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的抗戰結束後,我國又經歷了四年的內戰,連續的戰爭,再加上蔣介石集團敗逃台灣之後,帶走了大陸國庫幾乎所有的黃金,所以成立後的新中國,面臨的是一窮二白的局面。
就在這急需資金髮展建設的檔口,毛主席卻在1972年決定免除日本作為戰敗國,理應賠償的1200億美元的賠款,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戰後的日本戰爭賠款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日軍入侵中國的14年里,總共有超過2000萬的軍民壯烈犧牲,造成中國經濟損失數千億美元,同時還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又痛苦的災難,日本戰敗後,按照國際法,它必須要對中國進行進行戰爭賠款。
在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中公開表明,日本可以擁有維持生活和經濟所必須的實業,但是不能再配備能使其重新武裝作業的工業,這也是國際社會,吸取了一戰的教訓所做出的修整,防止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但是這一規定也使得日本有了靈活運用處置條例的機會,雖然是懲罰,但更多的卻是偏向於道義上。
同年10月,美總統杜魯門派遣調查組來到亞洲,他們就日本的工業狀況以及中國、朝鮮當地的戰爭損害進行了詳細的考察評估後,提交了《即時征繳計劃》,根據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為40億美元,盟國提議賠償額為100億美元左右,中國作為最大的受害者應該獲得其中的一半。
依照這些規定,到1946年年底截止,中國分三批總共獲得了大約價值2200萬美元的物資。同時還通過抽籤的方式在中蘇美英四國駐日盟軍最高統帥部,獲得了三十餘艘萬噸級艦艇。
以上就中國作為二戰勝利國所獲得的第一次賠款,也是最後一次。
美國插手,蔣介石默認
1947年3月,美國與蘇聯的冷戰正式開始,杜魯門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勢力,決定扶植日本作為在亞太地區牽制蘇聯的橋頭堡,於是幫助日本賴掉戰後賠償就成為了理所應當的事。
1948年,美國出於在亞洲的利益考慮,國務院公開發表報告提出,「日本作為美國在遠東地區重要的一環,必須儘快恢復經濟以維持穩定」。1949年5月,由於中國國內局勢的巨大變化,親美的蔣介石在大陸大勢已去,國民黨政權分崩離析,蔣介石被迫逃往台灣。美國政府則在這時單方面宣布停止賠償方案,這也將日本的工業能力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更是再一次放鬆了對日本的制裁,而蔣介石為了迎合美國,對日本的索賠一事只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1951年,為了應對全面解放的新中國,美國又開始着手解決戰敗國日本的國際地位,在舊金山和會上,美國串通英國放棄對日的索賠要求,並且在所謂的舊金山合約中大肆發揚所謂「人道主義精神」,幫助日本躲避賠償,實在避不掉的就盡量少賠或者不賠。
看到這樣一份厚顏無恥的合約,參與會議的蘇聯代表拒絕簽字,而當時的中國則根本未收到邀請。甚至他們在會上還提議讓日本自由選擇在台灣和大陸之間建立關係。
「投桃報李」的日本自然懂得看眼色行事,1952年2月,國民黨當局與日本和談正式開始,在剛開始的時候,國民黨還就戰後賠償事宜提出協商,可日本代表卻提出「已經難以再作出任何賠償」,對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輕易地一筆帶過。
而蔣介石方面為了儘快讓國際上承認他的「正統地位,孤立新中國,不惜在賠償問題上再三緘口。此後中國人民想要再次向日本索賠變得更加困難。
決定向前看
當得知台灣與日本簽訂所謂的《台日條約》後,新中國當即表示了嚴正的抗議,同年5月,周恩來總理公開聲明表示反對,同時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沒有放棄對日本的賠償要求。
可是此時的中國大陸與日本尚未建立聯繫,所以中日之間的戰爭賠款問題一直拖而未決。
直到上世紀60年代,隨着中日兩國的民間交往不斷密切,與之帶動了相關政府組織的不斷發展,中日之間的交流已經進入半官半民的狀態,恢復兩國常態化友好鄰邦已經指日可待。
隨即更是有尼克松訪華這一中美關係的重大突破,美國政府在亞太地區向來自詡玩的是平衡之道,在與中國建交後,又針對日本徵收10%的進口稅,拉一捧一這一套打下來,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審視與中國之間的關係。
田中角榮出任日本總理大臣之後,就立即表示將中日關係正常化當做自己的首要任務,隨着交流接觸的進一步深入,關於戰爭賠款的的問題再一次擺在了兩國領導人的面前。
中國政府首先就1952年《台日條約》中「中華民國」放棄賠款的問題和言論,表示了極大的憤慨,直言這是妄言之詞。接下來話鋒一轉,卻還是表示兩國人民應該向前看的姿態。
1972年7月,為實現與日本邦交關係正常化,毛主席親自就中日戰爭賠款做出了指示:首先是台灣蔣介石已經先人一步放棄賠償,那麼我們也不能斤斤計較,顯得沒有器量;第二是日本必須與台灣斷交,才能與我們恢復邦交。
而免除了日方的賠償之後,才能使日本人民不被壓迫還款,這樣才符合中共中央提出兩國人民時代友好的前景。
高瞻遠矚
毛主席的態度體現了中國人民寬闊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懷,也體現了一個大國應該有的寬容大度和長遠眼光,在1972年9月發表的《中日聯合聲明》中,日方罕見的對於給中國,帶來的深重戰爭災難表示深刻反省,而中國政府在後面的聲明中宣布為了中日友好,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款要求。
在日本後來的國會中,日本外相大平正芳一度表示:中國在此次聲明中放棄戰爭賠償,我國應對其表示真摯的感謝。
就這樣,中日政府間有關二戰的戰後賠償終於畫上了句號,不過我國雖然放棄了價值1200億美元的賠償要求,卻收穫了中日之間深厚的友誼,大平正芳擔任日本首相後,持續九年對中國政府開發援助,以幫助友邦建設之用,此外中日的邦交正常化,也打破了在國際上,台灣對新中國的外交封鎖。
而毛主席指示下放棄的戰爭賠款,在世界上樹立起了,一個受害國、同時也是戰勝國,處於絕對話語權地位,卻放棄巨大誘惑的偉大形象。這也為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與新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提供良好了榜樣。世界人民都會願意站在平等互惠的立場上,與我們進行經濟與文化交流,從而進一步幫助新中國更快地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去。
放棄了1200億賠款,換來了一個中國人民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