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1年一天的傍晚,一隊追擊敵軍的士兵來到了一個叫馬陵的地方。將士們抬眼望去,只見四周道路崎嶇狹窄,小路兩邊樹木錯落、雜草叢生。忽然間,路邊一棵被砍去樹枝,且被剝去樹皮的大樹躍入了他們的眼帘。藉著黃昏的微光,士兵們發現樹上似乎還隱隱約約刻着一行字。
帶隊的將軍大聲命令士兵點起火把給自己照明,就在他伸長脖子定睛想把樹上的字看個究竟的時候,四周猛地殺聲震天,箭如驟雨,士兵們頓時驚恐失措、人仰馬翻、亂作一團。稍稍緩過神來的將軍看着眼前的情景,心裏自知智窮兵敗,回天無力,不禁拔劍仰天長嘆:「遂成豎子之名。」隨後在悲憤與羞愧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是戰國時期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的場景,對陣的雙方是齊國和魏國的軍隊。當時齊國的主帥是田忌,軍師是孫臏;魏國的上將軍是太子申,主將是龐涓。戰爭是以魏軍落入齊軍的伏擊圈大敗,龐涓在刻着「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大樹下自殺而告終。
那麼,樹上的字從何而來?龐涓口中的「豎子」指的又是誰呢?這還要從馬陵之戰的起因說起。
01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當時是七個國家中最弱小的一個。魏國覺得韓國軟弱好欺,於是舉兵進犯。韓國勢單力薄,無法抵擋魏國猛烈的進攻,不得已向齊國的齊威王求救。齊王答應了韓國的請求,派田忌挂帥,孫臏為軍師領兵救韓。
在孫臏的謀划下,田忌率領軍隊直撲魏國國都大梁,迫使魏軍從韓國回撤自救。在與魏軍周旋的過程中,齊國軍隊率先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從韓國回撤的魏軍緊追其後。孫臏在仔細研究了敵我的優劣勢和戰場的形勢後,想出了一條妙計以迷惑魏軍。
戰國時的齊國是商品經濟非常發達的諸侯國,老百姓的生活條件遠勝於其他幾個以農業為主的諸侯國。因此,齊國人大多不願意當兵,更不願意打仗。於是,在其他諸侯國老百姓的眼中,就留下了齊國士兵膽小懦弱,站鬥力不強的印象。
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了「減灶計」的戰略。在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孫臏命令將士們先砌10萬個灶頭,第二天把灶頭的數量減到5萬個,到了第三天再減到3萬個。
魏軍一路追擊齊軍,發現齊軍的灶頭數量一天比一天少,魏國的將軍龐涓以此斷定,齊國軍隊鬥志渙散,士兵逃跑現象嚴重。於是果斷決定扔下行動緩慢的步兵大部隊和各種輜重,自己率領兵強馬壯的騎兵精銳日夜兼程,追趕田忌和孫臏率領的齊軍。
經過三天的快馬加鞭,日夜兼程,魏軍終於在第三天的日落西山時分來到了馬陵。結果讓龐涓始料不及的卻是,他和他的騎兵中了齊軍上萬人的埋伏,不僅功虧一簣、讓自己丟了性命,還以自己的完敗成全了孫臏,讓他威名遠揚。
02
龐涓看到孫臏讓人在樹上刻的字後,臨死前的那句「遂成豎子之名」,除了悔恨交加,似乎還充滿了心有不甘;而孫臏料事如神,非要置龐涓於死地而後快的做法,彷彿也暴露了他內心深處隱藏着的某個秘密。
其實,龐涓和孫臏是同門師兄弟,據傳他倆都師從於隱士鬼谷子學習兵法。學成下山後,龐涓深知孫臏比自己技高一籌,如果留着孫臏這樣的高手遊走於江湖,自己將很難有出頭成名之日。於是,龐涓就想出了一個惡毒的方法以除掉孫臏這個心頭大患。
龐涓在魏國謀到職位後,把孫臏騙到魏國並設計陷害了他,最終孫臏被颳去了膝蓋骨,成了一個無法行走的殘疾人。後來孫臏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才終於逃出魏國,投奔齊國。在齊國,孫臏拜於貴族田忌的門下,並通過」田忌賽馬」這件事令田忌刮目相看,逐步得到他的提攜、舉薦,再後來獲得齊威王的重用,成為齊國的軍師。
龐涓本以為使用卑劣的手段廢了孫臏,一個殘疾人縱然有滿腹的雄才大略也無法施展,沒想到機關算盡卻誤了自己的性命,最終羞憤交加自刎於孫臏的眼前。
孫臏對龐涓的深刻了解,正是基於同窗數載加上在魏國的慘痛經歷,以及這些年雙方正面或側面的交鋒。於是他才針對龐涓高傲自負的個性一步步誘敵深入,最終在馬陵一戰成名,也藉機報了自己的深仇大恨。
馬陵之戰是戰國爭霸舞台上標誌性的一戰。此戰的結果,魏國不僅損兵折將,連主帥太子申都被齊國俘虜成了階下囚。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了戰國的霸主地位。而齊國挾勝者之威,在群雄爭霸中處於暫時領先的地位。
03
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採取的戰略,正是他在《孫子兵法》的《計篇》中所闡述的計策:「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意思是說,用兵打仗是一種變化無常之術,需要運用各種方法欺騙迷惑敵人。即便能打也要裝慫,要裝成不能打的樣子;即便想要打了,也要裝成根本不想打的樣子。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孫臏在馬陵一役中所使用的「詭道」真是非比尋常。「減灶計」無常的地方就在於: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會傾其所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長處,想方設法避開自己的短處;而孫臏卻恰恰跳出了這個思維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充分利用別人眼中齊國軍隊膽小懦弱,戰鬥力差的弱點來大做文章,最終成功地迷惑誘騙了龐涓,使其慘敗於馬陵。
會利用自己的優勢或者他人的劣勢來制定計策的人並不少見,而孫臏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他敢於和善於利用自身的弱點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
前面我們提到過,孫臏是通過「田忌賽馬」中出色的表現贏得了田忌的賞識。實際上,孫臏在賽馬這件事上給田忌出的計策,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孫臏思維方式的獨特性。
在賽馬時,田忌和齊威王一直都遵循着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的慣例;而孫臏卻暗中獨闢蹊徑,打破了這個不成文的遊戲規則,掌握了比賽中的主動權。他用下等馬對上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三局二勝,終於讓屢敗屢戰的田忌贏得了比賽以及豐厚的獎金。
叔本華說;「世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從孫臏這樣具有超人膽識的一流軍事家、謀略家身上,我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智慧,更是突破思維模式,打破遊戲規則的方法。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突破認知的過程,願我們都能掙脫無形的思維枷鎖,少一些習焉不察,勤於多維度的深入思考,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成長性思維的終身學習者。
作者:貓眼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