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匈奴起源於西部
張掖黑水國古城遺址(源自網絡)
1 匈奴老巢河西走廊
《商書·伊尹朝獻》記載。成湯王叫大臣們制定四方獻令,向商王進貢。宰相伊尹建議中提到如下方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正西:崑崙、狗國、鬼親、枳巳、闟耳、貫胸、雕題、離卿、漆齒;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樓煩、月氏、韯犁、其龍、東胡。
《山海經》里,成湯滅夏桀的地方在吐魯番,說明《伊尹朝獻》記載的地方是吐魯番(詳見筆者《吐魯番帝國》)。《伊尹朝獻》中的地名絕大部分在《山海經》里找不到,出現在《山海經》里的有:崑崙,今交河城台地及西北;貫胸,貫胸國,艾丁湖南面;空同,即崆峒,高昌城附近;大夏,大夏國,火焰山北邊;月氏,月支,火焰山北邊;匈奴,艾丁湖西南;東胡,在「大澤東」,即艾丁湖東面。
《商書》,是《尚書》的一部分,作於公元前約500年。伊尹是夏末商初人,約公元前1600年,與《商書》相距一千多年。許多方國在《山海經》沒有,說明是作者杜撰,或者是按照春秋戰國時的地名描寫,所以,《山海經》里沒有,並且無法對接。
穆王東歸途中經過三個地方:酒泉䣙邦→丌邦→西固東胡。酒泉和西固之間少了張掖、武威兩個地名。張掖中樂縣是月氏羌人,山丹焉居是匈奴人,中間的武威,就是民勤蔡旗堡丌邦、《伊尹朝獻》中的其龍,霍去病西征時的匈奴休屠王王城。
根據《史記》記載,匈奴是夏朝後裔,夏滅亡後,其剩餘勢力除了留居中原的,還有兩支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遷移。桀帶着不少夏族民眾從歷山南遷至南巢(今安徽巢湖市),這便是南支。另一種西遷,「避居北野」。《括地圖》詳細地解道:「其(桀)子獯粥(xūn zhōu,匈奴音轉)妻,(以及)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中國謂之匈奴。」
《史記索隱》:張晏曰「淳維以殷(商)時奔北邊」。是說獯粥(與淳維是同一個人)率領北支王室族屬避居北方,隨草木而遷徙,是後人所稱的匈奴。這裡的「北野」,實為河西走廊、哈密、吐魯番一帶。
從分佈情況看,淳維率領的北支是一支龐大的隊伍,人數不下十萬人。他們從中原西逃到河西走廊,驅走世代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原住居民羌方(羌戎)和哈密、吐魯番的塞人,勢力逐漸強盛。霍去病西征,匈奴才逐漸退出河西走廊歷史舞台。但他們並沒有走遠。後來,三國時期的涼州休屠胡梁元碧、甘州盧水胡治無戴,北涼胡沮渠蒙遜等匈奴人仍然生活在河西走廊以及永登。
《史記·匈奴列傳》:「冒頓以兵至,擊,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是說冒頓破滅今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的東胡之後返回故鄉河西走廊,驅走了月氏人。《說文解字》:「歸,女嫁也。回鄉,回家」。「既歸」,就是回到故鄉。很清楚地說明,河西走廊是匈奴人的老家。
自商末以來,匈奴長期定居在河西走廊,並非漂泊在戈壁荒漠的北蠻,也不是逐水草遷徙的遊民。他們比較穩定的長期生活在吐魯番及河西走廊廣大綠洲,與孅犁羌、月氏胡、殷商人、宗周人、三苗,以及白色人種樓蘭、西膜人毗鄰。
約公元前五百年,匈奴以河西走廊為根據地,勢力迅速崛起,驅趕和吞併蒙古高原北方邦國,向東北方向擴張,才開始逐水草而居,降服、吞併、融合了北方戎狄、東胡、樓蘭、大宛等其他部族,驅走張掖月氏人,成為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在與秦漢對抗中,匈奴王庭北移至鄂爾多斯一帶。到了冒頓單于時勢力最為強大,使北方夷人完全臣服,與南方中國成為敵國。從此拉開了兩千多年來北方和西北各民族征戰不休的序幕,開啟了政權頻繁更迭,民族不斷變遷的局面。這就是匈奴變遷史。