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從1870年普法戰爭以來,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清晰的地緣戰略。
俾斯麥在普法戰爭之前的外交策略,簡直是神來之筆。
但是普法戰爭之後,不管是俾斯麥還是威廉二世都變得自大了,脫離了歐洲的地理狀況。
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一起打敗丹麥,奪取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1864年,普奧聯合攻打丹麥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位於現在德國的北部,也就是19世紀中葉的普魯士北部,當時被丹麥佔領着。
因為德國是歐洲強國里崛起最晚的一個,當時德意志各邦被丹麥、法國、英國搞得一塌糊塗,德意志的領頭羊奧地利帝國又不斷地衰落,所以普魯士要先把丹麥、法國等打出去。
奧地利雖然在1860年之後衰落了,但依然是歐洲列強之一,實力還是可以的,它當時甚至還佔據着意大利北部。
所以普魯士和奧地利同為德意志一脈,「兄弟鬩牆而外御其侮」,他們兩個在俾斯麥的說服之下先把丹麥打敗了[呲牙]
丹麥的實力比起法國還是要弱得多的,德國那時候想統一,就要先從簡單地開始。
收回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之後,更北面的石勒蘇益格歸普魯士,荷爾斯泰因歸奧地利,對於普奧雙方來說,都形成了2個飛地。
但是,荷爾斯泰因對奧地利是個真正的飛地,因為隔着整個北德意志呢。
1866年,俾斯麥帶領普魯士在薩多瓦戰役中打敗了奧地利,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就都歸普魯士了。
薩多瓦在現在的捷克境內,但19世紀中葉屬於奧地利帝國。
打敗了奧地利之後,普魯士並沒有進軍維也納,而是給奧地利留了面子,為一戰期間的德奧同盟保留了餘地。
這裡不得不佩服俾斯麥的長遠眼光,因為德國的地緣位置很糟糕,一旦和其他國家發生戰爭,能夠幫助德國的只有同為德意志一脈的奧地利。
所以,俾斯麥力排眾議,跟奧地利議和,沒有讓兄弟兩個反目成仇。
但是到了普法戰爭時,俾斯麥沒有給法國留面子,導致德法成了百年世仇。這是俾斯麥的重大失誤。
1866年薩多瓦戰役之後,普魯士成了德意志的領頭羊,奧地利退居第二,但法國對南德意志各邦的控制仍在。
1870年,俾斯麥帶領普魯士在色當會戰中打敗了拿破崙三世,奪取了阿爾薩斯-洛林,並且輔佐威廉一世在巴黎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俾斯麥的這一做法,讓法國人受到了極大的羞辱,為後來的一戰、二戰埋下了隱患。
法國大文學家都德的「最後一課」,說的就是德軍佔領阿爾薩斯-洛林之後,禁止教法語的情況。
法國一直是歐洲的文明中心,俾斯麥在打贏了之後不給法國面子,法國人當然不會僅僅因為一次色當會戰的失敗就認慫了。
法國大科學家,微生物學的創始人,巴斯德,拒絕去德國波恩大學講學,並且留下了名言:「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他的祖國。」
德法因為俾斯麥的外交失誤,成了百年世仇了。
咱也不知道俾斯麥想幹嘛,你德國還能佔領巴黎,搞個大西洋壁壘嗎?
先不說德國能不能徹底打垮法國,英國能同意嗎?
1940年,德國終於打垮了法國,建立了大西洋壁壘。
但是,1944年,美英聯軍就登陸諾曼底,德國一敗塗地了。
就德國的體量,顯然沒法在歐洲大陸上對付法國和俄羅斯的同時,再在海上對付英美。
英國顯然不可能允許德國徹底打垮法國的,否則英國對歐洲的海上封鎖作用就沒有了。
這就跟黑海海峽是土耳其的命根子一樣,萊茵河以東的歐洲各國不能越過比利時也是英國的命根子。
同時,英吉利海峽以東的國家不能越過不列顛島,這顯然也是美國的命根子。
英美的地緣底線
所以說,德國打法國從來不是德法兩國的問題,而是英法美的地緣安全問題。
就德國海軍的水平,在萊茵河以西的沿海地帶和英美海軍去爭鋒,那是根本不可能贏的。
西歐的地緣形勢就決定了,德國沒必要、也不能得罪法國,人家法國投降太快、後台太硬[捂臉]
「此只可為援而不可圖之」,德國可以產生影響力的地方,只有東歐和巴爾幹半島。
所以,我也不知道1871年俾斯麥那麼往死里整法國,為的是什麼?!
我只能說,俾斯麥那時候有點老了,有點自大了。
1871年,俾斯麥得罪死了法國,然後法俄就聯合了!
法俄聯合之後的地緣局勢是這樣的:
1904年法俄協約之後的歐洲
巴爾幹最重要的3個國家:塞爾維亞、希臘、土耳其。
塞爾維亞是俄羅斯的小弟,法俄聯合相當於法俄塞三方聯合,就算德國有奧匈幫襯,也一樣被三面包圍了。
德國人也知道這個地緣情況很危險,所以找了意大利幫襯。
意大利人這種從古羅馬傳承下來的老油條,哪可能這麼容易被拉下水?[呲牙]
意大利是個深入地中海的半島,能對他造成威脅的只有海權強國英美、以及鄰近的法國。
德國離意大利太遠,既沒有威脅,也幫不上忙,意大利肯定不會糊塗。
1904年那個情況,還沒下場的除了美國之外,只剩下了英國、土耳其。
在1870年之後,俾斯麥知道自己得罪了法國了,所以想盡辦法阻止法俄聯合。
但是法俄聯合是沒法阻止的,除非德國不要奧地利了,因為俄奧因為在巴爾幹半島有矛盾。
黑海海峽不但是土耳其的命根子,還是俄羅斯想要的黑海出海口。
俄羅斯要想拿到黑海海峽,必須先要拿到巴爾幹的影響力,而同為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就是俄羅斯的天然小弟。
同樣,同為德意志人的奧地利,也是德國的天然跟班。
但是,1900年前後的奧地利和塞爾維亞是鄰國,德國跟俄羅斯那時候也是鄰國。
就這情況,別說俾斯麥了,誰也沒本事幫德國能阻止得了法俄聯合。
俾斯麥一廂情願,根本沒考慮過俄羅斯要的是什麼?
俄羅斯要的是出海口: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出海口。
彼得大帝1700年跟瑞典打仗,獲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聖彼得堡,後來又獲得了北冰洋的出海口摩爾曼斯克。
後來,葉卡捷琳娜大帝和土耳其打仗,獲取了黑海的出海口塞瓦斯托波爾,和克里米亞半島。
但是,不管是波羅的海、北冰洋、還是黑海,全是被其他陸地或島嶼卡着的半封閉海域。
歐洲地緣地圖
俄羅斯從1700年以來,這300年來不斷地打仗,甚至現在還跟烏克蘭在打,為的是什麼?
還不是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出海口嗎?
你德國人知道被上圖的英美封鎖線封着難受,他俄羅斯就不知道被這條線封着難受了?
你德國人知道被土耳其堵在巴爾幹的門口難受,他俄羅斯就不知道難受了?
你德國人想打敗法國,聞聞大西洋的海水,你以為他俄羅斯就不想嗎?
你德國人想搞定巴爾幹半島,獲取從蘇伊士運河或者中亞去東亞的交通線,你以為他俄羅斯就不想嗎?
他更想,比你還想。
「非秦並魏,即魏並秦」。
你擋着人家的路了,還想阻止1914年的法俄聯合,做夢呢?
100年前的俾斯麥沒有經驗也就罷了,後來都21世紀了又搞了個北溪2。
「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安。」
德、俄,明明是看上同一個女人的兩個男人,還那麼眉來眼去的做什麼[捂臉]現在的人都這麼虛偽的嗎[捂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