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諸多開國將領之中,他絕對是極其特殊的一位。
他參加革命較晚,早年曾是東北軍著名將領,1942年才正式加入八路軍,可他的功績卻並不平凡,在連續三年的抗日戰爭中屢戰屢勝,一路升遷,最終成為了八路軍高級將領。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就是這樣一位萬眾矚目的將領,卻在1947年的一次職務調動之上「吃了癟」。
1、突如其來的職務變動
1947年春天,東北民主聯軍在內部進行了一次職務調動。
在此次調動中,林彪下達命令,讓原松江軍區司令員李天佑擔任第一縱隊司令員,而原第一縱隊司令員萬毅則去松江接替李天佑的職務,兩大軍區司令員職務「互換」。
當這一消息傳出後,在軍內引起軒然大波。
雖說兩人級別相同,但各部隊之間是不同的,松江軍區是地方守備部隊,而第一縱隊則作為我軍序列當中的野戰縱隊,屬於「根正苗紅」的一線主力部隊。
當接到調動命令時,最為吃驚的,莫過於萬毅本人。
上級命令自然是要服從的,但他心裏怎麼也不是個滋味,始終琢磨不過頭,對於調動緣由不甚了解。
在這次調令下達的同時,林彪與萬毅進行過一次談話。
在此次談話中,萬毅情緒異常低落,當林彪談起調動話題時,一直沉默不語的萬毅沒有憋住,當場頂撞:「為什麼要這樣調動?」
林彪在東北民主聯軍向來有着極高威望,這還是他第一次被下屬用這樣的語氣質問。
萬毅此話一出,林彪臉色立馬拉了下來,最終在周圍人打圓場下,此次談話最終草草結束。
之所以萬毅火氣這麼大,主要還是有兩大心結。
首先,一縱是他相處多年的老部隊,這些年來好不容易養得兵強馬壯,就這樣「拱手讓給別人」,換做是誰都會有些不甘。
其次,按照正常晉陞規律,當時李天佑不應該被迅速提拔到主力司令員的位置,論資歷,他作為老人,什麼錯誤也沒犯,就這麼被新人給拉下去了。
正是在這兩方面有所困惑,他才會不顧林彪面子當面質問。
可也由於此次衝動,兩人鬧得不歡而散,這讓萬毅的內心更加緊張。
林彪帶兵向來說一不二,在他的部隊中從來沒有下屬討價還價的先例,萬毅算是頭一個。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後來林彪又再一次找到了萬毅進行談話。
這一次雙方談話十分溫和,林彪耐着性子向萬毅說道:「我還是要跟你商量,你不願意去松江軍區,還可以到齊齊哈爾步兵學校當校長。」
看到首長如此關照,萬毅雖然對調離部隊的事情仍然有情緒,也不好提出,最終只是說道:「我就不說了」。
眼看着萬毅死活不張嘴,最終林彪只得讓他先回去,這一次談話再次草草結束。
經過這兩次談話,萬毅內心基本上已經冷靜下來,他知道自己大概率是不能夠留在原部隊了。
但打了多年仗,他怎麼也不願意去後方「養老」,此時此刻他仍想爭取留在一線作戰部隊的機會,哪怕降職工作也可以。
可一連兩次談話都被自己攪和黃了,也不好意思再去打擾林彪。
最終,他找到了自己的老搭檔梁必業,請他幫忙向林彪傳達自己的心思。
梁必業人緣向來不錯,經過他一番調解和溝通,最終林彪也明白了萬毅的想法,在此次調任之上折中進行處理:李天佑接任一縱司令員的命令不變,而萬毅也不需要再去松江軍區,而是留在一縱當政委。
除此之外,林彪還讓梁必業給萬毅帶了一個口信:「讓你當政委不是真的當,主要是給你個機會,向李天佑學習打仗。」
2、四平之戰,教科書級別的攻勢
事實上,林彪此次調動,更多的是在戰爭方面的考慮。
當時正值解放軍反攻的關鍵時刻,而萬毅個人指揮風格和戰爭基調適度不高。
由於早年出身於東北軍,萬毅在戰術上並不能適應解放軍的游擊作戰,他追求穩紮穩打,不愛打無準備之仗,也就是雙方實力懸殊的戰鬥。
但解放軍在絕大多數的戰鬥都是「無準備」或「準備不足」的,這就讓萬毅在戰場指揮上有些束手束腳。
萬毅擔任一縱司令員期間,雖沒犯下大錯,但在這一時期一縱也並沒有建立過大的戰果,如果放在兩軍均勢對壘之時尚且可以接受。
但此時已經到了1947年5月,中央軍委正預備發動夏季攻勢,因此林彪才決定做內部調整,臨陣換帥,把作戰更加激進的李天佑先調過來。
李天佑上任一縱司令員後,立馬接到了新命令,那就是攻打四平城。
四平位於吉林省,是當時東北戰略要衝,這裡連接瀋陽、長春、吉林等大城市,關乎着整個東北戰局的主動權。
為了能夠確保拿下四平,在1947年6月,李天佑再次「跨級」,指揮2個縱隊另1個師和配屬5個炮兵營,向四平發起進攻。
彼時國民黨早已轉入守勢,當時杜聿明下達命令,將國民黨全軍集中至瀋陽、四平、吉林等中心城市,等待援兵,這也使得攻打四平的難度陡增。
當時守衛四平的是國民黨71軍的陳明仁(後起義,成為我軍上將),可謂是嚴陣以待。
為贏下這場戰鬥,除了主力部隊以外,我軍另外安排了四個縱隊和十七個師負責打援,整體兵力形成了8萬對2萬。
單從雙方兵力來看,這是解放軍史無前例的「富裕仗」,但事實上,四平城守軍的背後,還包括國民黨當時全部的空中力量。
攻堅戰開始後,國民黨軍接連不斷地向四平城守軍空投彈藥物資,其中包括子彈300多萬發,迫擊炮彈3萬發,山炮彈6200發,榴彈炮彈1300發。
這給我軍的進展帶來了極大困擾,僅僅是戰鬥第8天時間,全軍就已經損傷超過8000人,遠遠超出戰前預計。
儘管情況如此艱難,李天佑仍舊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指揮藝術。
1947年12月15日到1948年3月15 日開展的冬季攻勢里,李天佑再次重整部隊,發起對四平城的進攻。
此次攻城戰,李天佑以雷霆手段清掃了海豐屯、徐家窯、等地的外圍工事,最終於3月12日凌晨7點40分發起總攻,只用了一晝夜,就取得了徹底勝利。
在條件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全殲守敵19000餘人。
李天佑攻堅戰術受到了軍委特別通報表揚,並命令在全軍上下進行推廣。
其表現對於一直在軍中擔任政委的萬毅而言是極具刺激性的,直到此時,他才徹底明白林彪那句「學習打仗」指的是什麼。
李天佑可謂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萬毅上了堂軍事課。
3、北平解放的幕後功臣,毛主席親自接見
萬毅對於李天佑向來是服氣的,在李天佑上任司令員後,兩人相處一直十分融洽,雖然也會在觀點上產生分歧甚至爭論,但雙方在指揮上卻總是步調一致,保持團結。
與李天佑相處的一年時間裏,萬毅從他身上學習到了不少自己以前沒有注意過的東西,其個人軍事指揮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1948年,東北野戰軍再次進行整編時,萬毅也再次官居原職,擔任五縱司令員,重回作戰部隊。
在之後戰鬥中,五縱表現一直十分穩健,尤其是在平津戰役里,萬毅破天荒地使出了一招「強行軍」,讓大軍從東向西突進,超出中央軍委預計一天的時間佔領了丰台,被林彪、羅榮桓聯名發電嘉獎。
國民黨大軍反撲之際,萬毅也展現出了極其高超的戰場指揮能力,以一己之力硬抗下12個師輪番進攻,為我軍爭取極大戰場主動權,為後續北平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礎。
1949年1月31日,百年古都北平迎來了和平解放,萬毅功不可沒。
同年2月,在中央預備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時,毛澤東特意提了萬毅名字,邀請他前來參加,擔任候補委員。
這一消息傳出,在當時引起不小震動,萬毅起初心中也是有些緊張的,他出身舊軍隊,從未見過毛澤東,更從未搞過政治。
丰台一戰雖然打出了名聲,但當時軍隊當中立功的將領不在少數,為何偏偏要萬毅來參加呢?
事實上,毛澤東之所以邀請萬毅是出於多方面考慮的。
首先,萬毅是滿族人是少數民族代表;其次,萬毅出身舊軍隊,是舊軍隊改造的代表。
正因如此,毛澤東才會決定邀請他前來參加。
出乎他意料的是,與毛澤東第一次見面時,對方一句話就打消了他所有的緊張。
這次會面,毛澤東沒有聊工作,而是聊起了萬毅的姓氏。
「萬毅同志,你說百家姓里,除了姓伍的,姓陸的,姓千的,姓萬的之外,還有什麼姓與數字有聯繫呀?你姓萬,是不是在這方面有所研究啊?」
一番話令在場所有人都笑了起來,萬毅一直緊揪着的心也得到了極大放鬆,會面氣氛十分愉悅。
新中國成立後,萬毅繼續投身於國防事業,由於曾經擔任第四野戰軍特種兵部隊司令員,在多年軍旅生涯當中,他始終沒有放棄不斷學習的習慣。
上世紀50年代萬毅自感知識水平不夠用,已經四十多歲的他居然重新學起俄文,並且前往蘇聯軍校進行留學。
從蘇聯歸國後,曾經的老領導羅榮桓找到了萬毅,希望他能夠調去第二機械工業部當一個副部長,負責國防工業工作。
對於這份任命,萬毅欣然答應,在之後日子裏他一直在相關領域工作了十餘年時間,為我國兵器裝備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後來,解放軍總參謀部決定成立兵器裝備計劃部時,萬毅再次得到提拔,被正式任命為部長。
1997年10月31日,萬毅老將軍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在他去世後,遺體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之中,受到極其高規格的追悼。
在萬毅身上,有着一種老一輩革命人特有的韌性、一種永遠積極進取的特徵,無論遇到任何困境,他總是頑強克服,並盡自己最大努力爭取做到最好。
萬毅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奮鬥的一生,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資料:
- 《四平攻堅戰總結》:悍將李天佑受挫堅城的成果.北京晚報
2、陳冠任. 戰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傳奇將領紀實[M].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3、大連市金州區史志辦公室編. 風雨晦明九十年 萬毅將軍紀念文集[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