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黃逸
近日,一篇題為《孫悟空: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的網文引起較大反響,作者稱:「在歷史上,悟空是真有其人。吳承恩則是以他為原型,創造了孫悟空形象。」這個人即唐代高僧車朝奉,曾在唐朝軍隊中擔任將領,「自幼習武、藝高膽大,慣使一根三十六斤重的熟鐵棍」。
751年,車朝奉奉命護衛唐朝使團前往西域,因患病,滯留在中亞罽(jì)賓國(今克什米爾一帶),病中發願:如病癒,願削髮為僧。當時罽賓國盛行佛教,車朝奉的法號是法界。
764年,車朝奉到印度北部遊學,並將梵文《十力經》《十地經》《迴向輪經》和佛舍利等帶到龜茲(今屬新疆庫車縣)。789年,車朝奉在出遊近40年後返回長安,此時已年近六旬,唐德宗賜其法號為「悟空」。
車朝奉的故事與玄奘法師略近,但當時唐朝去西域求法的高僧甚多,且在歷史上,「悟空」這一法號不罕見,不是只有車朝奉一人。
查網文源頭,似改寫自2014年的另一篇網文,只是原作持商榷口氣,修改者則當成定論。車朝奉的事迹見《宋高僧傳》,非難得之書,反覆轉抄,舛錯不斷被放大,進而成了真理,網絡加速了這一過程。相信幾年後,還會有類似網文被熱炒。
這類文章循環「走紅」,因在人們的內心深處,有找到孫悟空原型的渴望,以安慰曾經的夢想。有了這種期待,就會一次次中招。在學界,「孫悟空原型是誰」「孫悟空的老家在哪裡」,一直是熱門話題,只是結論大多站不住腳。

《西遊原旨》中孫悟空的形象。
孫悟空本是白衣書生?
從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返回長安,到明嘉靖末年(約1566年),《西遊記》的創作過程長達900多年。在南宋刊印的三卷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已有「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
該書記錄較簡,詩多故事少,可能是當時說書人的「提詞器」,詩不能記錯一字,情節知框架即可。未記作者名,但可以肯定,作者跟車朝奉不熟,因孫悟空以「白衣的秀才」形象出鏡:
偶然在一天中午時分,看見一個穿白衣的秀才,從正東而來,見面就向和尚作揖,「萬福,萬福!您現在往何處去,怕不是再往西天去取經吧?」
「獼猴王」主動參加取經團隊,改稱「猴行者」。書中沒具體寫「獼猴王」的前史,但「猴行者」自稱「九度見黃河清」,說:「我年紀小,歷過世代萬千,知得法師前生兩回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害。」「我八百歲時,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萬七千歲,不曾來也。」暗示曾大鬧蟠桃會。
取經成功後,「猴行者」歸天成仙,被唐太宗封為「鋼筋鐵骨大聖」。
元人有《唐三藏西遊記》,書已失傳,但同時代朝鮮有《朴通事諺解》,是一種漢語教科書,記錄了元代生活細節,書中提到《唐三藏西遊記》中的一些細節,與今本《西遊記》相似。
今天我們看到的《西遊記》是綜合各種版本,再創作而成,作者吳承恩讀書甚多,綜合各家材料,且文字修養深厚,寫得活靈活現。即使吳承恩知道車朝奉,也不太可能把他寫進來,因為基本人設、情節等都依據前人,無翻新的必要。

明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插圖
孫悟空竟是關羽兒子?
對孫悟空原型的猜測極多,至少有6種說法,三種是真人。
一是石槃陀說。
石槃陀是甘肅人,曾隨玄奘西行,敦煌《玄奘取經圖》中有其形象,繪於西夏時期,貌似猴。有學者認為,石槃陀是胡人,孫悟空的猢猻即「胡僧」音訛。但唐代胡人指匈奴後裔,石槃陀是粟特人,從姓看,是石國後裔,從名看,意為「神的僕人」,與匈奴後裔有明顯區別。元代王振鵬繪《唐僧取經圖冊》,有「石盤(應是槃)陀盜馬」,《西遊記》中無類似情節。
二是武則天說。
學者劉海峰認為,「悟」與「武」同音,「空」是「曌」的下半部。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雙頰有須,像猿猴下巴,時人戲稱「猴頰郎」。孫悟空自稱「齊天大聖」,武則天尊號是「則天大聖」。在《三遂平妖傳》中,武則天原型之一蛋子和尚也會地煞「七十二般道法,俱已煉成……上可梯雲,下能縮地……匿形換貌,盡叫當麵糊塗……風雲雷雨隨時有,水火刀槍不能傷」,能「撒豆成兵」,且有白雲洞,有「石床、石凳、石椅、石桌、石碗、石瓮諸般傢伙」,不過,這些「證據」更像是明代小說家互相抄襲的結果。
三是關羽的兒子關索說。
歷史上無關索,《三國演義》只提到四次,說明作者也不太確定他是否實存。學者金文京據明成化本說唱詞話《花關索傳》,與《西遊記》對讀,發現關索也是「上下不長,四尺五」「身材不抵拳來大」,事迹與孫悟空有重疊處。不過,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有孫悟空,此時關索可能還沒被創作出來。

孫悟空闖入水簾洞,月岡芳年繪。
孫悟空與印度關係不大
還有3種是神。
一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說。
胡適、陳寅恪力倡此說,在《羅摩衍那》中記有哈奴曼事迹,他能一個跟頭飛出印度,且能大能小,被鷹神吞後,身材矮小的哈奴曼突變巨人,鷹神同步變大,哈奴曼又瞬間變小,從鷹耳中逃走。但書中只是隨筆一提,形象乾癟,遠遠無法與孫悟空匹敵。
在中國歷史上不乏「猴妖」記錄,漢代焦延壽的《易林》記:「南山大玃(音如決,大猴),盜我媚妾,怯不敢逐。」唐傳奇有《補江總白猿傳》,寫白猴作怪,搶走將軍歐陽紇的妻子。
這些「猴妖」亦正亦邪,與孫悟空的性格近似,只是古人認為「猴妖」好色,孫悟空則半男半女,痛恨好色者。
二是無支祁說。
無支祁出自《山海經》,即:「水獸好為害,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無支祁)。」無支祁貌如猿猴,因反抗權威,被大禹鎖於桐柏山井下,有「大鬧天宮」的意味。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魯迅先生認為孫悟空的「神變奮迅之狀」來自無支祁,但無支祁是惡神,吳承恩是保守的儒家學者,不會改寫成正面人物。
三是驪山老母的兒子。
元末明初戲劇家楊景賢在《西遊記》雜劇中,有孫悟空自述:「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
驪山老母即黎山老母,道教中的玉清聖祖紫元君,曾出現在多個時代,是齊宣王妻子鍾無艷(戰國)、薛丁山妻子樊梨花(唐代)、楊宗保妻子穆桂英(宋代)的老師,杜撰痕迹明顯。應是附會。

京劇中孫悟空的形象。
籍貫更是一筆爛賬
孫悟空的原型模糊,籍貫更麻煩,據學者朱蘭芝、劉晶鉤沉,至少有6種說法。
一是山西婁煩縣,此說被記入縣誌,且得著名學者傅山力倡,在《傅山全書·雜記》中稱:「《靜樂縣誌·人物》中收孫行者,每以為笑談。往在淮干,又聞一遊客爭之曰:『孫行者是敝鄉人,敝鄉見有花果山、水簾洞,如何得香貴鄉也!』吾唯唯,曰:『若爾,自當奉讓!』」婁煩是唐宋時皇家養馬處,有專門負責養馬的監牧使,應是《西遊記》中「弼馬溫」的源頭。
二是福建省順昌縣,有兩座千年墓碑,一書「齊天大聖」,一書「通天大聖」。
三是福建泉州。日本學者中野美代子認為,《羅摩衍那》故事很有可能是從海路傳到泉州,再傳到全國的。泉州開元寺內有兩座建於南宋時的石塔,西邊是仁壽塔,塔的四層有猴形人雕像,頭戴金箍,左上方刻「猴行者」三字。
四是甘肅說。因石槃陀是甘肅人。
五是江蘇連雲港。有學者認為,《西遊記》中許多神話人物、景觀,都可在連雲港的雲台山上找到痕迹。
六是山東泰山。有學者據地方志,發現泰山上有傲來國、曬經石、奈何橋、南天門、地府水簾洞、高老橋等地名,大多數只在泰山上出現,「是大半部《西遊記》故事的舞台背景」,所以,泰山才應是《西遊記》故里。
此外,還有湖北說、河南說等,可能是為爭取旅遊資源,這些說法的學術價值不大。有日本學者提出,《西遊記》中有很多道教煉丹場景的描寫,孫悟空可能是煉丹師的後裔,頗有研究價值。
他身上藏着7個人
《西遊記》的創作是900年積累而成,則孫悟空的原型可能是多源的,優點是人物性格更立體豐富,缺點是持任何觀點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證據」。
學者王小軍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形象的原型解析》中提出,孫悟空身上包含了五種原型:
英雄原型:力大無比,所向披靡,能拿得動東海龍王殿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且創造了非凡業績。
探險家原型:孫悟空佔據花果山時,突然憂慮他日年老力衰,想求個長生不老之術,便告別眾猴,獨自乘竹筏,迎着茫茫大海,四處求道。歷經十多個年頭,在西牛賀洲地界尋得須菩提祖師。後來取經路上,孫悟空也經常忘了取經大業,四處探險惹事。
魔法師原型:即「孫悟空一出生便會行走,後來拜須菩提祖師為師,不僅習得七十二般變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門,還學會了翻筋斗、騰雲駕霧的本領,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他和二郎神之間的對戰,堪稱全書精華。
亡命之徒原型:主要體現在「大鬧天宮」部分。
照顧者原型:孫悟空雖桀驁不馴,但一路上多次忍耐唐僧的錯誤判斷,小到化齋,大到歷險,都是親力親為,唐僧屢屢被抓,孫悟空雖有過動搖,但始終沒放棄。
不同原型可能來自不同的書寫傳統,形成的時間可能也不一樣。除了以上5種外,還有兩種原型值得一提,即士大夫和老中醫。
孫悟空看不起別人,經常戲弄團隊夥伴,不服從權威,但大事不糊塗,有儒家學者的氣質,但少有人注意到,孫悟空還有精通醫術的一面。

清 溥儒 悟空降妖
吳承恩藏了一個玩笑
在《西遊記》中,關於中醫的細節頗多,比如在花果山,書中便詩讚孫悟空:
春采百花為飲食,
夏尋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時節,
冬覓黃精度歲華。
這是一首養生詩。吳承恩懂醫,可能因《西遊記》與《本草綱目》找的是同一家書商——胡承龍。李時珍生前沒能看到《本草綱目》出版,但刻板時抄本已流行,吳承恩可能也讀過。
明代皇家崇道教。學者馬麗雯鉤沉,朱元璋晚年身患重病,道人周顛派赤腳僧人送葯,「葯之名,其一曰溫良藥兩片,其一曰溫良石一塊。其用之方,金盒子盛着,背上磨著,金盞子內吃一盞便好」。朱元璋服用後,「初無甚異,初服在未時,間至點燈時,周身肉內搐掣,此葯之應也。當夜病癒,精神日強一日。服過二番,乃聞有菖蒲香盞,底有砂丹沉墜,鮮紅異世有者」。
周顛的丹藥見效快,朱元璋曾為此作詩稱讚,此後明代皇室與道教往來密切,道醫受重視,煉丹術也在民間廣泛流傳。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還真當過大夫,為治療朱紫國王的「茶飯不思,精神萎靡」病,孫悟空曾懸絲診脈,稱:「陛下左手寸脈強而緊,關脈澀而緩,尺脈芤(音如摳,意為脈搏浮大而軟)且沉。」並和豬八戒、沙僧夜制「烏金丹」。
所謂「烏金丹」,主料是鍋底灰、馬尿、巴豆。鍋底灰即中藥百草霜,與童子尿合用,但多用來治婦科病,這可能是吳承恩的「暗梗」,不懂中醫的人看不出來。
小說無法處處真實,讀者應更多關注這種有創意的地方,而不是死摳字眼。(責任編輯:沈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