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現淮安區)襟吳帶楚,位處古淮河之南,早在五、六千年,其境內即有先民們的活動蹤跡,並在淮安城北面的宋集鄉留下了「青蓮崗文化」遺址。
青蓮崗文化遺址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從揚州至淮安開鑿邗溝以溝通長江和淮河,成為京杭大運河歷史最早的河段。淮安作為邗溝的北端點,與淮河的交匯點位於城北的末口,至今古末口遺址尚存。
古末口遺址
「古末口碑記」上對末口之於淮安的重要性做了較高但又客觀的評價:
噫!古末口,實乃淮安城之根本也。設若無末口,則斷無淮安之城市。而末口之彰顯於史,亂世則緣於攻守之劇也,盛世則麇以舟車之繁也。
正如碑文所說,淮安作為淮河與邗溝的交匯點確實顯示了它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其附近早期即有居民聚居進而建城和置為縣邑也就順理成章了,故而淮安府城已有2200年的建城史。
正是由於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從東晉到明清,時稱山陽縣的淮安一直作為郡、州、路、府的治所。尤其是在明清時期,淮安還是中央級機構漕運總督部院的所在地,與杭州、蘇州和揚州一起並稱為運河四大都市,其地位達到了其歷史的巔峰,是淮安歷史上最輝煌最發達的鼎盛時期。
而體量為全國之最、具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淮安府署正是淮安歷史地位的象徵。
淮安府署大門
明代開始,淮安由元代的淮安路改稱淮安府。
洪武(明太祖年號)元年,淮安知府范中先是以元代的淮安路總管府府署(即後來的漕運總督部院處)加以修葺為府署。
洪武三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在城中另選別址,結果選中了上坂街和原府署以北的一處頗有歷史的舊府院,其南宋時為五通廟,元代為沂郯萬戶府,將其加以修建改造,作為淮安府的新府署,自此以後一直沿用到清末。
淮安府署與漕運總督部院、鎮淮樓處在一個中軸線上
所以,淮安府署正式啟用的歷史有六百五十多年,但其建築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算起來已近九百年。
淮安府署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規模也堪稱全國之最,是我國古代官府建築群的代表。
淮安府署擁有房屋50多幢、600多間,分東、中、西三路。
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其中,大堂是府署的核心,為知府日常辦公及審理案件的場所,建築東西長二十六米,進深十八米,脊高十餘米,面積近達500平方米,高大雄偉,氣勢恢弘,是我國所有古代衙署大堂最大的一座。
淮安府署大堂
大堂正中,知府背靠的屏風上面有「海水朝日圖」,意在時刻警醒其不欺百姓,莫負國家。屏前的大堂案台上方懸有匾額「忠愛」二字,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手書。正中二樑上懸有巨匾「鎮淮堂」三字,原為清康熙十年(1671年)淮安知府曹德爵手書,後曾用此匾擲入淮河,寓意鎮壓住淮水之患。
大堂的屏風和「忠愛」二字的匾額
在淮安府署儀門至大堂之間的甬道上,置有「公生明」牌坊一座,源自《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以此作為官場箴規。
大堂前甬道上的「明生公」牌坊
中路的東、西(左、右)兩側還分佈着對應朝廷六部的六科,依據文上武下的規矩,大堂的左(東)側分別為吏、戶和禮三科,右(西)側分別是兵、刑和工三科。
中路東西兩側分佈有吏、戶、禮、兵、刑和工六科
淮安府署禮科
此外,東路為文官工作以及迎賓、游宴之所,西路則為武官工作之所,設有軍捕廳、牢房等建築。二堂居大堂之後,匾曰「籌邊堂」,為知府處理日常事務之所。
淮安府署內籌邊堂
府署後有志清堂,還有一座花園,原起名「偷樂園」,後有知府覺得「偷」字不雅,改為「余樂園」。
府署後面的「余樂園」
淮安府署歷經明清兩朝歷任知府的不斷擴修,功能結構非常完整,規模宏大,佔地達兩萬多平方米。
但是,淮安府署有如此之大的規模,與它的行政地位是非常相稱的。
作為明清全國的漕運中心和蘇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淮安府管轄範圍最大時幾乎覆蓋了大半個蘇北地區,包括今天的淮安以及鹽城、連雲港、宿遷的全部和徐州的一大部分,明、清時期均為江蘇省管轄面積第一大府。
清代淮安府管轄範圍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洗禮,淮安府署依然雄踞淮安古城的中心,並於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淮安府被裁撤,原府治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淮安府署也作為淮安縣政府衙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國一窮二白,為了發展工業,舊有的深宅大院大多被利用作為工廠的廠房,淮安府署建築群也不例外,被徵用為淮安縣農機廠的廠房。
那個年代的學生都經歷過學工和學農的活動,被短期安排到工廠或生產隊參加勞動。巧合的是,筆者學生時代的兩次學工都在由古舊建築改建的工廠里,一個是由東嶽廟改建的織布廠,還有一個就是淮安府署所在的農機廠。如今回憶起來,其它的細節已毫無印象,唯獨還記得當年所在的車間依稀就是淮安府署的大堂,記得廠房的屋頂很高,前面的牆體被拆除,全部敞開,這樣也許是為了採光和便於搬運。
這些古代建築被借用作廠房,如今看來是利大於弊,弊在建築難以避免地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更大的利在於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的作用,避免了在那個特殊年代被徹底拆毀的命運,以至於在改革開放後,經過保護性的修繕和周邊環境的美化,淮安府署能夠重現往日的風采,依舊古樸典雅、氣勢恢弘。
總督漕運部院遺址
鎮淮樓(又稱鼓樓)
淮安府署與其前面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保留完好的鎮淮樓(又稱鼓樓)連為一體, 成為國內最大的古代官衙景區,雄居在淮安古城的中心地帶。
我是@雲淡風輕輕談風雲,在這裡談天說地,沒有主題;東拉西扯,漫無邊際,然皆有感而發,力求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