用的接班人,自幼受晉王李克用的熏陶,對於兵法軍事早已熟記於心,所以年少的李存勖絕非「軟柿子」,反而是個硬茬。

在面對朱溫的大軍時,李存勖深知潞州的重要性,關乎着天下此戰必須要勝利,倘若潞州失守的話,那麼朱溫統一天下將唾手可得,但是由於其勢力不足與朱溫硬碰硬,所以李存勖選擇了智取。

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 天天要聞

其先是利用環境,在即將黎明之時,利用大霧天氣發動奇襲,直接切斷朱溫大軍的補給路線,之後更是兵分三路包圍朱溫在潞州的大軍,並且肆意傳播戰敗的負面消息。

一時間,被切斷補給的朱溫大軍人心惶惶,最終大敗而歸平白損失上萬兵力,大將符道昭也不幸戰死,經過此戰之後的朱溫,可以說是元氣大傷,統一天下的勢頭也由此受挫,持續了數年之久的梁晉爭霸,進入了一個短暫的相持階段。

兵敗魏州,日落西山

此戰之後,朱溫對於李存勖再也沒有了小看之心,一直將其視為心頭大患,在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後,在公元912年,朱溫再一次捲土重來,並且本次更是御駕親征,對外號稱五十多萬的兵力,意圖與李存勖決一死戰。

但此時的朱溫,即使是萬般小心防止李存勖的奇襲,可李存勖還是找准機會發動了奇襲。直接率領百餘騎,殺入朱溫大軍的軍營,並且一把火點燃了行軍的帳篷以及糧草。

朱溫在得知此消息後,直接怒火攻心引發舊疾,畢竟此時的朱溫已然不再年輕,再加上此次御駕親征一路顛簸,身體難免會吃不消。

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 天天要聞

待到朱溫兵敗返回洛陽之時,其傷病也是愈發嚴重,同時內心更是悲痛欲絕。

一是悲傷自己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努力,先是賣主叛逃,後篡唐弒帝,此間種種皆是不忠不義之行,千年罵名已然背負,卻落得個白費力氣無力回天。

二是悲傷自己後繼無人,自己的兒子們顯然不是李存勖的對手,待百年歸去之後偌大的家業將落入他人之手,此時的朱溫是越想越悲,最後近乎昏死,幸虧宮中御醫及時救治,才穩住病情,保住一命。

在經過兩次接連的失敗之後,朱溫的勢力也是由頂峰走向了衰敗,就例如當年的大唐王朝在經歷「安史之亂」一般,由極盛轉向衰敗。

早年雄圖霸業,晚年沉迷美色

作為戎馬一生的朱溫而言,對其最好的死法莫過於馬革裹屍,但晚年的他卻被權利與酒色所侵蝕,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早些年的朱溫可以說是兢兢業業,為了心中的宏圖大業一直繃緊頭腦那根弦,特別是篡唐稱帝之後,更是將自己的雄心壯志展現得淋漓盡致,那時的朱溫意氣風發,勵精圖治。

其吸取唐朝滅亡的經歷廣納天下豪傑,只要有本事之人皆能進入朝廷為官,對於朝中大臣給予的建議,只要是對於國家有利,朱溫皆親自過目,一時間朝堂之上風氣頗為的清明,並且對於那些有着功勛的將領,朱溫更是嚴加管教。

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 天天要聞

例如朱溫的愛將寇彥卿在一次上朝途中,有一百姓未能及時讓道,竟被寇彥卿隨從當街打死,朱溫聽聞後非常生氣,直接下令對寇彥卿嚴懲不貸以儆效尤,隨從更是直接處死,以還百姓一個公道。

在經濟上,由於唐末數年的亂戰,百姓為了躲避戰亂以及徭役賦稅,紛紛進入大山之中,許多良田長期的荒蕪,人口銳減。

為了改善這一局面,朱溫在建國之後,穩抓農業發展,然後下令赦免那些因戰亂,落草為寇的盜匪,並且在國內大肆獎勵農耕,減少賦稅。以此舉動吸引躲進大山之中的百姓,返回家園進行勞作。

所以,大梁初期的時候,國內一片欣欣向榮,這也是百姓追隨朱溫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隨着政權的穩定,朱溫逐漸地被權利與美色所誘惑,沉淪在美色之中,特別是在皇后張氏去世後,更是「愈發上頭」。

根據記載,朱溫身邊有一個老臣叫做張全義,其在朱溫麾下盡心盡責,但在公元912年兵敗李存勖,返回洛陽養傷之時,路過張全義家中,他直接霸佔了張全義的妻女,為此張全義的兒子憤怒至極,意圖帶人刺殺朱溫,但由於實力懸殊被張全義苦苦攔下。

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 天天要聞

可這還不是最為離譜的。在晚年的時候朱溫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可以說是徹底沉淪於美色之間,朱溫的養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長得異常美麗,朱溫一直窺視已久,但有礙於是自己的「兒媳婦」,所以一直未能得手,但朱友文為了博得朱溫的青睞獲得皇位,直接將其獻上。

王氏把朱溫迷得神魂顛倒,幾乎不再過問朝中大事,全權交由朱友文處理,可見朱溫對於養子朱友文,一時間信任無比。

看此情形的皇子們,一時間再也坐不住了,為了皇位,這些皇子們也效仿起來,紛紛為朱溫獻上自己的妻女,似乎體面與尊嚴來說,遠比不上朱溫給與的青睞。

父子相殘,死於非命

後期大梁王朝皇室的接班人,基本上是為了皇位不擇手段,道德、忠義、廉恥,已經全無。所以,對於年邁的朱溫早已經心生不滿,特別是庶子朱友珪,更是早知道自己與皇位無緣,如果自己不爭取的話,那麼下場想必也是死路一條。

而他送入朱溫身邊的妻子張氏,私下更是透露朱溫意圖將皇位傳給朱友文,這讓朱友珪徹底坐不住了。

於是,他連夜召集部下韓勍,意圖通過武力篡奪皇位,韓勍本就一直就是朱友珪的部下,也怕其他皇子上位之後牽連自己,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韓勍便答應了朱友珪。

公元912年,皇子朱友珪率領部下韓勍帶領二百多死士,喬裝打扮穿着當值侍衛的衣服,趁着夜色悄無聲息地出擊,直接揮刀殺死了還在睡夢之中的朱溫,並連夜找人書寫偽造賜死朱友文,在完成這一系列的操作之後,朱友珪毫無顧忌地加冕登基。

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 天天要聞

朱友珪弒父篡位,朝中眾人皆知。所以,大臣對於這位新帝,也並不待見,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一時間,朝中眾臣與朱友珪之間的關係,頗為微妙。

再加上朱友珪始終是庶出,沒有接受良好的皇家教育,沒有什麼遠大格局目光,對於那些在外鎮守的皇子,沒有絲毫的戒備。

結果均王朱友貞,便趁此機會與朝中心有不滿的大臣私下聯繫,特別是皇子朱友文的舊部。萬事準備妥當後,朱友貞直接起兵討伐,在朝堂之上早已離心離德的朱友珪,自然不是均王朱友貞的對手,於公元913年,死於戰亂。

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溫,唐朝的終結者,最後為何慘死於後人之手? - 天天要聞

寫在最後

在均王朱友貞上台之後,眾人都認為會迎來聖明的君主,但朱友貞上台之後,也如同朱友珪一般,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殘害宗室,任用親信,濫殺忠良,梁國也因此國力大減,早些年的積累,也因內耗逐漸地消耗殆盡。

原本與李存勖相持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最終滅於李存勖之手。

總而言之,朱溫原本是一代梟雄,是唐末最有機會統一天下創建偉業之人,但是在獲取短暫的成功之後,卻被美色所迷,日漸沉淪,特別是在晚年更是荒淫無度,最終落得個悲慘下場,實在是讓人難免惋惜。

不過,或許這才是真實的歷史,每個人都有其複雜性,一切也充滿變數與未知,不到塵埃落定的那一刻,誰也不知道明天究竟如何。

不得不說,「權」會讓人迷上了心智,為了權力不擇手段,拚命往上爬。

然而,「色」字頭上卻是一把刀,把曾經千辛萬苦才得到的一切,都那麼輕易地「砍斷」了。

朱溫便是一個例子。不剋制的慾望,都會被反噬。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除了周總理,還有哪些名人出自於南開大學? - 天天要聞

除了周總理,還有哪些名人出自於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作為中國知名高等學府,培養了許多在政治、經濟、科學、外交、數學、教育、歷史等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傑出校友,像周恩來、楊振寧、梁啟超、竺可楨等世紀名人,就出自於該校。
1949 年9月18 日《沙市日報》發刊詞:建設人民的新沙市 - 天天要聞

1949 年9月18 日《沙市日報》發刊詞:建設人民的新沙市

1949 年 9 月 18 日《沙市日報》發刊詞:建設人民的新沙市沙市解放已兩個月了。一段充滿苦難與黑暗的舊沙市歷史已然終結,一個自由且光明的人民新沙市歷史正式開啟。我們不會忘記,國民黨匪幫在沙市橫徵暴斂,瘋狂搶掠拆遷,致使沙市遭受嚴重破壞
《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 - 天天要聞

《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

5月8日哈耶克誕辰126周年紀念日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觀點一文整理·深度閱讀第一,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所能發現的最有效率且較為理想的一種資源配置體制。
黃裕生:天空下,每一個人的苦難都是所有人的不幸 - 天天要聞

黃裕生:天空下,每一個人的苦難都是所有人的不幸

黃裕生,哲學家,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1愚蠢的人在苦難降臨自己頭上之前,永遠都認為那是不幸者自己的問題,而永遠看不到苦難的製造者,甚至還站在製造苦難的人一邊,對那些批評苦難的製造者的人冷嘲熱諷,惡語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