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經過漢獻帝時期,東漢的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完全是群雄割據,佔地為王的狀態,雖然各地的地方官員都有官職,但是戰亂時時都可能波及到這些地方,如果反抗很可能會面臨屠城的危險,所以很多地方官員人人自危,保存自己就要學會抓准局勢。
東漢末年比較有名的梟雄很多,除了一些善戰的將軍,還有很多為人仁義謙和,自身又有才華的人士,特別是《三國演義》中出現的劉備、曹操和諸葛亮等名人,更是譜寫三國期間輝煌的篇章。
亂世出梟雄,凡是在動蕩的年代總能出現豪情萬丈或者頗有大丈夫之氣概的英雄,這些人願意追隨名士為主公,輔佐他,在亂世之中共創一方事業。
可惜的是,這些名士不一定都能成功,按諸葛孔明的話來說,想要成功必須要滿足幾個條件,那就是天時、地利及人和。
占其一必然能有立足之地,從東漢後期來看,曹操是佔盡天時之人,東吳孫策便是佔盡地利天險的優勢,獨有人和擁有之人難,恰好劉備正好具有這樣的特點。
劉備與東漢政權之人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他本人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雖然年輕時候家道中落,但是他一直有抱負,希望能為匡扶漢室,光宗耀祖,所以在後期參加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等活動,由於自己能力有限,所以在混戰之中很難立足。
由於劉備為人仁義且以德服人,所以他一直被各地名士稱作劉皇叔,並得到文人墨客們的尊重,很多有才華之人都慕名來輔佐他。
甚至在其帶領關羽,張飛等人攻打城池的時候,也多有百姓開城迎接劉備等人,不攻而破城池的事情越來越多,由此讓更多的人士效仿。
其中陶謙讓徐州,劉備多次拒絕就是很具代表性的橋段,那麼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為什麼這位徐州的太守,要幾次三番的把徐州讓給劉備呢?
保全自己
三國混戰的時期人人都想在這樣的形勢下佔據有利地位,只要是擁有兵力的人,都想要佔據一方尋求發展,在這種形勢初期,就出現很多郡縣自立為主的情況,其中陶謙就是其中一位,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只知道他與劉備的故事。
陶謙是丹陽郡的人,漢末時期的名士之一,他不僅擁有很好的政治、文學才華,其對軍事方面也有好的表現。
此人性情耿直,志向遠大,在他治理徐州期間也是人們安居樂業,平平安安,可惜的是,他的識人不淑,一次他派下手護送曹操父親,誰知,半路此人見財起意殺了曹操一家,由此,導致陶謙與曹操結怨。
雖然這事並不全是陶謙的過錯,但是他的下屬為禍,他也有責任,所以曹操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恰好此時的曹操具有不俗的勢力,而徐州又是比較重要的要塞,更主要的是這裡的刺史就是陶謙,所以曹操攻打徐州是必然的事情。
陶謙在曹操要攻打徐州之前已經與其有過交鋒,都憑藉其本身的能力躲過致命一擊,然而隨着曹操兵力的增加,他不得不向劉備和田楷等人求助,即便劉備只有一千人和幾千饑民,但是其英勇的兵士還是對陶謙有所幫助。
也就是說,劉備的力量有限,但是其身邊有猛將,這能解決與曹操對陣,所以能保全陶謙自己和徐州的安全。
劉備德名在外
東漢末期出現三國鼎立的狀態,其實就是因為三人各具勢力,曹操和孫策不用提,劉備就是將人和的優勢演繹到底的人。
自漢獻帝之時,當時的名士都知道,其實漢室宗親,被稱作劉皇叔,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他更是成為當時皇帝信任第一任,並因此而受到曹操的忌憚。
通過很多事例,人們口口相傳,以至於當時無人不知皇叔劉玄德,其為人仁義,與其他奸佞的小人,和心狠的梟雄都是不同的。也就是這個原因才讓徐州遇險的時候,陶謙選擇向兵士少的劉備求助,而放棄當時比較有勢力的呂布等人。
可想而知,按着當時混亂的局勢,搶佔地盤成為當時重要的事情,如果將兵士強大,且人心難測之人請進徐州,那結果就是自己被殺,徐州被奪的下場。
經過多方面的考量,陶謙做出邀請劉備進駐徐州的想法,顯然在當時是最好的方法,畢竟名聲在外的劉備軍士少於自己,且本人以賢德為名。
所以他們獲得徐州也不會對自己和家人不利,且其對徐州的百姓也會很好,由此,其讓劉備進駐徐州確實得不錯的選擇。
權衡利弊的選擇
徐州經歷過一些較大的戰役,那就是彭城大戰,此時曹操麾下的大將曹仁驍勇善戰,陶謙陣營中卻沒有一支隊伍可以與其抗衡,這導致的結果就是自己的軍隊在每個戰場上都沒有勝算,最後也是勉勉強強的才能退回徐州,固守不出。
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就是陶謙手下沒有驍勇的將士。這就是他這邊主要的短板之一,而劉備身邊有張飛和關羽。
此時這二人並沒有什麼名頭,但是實際的戰力很強,其在後來與曹仁戰鬥的時候都有體現,所以陶謙讓劉備進駐徐州就等於獲得能抗曹操的大將,這樣在兵臨城下之時就能解決難題。
另外,劉備本身與他自己是同一陣營,二人都參見過黃巾起義,也都參與討伐董卓行動,所以將徐州交費劉備算是給自己人,並不是有過多的損失,換做其他人可能就會將徐州送入別的陣營之中。
陶謙自己有很大的志向,希望能在亂世中佔有一席之地,可惜,他年齡已經大了,可能沒有等到那個時候就離開人世,且他的後代都是一些沒有骨氣的人,兒子也是才華不足,性情懦弱,將來只要他離世,大概率徐州就會變成曹操的地盤。
以他對兒子們和親信的了解,投降是必然會發生的,如果這樣,那對於他來說,不如將徐州給仁義的劉皇叔,反而讓劉備感恩,所以自然會保護他的家人。
劉備是愛惜自己名譽的人,他不是不想要徐州,只是在此時趁人之危,他覺得並非君子,所以才有陶謙三讓徐州的橋段。
當然,在陶謙的堅持下,劉備還是同意暫管徐州。而這個決定也讓陶謙的兒子和權臣們憤憤不滿,所以他們想盡辦法坑害劉備,後又串通曹操里外接應而奪得徐州,由此才有後來曹操差點滅掉劉備的事情。
可以說,劉備不僅沒有得到徐州,還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沒有強大的實力,怎麼會有能力佔據要地。
史書上曾經給與陶謙一定的評價,評價說,他本是一個對事情剛正不阿的人,但是他識人的能力很差,總會做出親小人和遠賢臣的事情,以至於其身邊都是一些商賈和姦佞的人,這些人以利益為重,不可能為了徐州。
為了他的家族而拚命,所以後來出現徐州內部叛亂,曹操不費吹灰之力而獲得徐州的事情都是合情合理的,可惜陶謙臨終的算計沒有達成,劉備也沒能幫助他守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