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評價道:「鍾繇開達理干,華歆清純德素,王朗文博富贍,城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以下,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曹魏三公的生平和功績。
一、鍾繇
鍾繇151-230年),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省長葛市)人。鍾繇出自潁川鍾氏,東漢末年,鍾繇舉孝廉出身,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公元196年,鍾繇協助漢獻帝東歸洛陽,封東武亭侯。後來得到掌權的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勛卓著,被比為蕭何。
特別是在曹操和袁紹集團較量的時候,鍾繇穩定了關中地區的諸侯,甚至還讓馬騰等人協助曹操進攻袁紹集團,這無疑為曹操一統河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等到曹操封魏王時,鍾繇任魏國大理卿、相國等職。曹魏建立後,鍾繇先是擔任廷尉卿,再遷升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
魏明帝曹魏在位時,鍾繇晉陞太傅,封定陵縣侯。在三國時期,太傅雖然沒有什麼實權,其地位卻要在三公之上。到了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謚號為「成」 [2]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廟庭。此外,鍾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後世尊為「楷書鼻祖」。他與書聖王羲之並稱「鐘王」。
二、華歆
華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魚,平原郡高唐縣(今山東省高唐縣)人。東漢末年,華歆拜太尉陳球為師,與盧植、鄭玄、管寧等為同門。眾所周知,盧植是劉備的老師,所以華歆可以說是劉備的師叔了。漢靈帝在位時,華歆舉孝廉出身,任郎中,因病去官。後來,華歆得到大將軍何進徵召,出任尚書郎,又豫章太守,甚得民心。
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時候,華歆一度歸順,並且受到了前者的禮遇。等到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華歆來到曹操麾下,出任議郎、司空參軍,累遷尚書、侍中、尚書令。曹操討伐孫權時,華歆擔任軍師。曹操封王后,華歆擔任魏國御史大夫。在曹丕和曹植爭奪太子的過程中,華歆支持曹丕即位,出任魏國相國,冊封安樂鄉侯。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登基稱帝,華歆被冊封司徒。在曹丕篡漢的時候,華歆登壇主持受禪儀式,向曹丕獻上皇帝璽綬,也即華歆對於禮儀、文書等內容頗有研究。魏明帝曹叡即位後,華歆升任太尉,晉封博平縣侯。太和五年(232年1月),病逝,享年七十五歲,謚號為敬。
此外,據《全三國文》記載,華歆著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失。但其它的言論如《請敘鄭小同表》、《諫伐蜀疏》、《請受禪上言》、《奏討孫吳》還載於《全三國文》。
三、王朗
受到《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王朗的名氣顯然要高於鍾繇和華歆。王朗(?-228年),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東漢末年,王朗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陶謙執掌徐州後,舉薦王朗為茂才,並讓他擔任徐州治中從事。
後來,王朗升任會稽太守,任內獲百姓愛戴。建安元年(196年),王朗率軍抵禦孫策,不過,因為後者勇猛無雙,王朗自然吃到了敗仗。在被孫策俘獲後,王朗拒絕為江東效力。於是,曹操將王朗徵召到自己麾下,王朗輾轉數年才抵達許都,被拜為諫議大夫。曹操建立魏國這一封國後,王朗以軍祭酒兼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官職,也即他主要負責處理後方的事務,不像其他謀士一樣跟隨主公南征北戰。
曹丕即位後,王朗先是擔任御史大夫,又改任司空,進封樂平鄉侯。等到魏明帝曹叡在位時,王朗代替華歆,出任司徒這一官職,這也促使他被後人稱之為「王司徒」。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虛構了王朗被諸葛亮氣死的情節。但是,實際上,王朗沒有來到蜀漢北伐的戰場上。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謚號為成。
值得注意的是,王朗的孫女王元姬嫁於晉文帝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也即他的後人在晉朝依然長盛不衰。並且,王朗學識淵博,與其子王肅同為經學大家。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並有文集三十四卷,今多已佚失。對於曹魏三公來說,都是學富五車之人,這也是他們受到曹丕稱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