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得意忘形誤了事。那我們應該如何規避這種風險呢?
問題首先是,何進為啥跟宦官這麼大仇呢?終究只為了一個字:權。
皇帝眼看是快不行了,這個時候正是朝政動蕩的時刻。繼位的人選之間難免會有一場惡戰。很明顯,最有競爭力的人選就是這兩個人: 劉協和劉辯。以董太后為首的宦官團隊看中了劉協,何皇后和何進肯定是力保皇子劉辯。這樣,戰爭的對立面顯而易見了。
曹操其實力勸何進要提防宦官,做好周密的計劃。但何進怎麼會把宦官放在眼裡?讓他謹慎小心是不可能的。就這一點上,他就輸了五成了。
如果雙方一直僵持下去,何進可能也不會輸得這麼慘。但世間之事,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那些宦官們看到形勢不妙,立馬倒向何太后,把罪過都嫁禍到蹇碩一人頭上。
其實,何進開始是想把宦官斬草除根的,但何太后擔心沒有了宦官,誰來左擁右護地伺候她呢?
真的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兩個目光短淺的兄妹一合計,算了,把領頭的幹掉吧,那些小嘍啰也幹不成什麼大事。
劉辯登基後,何太后為了獨掌大權,除掉了董太皇太后,這下驚到了宦官們,他們覺得命懸一線,決定劍走偏鋒,先下手為強。
其實這個時候還是有轉機的,因為袁紹探聽到了宦官的動靜,建議何進除掉他們,但何進猶猶豫豫,最終沒有行動,錯失了有利的機會。
可能是當局者迷吧,無論袁紹怎麼勸諫,何進始終認為宦官們興不起什麼大浪來。當袁紹帶兵和何進一起入宮,被宦官擋在宮外時,何進都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到來,還在指望妹妹撐腰。
沒錯,何太后曾經當面警告宦官們要保持本分,他們也都俯首帖耳應諾了。何進覺得自己和妹妹對宦官們很寬容,宦官們就不會有殺心。
可是,他沒有想到,時事造就人,這皇宮的大門一旦關上,那就是宦官的天下了,何況何進也沒有張飛那以一當百的本事,自然如瓮中之鱉,坐等受死了。
後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董卓以為何進報仇的名義攻入皇宮。按照傳統套路,他提倡廢舊立新,拉劉辯下馬,扶劉協上位,其真實的原因就是董卓看着劉辯不順眼。
這時大家可能覺得漢少帝劉辯太倒霉,沒登基幾天就被廢了。可是如果從長遠來看,被擁立的陳留王劉協更倒霉。
劉協即位成為漢獻帝後,忍受了董卓長達二十多年的痛苦折磨,現實比少帝更加悲慘。所以,幸與不幸在不同時空來看,並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